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上映至今已有24年之久,它就像是一坛深埋在地窖的老酒,随着时光的流逝,越发醇香。国内的豆瓣和国外IMDB无一例外给出非常高的好评和排名,近年来排名一度超过《教父》稳居
首先要问,有真正的影史第一吗?
AFI美国电影学会2007年评定的百年影史百佳里,第一是[公民凯恩];
《帝国》杂志2018年评定的百部最伟大的电影里,第一是[教父];
BFI英国电影学会2012年评选的50部影史佳片,第一是希区柯克的[迷魂记]……
各执一词。“影史第一”,谁都没有资格评选,但谁又都有资格去评选,原因是同一个——看电影是一件太私人的事情。
至于[肖申克的救赎],很难看到它在任何一个传统媒体的榜单上,被评选为影史第一。它常年占据的,是各大评分网站的第一。
或者可以说,它是“互联网影史第一”。
它在IMDB如何登顶的故事,广为流传。
IMDB原本的头名,是[教父]。[蝙蝠侠:黑暗骑士]上映前夕,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影迷,开始为这部电影打高分,同时将[教父]的评分拉低。
[教父]的影迷奋起反击,以同样的操作对待[黑暗骑士]。你来我往之后,原本的第三名,[肖申克的救赎]登顶。
虽然有这么个插曲,[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互联网上最受人喜爱的电影,也不能完全归咎于偶然,毕竟此后多年,它仍然稳居第一。
而且,不止是IMDB或豆瓣,英国一家民意调查网站,也在2015年做了问卷调查,发现英国网民最爱的电影,也是[肖申克的救赎]。
在上映之初,它在评论界的反响平平。
比如《洛杉矶时报》就不客气地评论道:“它讲述着希望和友谊,又充斥着难以言喻的暴力,只想说服观众,他们看到的东西不是一大坨棉花糖。”
它的票房也不好,花了2500万美元的制作费,仅收2834万美元的票房。
它和昆汀的[低俗小说]同一天(10月14日)开画,而后者从5月拿下戛纳金棕榈以来,就口碑爆棚,备受期待,自然收割了更多票房。
还有[肖申克的救赎]后来的“宿敌”,[阿甘正传],同年7月6日上映,听起来有些日子了,但[阿甘正传]受欢迎到,热映了42周才下映。此时是它上映的第14周,这才哪到哪呢,且热乎着呢。
直到得到奥斯卡提名,[肖申克的救赎]才稍稍缓过劲来。但它真正的反杀,要从三年后,1997年开始。
1997年,华纳下属的特纳电视网,开始在电视上播放它,铺天盖地播放它。主角之一摩根·弗里曼说,“有人形容,任何一天,只要你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肖申克的救赎]。”
美国国会图书馆称,它和[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一样,都是史上被观看次数最多的电影,虽票房惨淡,但电视放映,都助了它们一臂之力。
与这两部电影不同的是,[肖申克的救赎]在电视上播放的1997年,也是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起点。这让它在评分网站上,有了更广泛的影迷基础。
以上都是外因。
那么从[肖申克的救赎]本身看,它为什么能在互联网上收获如此多的好评?
说回之前英国民意调查网站的问卷。
那次调查相比豆瓣、IMDB的数据,更为系统。它显示了,在不同年龄段、性别等统计学分组中,[肖申克的救赎]都不是第一。
比如[星球大战]和[低俗小说],在18-39岁年龄组里排名相当高;[乱世佳人]则是高龄组的最爱。
但只有[肖申克的救赎],在几乎每个年龄段里,都在前15中,占据一席之地。
[肖申克的救赎],做到的是一种平衡。
很多电影,都在某些趣味点上做到极致,因此受到一部分人的狂热追捧,在另一些人处,可取之处却不多。
而[肖申克的救赎]所宣扬的希望、友谊、自由、梦想,是任何年龄、任何性别、任何文化背景的人,都难以拒绝的。
“希望是美好的,也许是人间最美好的,而美好的东西永不消逝。”这几乎就是[肖申克的救赎]成功的原因:它所歌颂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消逝,在任何时代任何人群中,都有回响。
更重要的是它的表达方式。
不妨将之与[绿野仙踪]、[生活多美好]比较。它们同样,都有一个光明的结尾,歌颂善良,歌颂希望,歌颂爱。但影片里,又若有似无地有一种情绪:苦闷。
[肖申克的救赎]里,人们被监狱的铁门困住,自由显得遥不可及。安迪(蒂姆·罗宾斯饰)说,“要么忙着去活,要么忙着去死。”
[绿野仙踪]中,桃乐丝(朱迪·加兰饰)被龙卷风吹走,找不到回家的路,到哪里都只是过客。她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和家相提并论。”
[生活多美好]中,乔治(詹姆斯·斯图尔特饰)总是无私助人,自己却走投无路,决定自杀。
他绝望地向上帝祈祷:“亲爱的天父啊,我不是个总祈祷的人,但如果你真有灵,听见我的希望……为我指明方向吧,为我指明方向吧……”
每个人都会有苦闷的时刻,正是这种情绪,让人心有戚戚焉。而在这种情形下,不放弃希望的结尾,也更令人暖意融融,灵魂共振。
这就是为什么[肖申克的救赎],能在互联网上,成为“影史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