都说农村教师辛苦,那么农村教育的真实情况到底如何?真的辛苦吗?

农村教育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村小联办初中阶段。此阶段学校在真正的乡村,交通不便;乡村任教的公办教师也没有住房公积金。更为重要的是,学校老师专业不对口,一个老师任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05 06:48:16

农村教师真的辛苦,这种辛苦不是体力的,而是心理的,精神上的。我既在农村中学呆过,也在城里学校干过,这种感觉越发明显。

1.职称评定难,心烦。

由于历史、机制原因,农村学校老师职称评定的机会少,难度大。晋升高级职称的条件限制,不利于农村中学教师,比如说市县公开课,农村教师获得上课的机会就很少;再比如,市县表彰,名额少,普通教师获得的机会更少。

所以评定职称上面,农村教师在条件准备上就因为地缘原因而存在先天不足,职称是晋升工资的重要依据。职称不仅关涉到收入,还是对教师工作的一种评价和肯定,如果人过中年,职称依然是中级甚或初级,一提起职称,便令人心烦意躁。

2.教学工作重,心累。

在农村工作的教师真的需要是“一专多能”。因为师资不足,专业教师少,因此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教师跨学科任教是很正常的事情。比如说,一位语文教师不仅要教语文,还有可能被安排教历史、政治、美术、体育等等。

总之农村教师就是一块砖,哪科需要就得往哪里搬。如果做了班主任,不仅要教授好几门学科,可能还得身兼木匠,(负责修理课桌)电工(负责班级电器管理),甚至还要肩负起学生“家长”的角色,对学生的吃、喝、病照顾一应俱全。

3.与家长打交道,心苦。

农村学生家长有质朴的一面,也有狡黠的一面,还有令人同情的一面,整体不如城里学生家长素质高,好交流,好沟通。

许多农村孩子家长对教育认知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孩子在校违反纪律,又偏袒、护短,有的甚至帮孩子一起撒谎,常常得理不让人,无理也要闹三分,出言不逊更是常有的事。

还有许多学生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照顾。这些人有的年经大,方言重,交流困难,沟通更难,他们对孩子溺爱成性,很难打交道。还有的上了年经,他们到学校里来,又令人同情。

农村是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如果不在工资待遇、工作环境、教育政策等方面倾斜,很难留下优秀教师,短期内也很难改变这种贫弱的教育态势。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