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受伤的总是普通百姓,古今中外,无一例外。说二战时德国普通公民是不是帮凶,这种说法不严谨,应该说民众在战争中发挥的作用,可能更准确。
普通民众也有国籍,往往也有爱国情怀,
1933年纳粹上台的前德国的正在经历严重经济危机,工业生产水平倒退了20年。最让德国人看不到希望的是,根据一战后《凡尔赛条约》规定:德国割让13.5%的领土,损失12.5%的人口,丧失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包括德属东非、德属西南非、喀麦隆、多哥以及德属新几内亚),丢失了16%的煤产地及超过半数的钢铁工业。对德国制定了极其严厉的军事制裁以及高达1139亿金马克的赔款。新生的魏玛政府根本无力应付国内国外尖锐的矛盾,以法国为首的协约国是本着摧毁德国为根本来对付德国,魏玛政府的软弱既无法搞好经济更无法平定民怨。这就给了纳粹绝佳的机会利用民意,宣扬民族主义,从而掌控了德国政治。
希特勒上台后,在实行中央绝对集权后,仅用了三年的时间,纳粹德国创造了“经济奇迹”,失业近乎绝迹,经济增速超过20%,各种百废俱兴,一度成为全球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正是这种在当时德国人民看来的“力挽狂澜”,让纳粹党有了空前的影响力和控制力,也让希特勒等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野心极度膨胀。在一系列对英、法的试探性“侵略”政策顺利实施后,纳粹德国一步步滑向了全面战争的深渊,并最后彻底被灭亡。
这个问题真的非常容易回答,又很难回答准确。就问题字面意思简单明了地说,作为一个民选上台的政府,大多数德国普通公民肯定是战争的参与者和亲历者,甚至就是纳粹党员,这些人或主动或被动成为了纳粹的帮凶。但普通的德国公民,一方面被逼接受纳粹政治洗脑,另一方面在纳粹高压政策下,也根本无力阻止纳粹发动战争。想想当时德国国内大量的犹太人、反纳粹的政治犯、残疾人士作为德国普通公民被纳粹迫害、关押甚至杀害,这些普通德国公民又怎么算得上纳粹帮凶?其实在战争中那些反对、刺杀希特勒的德国军官也大都是有正义之心的人,他们只是在履行军人的职责。
那些被洗脑并参与其中的普通德国人,作为这场非正义战争的参与者和亲历者,或多或少既是施暴者又是受害者。战后德国政府和民间对希特勒和纳粹进行了彻底反思、批判,从对军国主义控制的角度来看,比起日本要彻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