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杀死曹氏宗族5000余人,魏帝曹芳亲生父亲曹楷为何坐视不管?

自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代汉建魏之后,曹丕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之后曹丕定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比如九品中正制,比如宦官不得干政,保证了曹魏的政治稳定。
由于曹丕在成为继承人之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25 01:43:55

自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代汉建魏之后,曹丕成为魏国的开国皇帝,之后曹丕定下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比如九品中正制,比如宦官不得干政,保证了曹魏的政治稳定。

由于曹丕在成为继承人之前,曾经与自已的亲兄弟曹植有过一段夺嫡之争,在曹丕即位皇帝后,对自已的亲兄弟防范是相当严格,只给爵位和荣华富贵,不给兵权、政权等实际权力。

严格说来,曹丕的政策就是让关系比较近的宗亲远离政治中枢,重用关系较远的曹氏宗亲,曹丕疏远的是亲兄弟曹植和曹彰,重用的是远房同族的曹休及曹操养子曹真等人,这是出于政治稳定的考虑。

曹睿即位后,沿用了曹丕的政策,你看曹睿最初的托孤人选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五人,曹宇是曹操的儿子,曹冲的亲兄弟,曹睿的叔叔辈,但没什么能力,夏侯献是夏侯家的族人,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这些人除了没能力没继承权的曹宇,其他都是曹家的远房亲戚。

曹魏的政治气氛就是如此,打击关系较亲有可能威胁皇位的直系皇亲,重用没有继承权及关系较远的远房皇亲国戚,目的还是为了维护曹丕一系的皇位继承权和政治稳定。

由于曹丕和曹睿两代皇帝死的太早了,曹丕40岁就去世了,曹睿36岁就去世了,导致曹睿死后继位的小皇位曹芳年龄太小,只有8岁,小皇帝无法理政,就得需要辅政大臣,曹睿最初选的是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五人,但被孙姿和刘放下谗言否定了,后来选的辅政大臣是曹爽和司马懿。

到曹芳继位为皇帝时,曹氏宗亲最有势力的人就是曹爽,曹爽如果一倒,其它的曹氏宗亲,基本上是没有权力的,这里所谓的权力就是军权和政治权力,曹氏宗亲除了爵位和荣华富贵,基本上是没有权力的,这是曹魏的一贯作风。

曹爽与司马懿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对手,两人在辅政时,表面上看是曹爽赢了司马懿独揽大权,排挤士族,用人唯亲,实际上是司马懿的欲擒故纵,司马懿就是要曹爽被权力迷失本性,有句话叫:如果想要毁灭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放纵他。把这句话放在司马懿对待曹爽的态度上,再合适不过。

由于司马懿的放纵,曹爽在朝中独揽大权,排挤士族,用人唯亲,不仅欺凌太后,霸占先皇后宫,排挤朝中士族老臣,瓷意妄为,为非作歹,不仅朝廷上下的士族老臣看不贯曹爽,就连部分曹氏宗亲也看不贯曹爽的作为。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曹爽在朝中已经是没人支持了,高平陵政变与其说司马懿扳倒了曹爽,倒不如说是朝中大臣联合起来扳倒了曹爽,而司马懿只不过是反曹爽联盟选出的代表,反曹爽联盟有蒋济、高柔、王观、陈泰等人,可见曹爽在朝中是多么不得人心。

司马懿欺骗曹爽投降后,大开杀戒,将曹爽、曹羲、曹训三兄弟以及其绝对的亲信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等人全部灭其三族,司马懿杀了五千多人,但并不都是曹氏宗亲。

司马懿杀的曹氏宗亲只有曹爽三兄弟,但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并不是亲生儿子,没有血缘关系,严格算起来,曹爽三族并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曹氏宗亲。

而何晏、邓飏、丁谧、毕轨、李胜、桓范更不能算曹氏宗亲,算起来司马懿并没有杀曹氏宗亲,他杀的只是政敌。

高平陵政变时,皇帝曹芳已经虚岁18岁了,我们没有在史书中看到曹芳对高平陵政变有什么意见,但是曹芳对于曹爽的擅权肯定是不满意的,换句话说,曹芳不满的是曹爽,甚至起初是同情司马懿的,但是司马懿大开杀戒之后,曹芳才明白,司马懿不过是另一个更为狠毒的曹爽而已。

曹芳虽然身为皇帝,也已经18岁了,但是这个皇帝一直就是傀儡皇帝,即位时年龄较小,是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同时报太后,曹爽擅权后,软禁太后,独揽大权,曹芳还是没权力,高平陵政变后,司马懿掌权,仍然没有将权力还给曹芳,而是世袭给自已的儿子司马师。

皇帝都没有权力,身为皇帝生父的曹楷同样没有权力,曹楷是曹操的孙子,曹彰的儿子,在曹丕和曹睿时代,属于被防范的对象,有荣华富贵而没有实际权力,曹楷能干什么呢?只能干看着。

况且司马懿做的事非常隐秘,他杀的只是擅权的曹爽一族,没有针对皇族,有着正常的旗号:清君侧,得到了太后和满朝文武的支持,即使曹氏宗亲知道了,反而抓不住司马懿的狐狸尾巴,又能做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两个理由:

一是没能力反司马懿;二是没借口反司马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