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在一起真的是越亲密越容易吵架吗?

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越是爱一个人,就越容易吵架、互相伤害?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表现出攻击
Deborh South Richardson在2014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比起陌生的人,我们对更亲密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05:41:56

在生活中,为什么我们越是爱一个人,就越容易吵架、互相伤害?

越是亲近的人,越容易表现出攻击

Deborh South Richardson在2014年的研究中得出结论——比起陌生的人,我们对更亲密的人,更容易表现出攻击性。

Richardson将这种伤害亲密的人的现象称为“日常攻击”,它包括两大表现形式:直接攻击和非直接攻击。

直接攻击表现为攻击性的言语和行为,包括大吵大闹,打人、性虐待等。在研究中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使用这种行为。

非直接攻击分为间接攻击和被动型攻击。

间接攻击的表现形式通常是毁坏对方心爱的东西,背后散播流言,通过第三方来施加伤害。亲密关系中,这种攻击行为最为常见。

被动型攻击一般通过沉默来进行,不接电话,不回答对方的问题,拒绝和对对方进行交流,被动型攻击看起来温柔,实则是一种隐秘的情感控制。

比如,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中,因为张道士给宝玉说亲,宝黛二人起了口角,黛玉一气之下提起了宝钗,说自己不像宝钗,没有什么配得上宝玉的。

因为宝钗有一个“金锁”,宝玉有一块“通灵宝玉”,大家经常开玩笑说两人是“金玉良缘”。

作为这对竹马之间的天降,宝钗的名字早已成为了二人之间的敏感词汇。

宝玉听黛玉提起宝钗,更觉得黛玉不信任自己,一怒之下将挂在脖子上的玉狠狠摔在地上,嘴上骂道:“什么劳什骨子, 我砸了你完事!”

没摔碎,还要找东西继续砸,袭人和紫鹃两人合力才将他拉住。

见宝玉摔了玉,黛玉更加觉得他不可理喻,不顾自己还生着病,从床上起来抢过玉,用剪子将她送宝玉的玉穗子剪成了几段。

这场争吵是书中二人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最后惊动了贾府的最高掌权者贾母,才将两人分开各自冷静。

在这场争吵中,黛玉提起宝钗刺激宝玉、宝玉闹着砸东西,都属于直接攻击,而黛玉剪坏玉穗子毁掉对方心爱东西是间接攻击。

其实在两人每次争吵以后,黛玉也常常“自悔失言”,觉得自己不该惹宝玉伤心生气,所以每次二人都会很快和好。但往往在下一次的发生矛盾时,又忍不住说出伤人的话来。

Richardson在研究中也发现,那些亲密关系中的攻击者,往往都会对自己的攻击行为感到费解。

他们表示:“我并不是真的讨厌Ta,也不是真的想对Ta发火,但是我还是这么做了。”

这些人认为自己大部分的攻击行为是无意识的,也不能解释清楚每次攻击行为的动机。

是什么使得我们不断的伤害自己最亲密的人呢?原因或许有以下几点。

是什么让我们伤害最爱的人?

1.在安全领地,更容易表达出真实情绪

在Richardson针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特别容易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发动直接的言语和行为攻击,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作为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彼此之间的联结是十分强大的,所以,做出“攻击行为“是相对安全的,即使很激烈,也不会破坏彼此之间的亲密关系。

林黛玉从小在贾府寄人篱下,心思敏感,性格又不好相处,她深知贾府中并没几个人待见自己。

除了疼爱她的外祖母,唯有从小和她一处长大的宝玉,才真正理解她,关心她。

对于她来说,偌大的荣国府,只有对着宝玉,她才敢完全放松,不必顾虑那么多,可以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一次贾府听戏,史湘云拿林黛玉开玩笑,说戏台上唱戏的长得像林姐姐,宝玉看着黛玉神色不爽,忙悄悄示意湘云不要再说。

然而在戏散了以后,黛玉却不和湘云生气,反倒和宝玉闹脾气,责怪宝玉和湘云使眼色,拿戏子和她比,不尊重自己。

宝玉解释自己正是怕黛玉多心,才叫湘云别再说,黛玉又反过来指责宝玉说自己小心眼,开不起玩笑。

史湘云是贾府的客人,黛玉自然不会对她发脾气,但对着宝玉,却可以随便抒发自己的委屈,甚至无理取闹。

因为她知道宝玉关心自己,会安慰自己而不是责怪自己。

这就像是我们在外人面前,总是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体面,做好情绪管理。

而回到家中,处在安全领地里,面对着自己的家人和爱人,就会变成一个无理取闹的小孩子,只想要尽情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2.表达不满是在积极应对负面情绪

在工作遇到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是赶快寻找解决方案,而不是和同事吐槽:“这个东西好难啊,搞得我头都快秃了。”

被老板骂了,我们更不会去责怪老板:“我昨天哭了一晚上,眼睛都哭肿了。”

老板和同事,没有义务处理我们的情绪。

但是在和恋人在一起的时候,对方说了一句自己不爱听的,我们都有可能闹脾气,摔东西。

这是因为,在工作中,我们首要的目标是解决问题,和亲近的人相处时,我们更多是在寻求情感的支持沟通。

其实,无论我们是冷静思考解决方案,还是情绪化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都是在积极应对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将人们应对焦虑的积极策略分为两类,一类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消除焦虑,一类则专注于减轻情绪压力。

在亲密关系中,比起探讨解决方案,我们更愿意肆意的表达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从而得到对方的理解与关怀。

在贾府长辈的眼里,聪慧温柔识大体的宝钗,是更适合宝玉妻子的人选,这种倾向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所体现,心思敏感的黛玉心知肚明。

林黛玉父母双亡,没有人为她的婚姻大事做主,唯有一个外祖母,态度又不明确。

在林黛玉的心里,她不可能不为此焦虑。

碍于封建家族的礼教,黛玉不能直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只好通过争吵向宝玉展露自己的不安。

她并不需要宝玉真的疏远宝钗,而是要宝玉懂得她心中所想,理解她的担忧。

向亲人发脾气,表达负面情绪,正是希望自己得情绪得到理解和接纳,以减轻自己体验到的情绪压力。

3.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警报

攻击行为的发生可能是亲密关系出现问题的警报,我们通过攻击行为,表达修正关系的愿望。

当关心和爱都不能解决问题时,攻击往往时是最后的方法。

攻击行为可能是对亲密关系中距离感到不满,我们都希望能拥有最舒服的距离,既能感受到亲密,又不会影响自己独处的需要。

彼此之间距离太近,可能会希望通过争吵拉开距离;关系太远,又希望通过攻击来引起对方的注意。

这种现象在我们未成年时和父母的关系中体现的格外明显。

小时候,当父母工作繁忙没有给我们足够的陪伴时,我们通过大哭大闹来引起对方的注意。

当我们在青春期时,我们又觉得父母管得太多,想要通过争吵获取足够的独立空间。

甚至于,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果没有争吵,那可能不会是一段健康的关系。因为争吵,是双方完全信任的表现。

试想一下,无论你多么不开心,都不会通过大吵大闹来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不满,不敢提出一点任性的要求,这样的家庭环境是放松舒适的吗?

在一段恋情中,两个人永远相敬如宾,从来没见过对方最恶劣的一面,这样的爱情能够经受住考验吗?

有负面情绪是很正常的,对自己亲密的人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也不是十恶不赦。

但是如果我们仗着对方对自己的爱而无所顾忌的发泄,即使对方不会离开你,那Ta也可能因此受到伤害。

关系中,如何恰当地“攻击”?

1.改变沟通方式,降低误会发生的概率

当父母不停的唠叨你“多穿那衣服多吃饭时”,你应该回答的是“我吃饱了,我穿暖了”,而不是“烦死了别唠叨了。”

当你伴侣看你状态不佳来关心你时,你可以说:“我很累,想要休息一下。”而不是,“你好烦啊能不能不要来烦我。”

正确的表达你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做无意义且伤人的情绪发泄。

2.讨论问题,不攻击人

学会就事论事,当你对对方的某一行为有意见时,表明对方让你不舒服的地方,如:“下次约会你可以提前一点出发吗?”,而不是,“你这个人怎么这样啊?”

表明真正的问题,才能共同改进,而将攻击的矛头指向这个人本身时,对方当然会生气,极大可能会引发一场争吵,最后完全忘记解决问题。

在那些真的爱你,真的关心你的人面前,你会展现最真实的自己,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

当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攻击行为时,你一定能够发现自己从未发现的,隐藏极深的问题。

这个时候,试着和爱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正视问题,寻求Ta的帮助,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最终,负面的攻击会逐渐消失,找到更健康的相处方式。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