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都是炸弹攻击,柏林和东京的效果为何差别大?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经过硫黄岛和冲绳岛战役,彻底“踹开了”岛国的大门。掌握制空、制海权的美国人,此时面对大门洞开的岛国,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但是,负隅顽抗的日本人让美国人彻底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6 22:37:31

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经过硫黄岛和冲绳岛战役,彻底“踹开了”岛国的大门。掌握制空、制海权的美国人,此时面对大门洞开的岛国,兴奋之情难以言表。但是,负隅顽抗的日本人让美国人彻底放弃了登陆其本土的想法。为了迫使其尽快无条件投降,对岛国的战略轰炸开始了。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轰炸效果极其差,可同样的炸弹在柏林使用时,战果颇丰。巨大的反差让美国航空兵产生很大的挫败感,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吗?

被逼出来的“火攻”。

东京大轰炸,史称“李梅火攻”,但日本学者称之为“东京大屠杀”。柯蒂斯.李梅,时任美第21轰炸机队司令,正是他发明利用燃烧弹进行轰炸,一改过去轰炸效果极差的局面。

原来尼米兹的太平洋舰队完成扫清岛国外围的任务后,对其本土的轰炸自然交由陆军航空兵了。受领任务的轰炸机部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尤其是李梅的部队,连续出击16次,倾泻了5千吨炸弹。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效果出奇的差。原定的主要目标没有一个被消灭掉,而岛国的防空部队却给美方带来惨重损失。这是怎么回事呢?爱琢磨的李梅很快就发现了问题所在,是炸弹。

首先,高爆炸弹的特点是装药多,适合攻击成片的建筑物,一炸一大排。它在轰炸德国时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对石油工业、交通运输系统和兵工厂的轰炸。使得当时的德国90%的道路、桥梁被毁,武器的产能只有原来的5%,经济、军事均面临崩溃。

而岛国正好位于地震带上,火山和地震频发。适应性极强的岛民因地制宜的选用木头造房子,虽然地震容易塌,但人不容易受伤。当然,高爆炸弹的爆炸威力和地震差不多,只能炸毁几栋木头房子,就像泥牛入海,没有什么效果。

其次,德国鲁尔工业区与其他生活区是分离的,十分便于集中轰炸,效果也好。作为日本典型的工业模式,是没有集中的工业区,大工厂将大部分零件承包给小作坊,最后回收进行组装,而无数的小作坊大多是藏身于居民区内。

因此,仅攻击大工厂或工业区,是无法对其军事工业造成实质性的影响。只有进行无差别轰炸,也就是说居民区、工业区一起炸。可一个个独立又相隔甚远的小作坊,怎么去炸?能瞄准的话,最多也就是一次炸一个了。

更让人头疼的是,低空轰炸效果好,但岛国的防空火力极其凶猛,B-29只得在高空投弹,可这准头就差的不是一星半点儿了。这让疲于防守的日军有些沾沾自喜,他们认为,照这样的轰炸,十年八年也难伤其筋骨。

火攻东京。

可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原本对付天灾的木头房子,却对付不了人祸。李梅决定利用这个弱点增加轰炸威力,把高爆弹统统换成M-69燃烧弹,它非常简单,把凝固汽油装在一个长管子里,把它们组装成集束炸弹,在900米高度分散抛撒。这样做的好处:

一是木头房子一点就着,一烧一大片。风借火势,东京到处烈焰熊熊,瞬间变成火的海洋。首次出动的174架B-29轰炸机,就把2.5平方公里的地面全部焚毁,李梅攻击计划的22个工业目标,全部被焚毁。

二是为躲避防空,在高空投弹效果一样好。由于过火面积大,即使在1万米高空投弹,依然有成效。说白了投得准不准无所谓,就算闭着眼睛扔都没问题。

更大的好处,还是将岛国的“原子弹”梦化为乌有。原来,二战爆发后,日本在德国的帮助下,开始秘密进行原子弹研制的“二号研究”计划。谁知,在这次大轰炸中,“二号研究”所在的49号楼被燃烧殆尽,研究资料被付之一炬。

尝到甜头的美军,开始不分昼夜的轰炸。其中最大的一次,334架B-29共向东京投下了2千余吨燃烧弹。26.7万幢建筑物毁于一旦,近10万人被烧死,100万人无家可归。整个城市有四分之一的地区被夷为平地,堪比原子弹爆炸。

在接下来的几个月,美方又大举空袭了岛国其他各大中小城市,名古屋、大阪、神户等地都遭到了美军无差别的轰炸,甚至把供奉明治天皇灵位的明治神宫都给炸了个片甲不留。

但有两个地方“幸免于难”,这是为什么呢?

一是日本皇宫。这主要是从影响的角度去考虑,美国人担心一旦轰炸皇宫,很有可能激化岛国民众对美国人的恨意,更导致天皇的不配合,美军将很难通过天皇宣布投降诏书。

二是古都奈良。使其免遭轰炸的,要感谢一名中国建筑师——梁思成,他的爸爸梁启超和媳妇林徽因的名声比他更大,可谓家喻户晓。原来,在对岛国轰炸的同时,台湾、大陆、朝鲜等地都在美军的轰炸范围之内。

为了避免误伤有价值的古建筑,美国人找到梁思成寻求帮助。结果他不但把中国的给标了出来,就连日本的也包括了进去,这让他们大惑不解。梁思成解释道:

从个人感情来说,恨不得马上炸沉日本;但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法隆寺,是东方最古老的建筑,也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一旦炸毁,是永远无法补救的。

美国人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虽然对岛国98个城市实施了火攻,但奈良地区古老而宏伟的建筑却保留了下来。

虽然,“李梅火攻”在战术成果上,使得他们整个工业几乎瘫痪,经济迅速下滑,最重要的军工业也接近停产,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但是,从战略目标上来看,美国人的希望却落空了。火攻的根本目的,是逼迫他们接受无条件投降,从而减少登陆美军的损失。可面对骤然恶化的经济和军事形势,日本当局对《波茨坦公告》置之不理,依然叫嚣战争。

所以,尽管造成其约有80万平民伤亡,其中约33万人死亡,几百万人无家可归,但“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都说“原子弹下无冤魂”,但从他们的“死硬”嘴脸来看,“大轰炸下也没有冤魂”。

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和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