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朝在开国之初,四处虽然算不上强敌环伺,可处于四战之地的宋王朝,地理位置极为的被动。
我们可以看一下当时宋王朝的处境:
北部:辽国(幽州)、北汉(太原)
西南:后蜀(成都)
南方:南平(江陵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公元976年十月十九日夜,宋朝历史上既惊天动地,又非常离奇的事情发生了,身体一项很好,能吃能喝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突然驾崩。由此,他的死因成了千古以来历史学家研究讨论的话题。
由于宋太祖去世很突然,生前没有立下太子,结果走了“兄终弟及”的路子,赵光义登基称帝,是为宋太宗。
赵匡胤征战一生,南征北拓,就剩北方的北汉和石敬瑭送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没有来得及收复,否则宋朝的版图就将恢复到五代十国以前的王朝面积。
赵光义也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于是经过两年多准备,于公元979年正月,赵光义下令,命宋宣徽南院使潘美为北路都招讨制置使,率领河阳节度使崔彦进、彰德节度使李汉环、桂州观察使曹翰、彰信节度使刘遇等四将进攻北汉的都城太原。二月份,他自己亲率10万大军从开封起程,自将中军,冲入北汉境内。
赵光义的御驾亲征令全军士气大振,攻势极为猛烈。在宋军的连续围攻下,北汉的国力耗尽,太原的防御体系开始崩溃,6月2日,一切的终结点到了。见大势已去,北汉国主刘继元出降,至此,宋朝终于结束了唐末以来近九十年藩镇割据混战的局面,再次统一全国。
灭太原后,众将都等着封赏,但此刻赵光义却下了一道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命令,令诸将立刻进攻辽国的幽州,攻克太原的有功人员暂不封赏,待攻克幽州后一并封赏。
急袭幽州的方针一出,满营皆惊,因为此前没有收复幽云的准备,大家心里都没底。当时尽管没人同意,可也没有任何人敢公开反对。(“诸将皆不愿行,然无敢言者”《宋史》)就这样,北上的方针确定了。
6月19日,大军到达宋辽边境的金台驿,连夜行军,次日到达岐沟关,6月21日到达涿州,与辽军大战,辽军大败,涿州守军投降。
紧接着又是急行军,23日宋军到达幽州城,并在当日击败了辽国北院大王耶律奚底和萧讨古的万余辽军。26日,宋军来到幽州城下,里面的辽军已经成了瓮中之鳖。在以步兵为主构成的宋军,以这么快的速度长途奔袭,不得不承认是一个奇迹。
整个行动中,赵光义一直率先垂范。只要拿下幽州,收复燕云十六州就指日可待,统一天下的大业也就完成了,此时的他很是志得意满。
宋军围城后,打造攻城设施,继续展开猛攻,而辽军新败,虽有援兵到达幽州,却退至清河据守,对于如何解除幽州之围,没有共识。
对宋军而言,此刻的局面应该是乐观的,后勤道路畅通,前方部队合围了幽州城,正在日夜猛攻,其间幽州城内部分民众曾准备开城迎接宋军,宋军也一度登上幽州城墙,几番厮杀,幽州守军的力量正在削弱。
然而连续几次攻击没有进展,宋军内部的矛盾却开始发酵,灭北汉后未行封赏,带来一个不大不小的隐患,将士们虽被皇帝的气势所压倒,但内心的不满一直未消。
当时拿下太原城没有进行封赏,目的就是为了激励诸将尽快拿下幽州城,然后一齐封赏。这在想法在整个军事行动初期的确起过一定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拖延,大家越来越怀疑幽州城能否被拿下。对那份期待已久的封赏也有些怀疑了,这些怀疑是致命的。在此情况下赵光义不得不亲临前线,去鼓舞士气。
7月5日,赵光义继续督战,幽州守军几乎快崩溃了,心情激动的赵光义下令投入自己的最后预备队——曹翰的军队,希望曹翰能成为压倒幽州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一来,赵光义手头上没有机动兵力可用了。
那边攻城的部署是全力以赴,而对于前来的辽国援军,赵光义早就选定了对抗辽军的地点——高梁河,他想利用河水克制辽军的骑兵攻势。
此时,幽州周围已经有大量辽军集结,辽国动员全国的兵力来解幽州之围,辽军各路大军开出清河,向宋军阵地进发。
但他们的战神耶律休哥却没有在大军中,他选择了一条更遥远的路,绕道西山,作为机动部队打击宋军的侧翼,当晚辽军主力到达高梁河,耶律休哥的部队仍在绕道西山的过程中,他命令士兵每人拿2把火炬,这在一定程度上迷惑了宋军,使得他们不知道这支辽军有多少人马。
7月6日下午2时左右。宋辽两军列阵完毕。宋军弓兵居前,步兵居后,骑兵居中,使用的是防守阵型,为的是尽量拖延时间,好让攻城部队拿下幽州城后,再前来汇合,一同歼敌。
前来增援的耶律沙清楚,如果今天不发动反击,幽州城搞不好连今天都挺不过去,于是他下令进攻。
进攻令一下,辽军各路人马齐头并进,拼死攻击宋军阵地中间位置,但无奈面前的高梁河成为宋军的最大优势,宋军乱箭齐发,将辽军骑兵的速度牵制下来,辽军的攻击一直持续到傍晚,不仅没有取得任何效果,反倒被宋军骑兵杀得个人仰马翻。
宋军发动反击是因为已经获悉夜里有支辽军由北向南运动,因此,赵光义的目的很明确,赶快击溃眼前的部队,使得二者不能会师,然后再与后来的辽军进行决战。此时的战局对宋军极为有利,辽军目前正呈现出败势,只要咬紧牙关,再发动一次猛烈的攻击,辽军就全线崩溃了!
但在这紧要关头,一支辽军突然出现在宋军主力的侧后方!这就是前晚让宋军疑虑的耶律休哥军,此刻,宋军骑兵已经投入反击,毫无准备的宋军步兵和弓兵在耶律休哥军的突击下,陷入困境。
面对辽军的先声夺人,宋军还没从震惊中恢复,他们正前方正在逃跑的耶律沙又突然回兵,向他们倒卷回来。战局瞬间恶化,怎么办?厮杀了一天的宋军已经精疲力尽,将要无法支撑了。赵光义当机立断,命令赶快向幽州城下传令,调围城部队前来救急助战!
没过多久,他就盼来了自己的援军,但是他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这是他当天犯下的最大错误!
耶律休哥与耶律沙合并一处后,从城北方向分两路向宋军发起冲击。 守城的辽将耶律学古又乘机大开城门,进行了反击。
这时宋军才发觉已被包围,只好仓促应战,腹背受敌,最终阵脚大乱,全军溃散。连夜南退,争道奔走,溃不成军,在溃逃时赵光义大腿上中了两箭,与诸将走散,诸将也找不到各自的部下军士。
赵光义因为腿伤无法骑马,近臣见形势危急,慌忙之中找了一辆驴车,请赵光义乘坐后急速向东南溃逃,直到金台才命崔瀚等整理败军,担任后卫。崔瀚所部守至太宗禁卫逃出辽境后也开始撤军。十一日,宋军退至定州。
激烈的战斗中,耶律休哥身先士卒,身中三箭还在力战。在追击宋军时的耶律休哥重伤不能骑马,左右用轻车载着他,代他发号施令,继续追击。一直追到涿州城下,获得兵器、符印、粮草、货币不可胜计。
这次高粱河之战,是宋朝挑起的。虽然辽国也是损失惨重,但他们毕竟是胜利者。宋朝这边,不光损失一万余人,关键是皇帝受伤中箭,并且这个箭伤伴随了赵光义一生,后来他还果然死于箭伤复发。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次的战败?分析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种原因:
一、宋太宗急于建功立业的心态
宋太宗得位不正。虽然烛影斧声,赵光义弑君证明是野史,但司马光的史学笔记这样记载了赵光义继位的过程:
“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涑水纪闻》卷一)
不光是赵光义明白,朝臣们也都明白,他的继位并不是那么的光明正大,不能让天下人敬服。所以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急需一场胜利。
虽然此前取得了使北汉臣服的胜利,但以几十万人马,去打只有3万人的太原城,这个胜利并不值得炫耀。如果能拿下幽州城,甚至打下整个燕云十六州,那这个不世之功一立,必将使自己在朝廷上树立起绝对的权威来。
二、打下太原后,没有兑现封赏,士兵产生不满情绪
北汉太原,赵匡胤打了三次没打下来,主要是有辽国的援助。这次光赵光义就亲带10万大军,可以说是杀鸡用上了牛刀。
另外这次的战前准备很充分,君臣上下目标一致,各级将佐士卒,也能够奋勇作战。因此可以说宋军对北汉的胜利,是一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谋定而动的战役,充分体现了孙子兵法中“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的战术思想。
士兵们勇猛杀敌,屡立战功,目的就是为了讨封赏。但拿下太原后,赵光义并没有立即兑现承诺,令士兵大失所望,部队的士气一下落到低谷。
三、打辽国准备不足,没有进行详细的战前部属
这次出征,动员的人数是数十万,几乎是倾国之兵了;为了征服三万多户人口的北汉,有点小题大做了。
再看这次的随行人员。御驾亲征之后,留守国都开封的只有宰相沈伦和宣徽北院使王仁赡,其他的就连前宰相赵普都要随军同行。而且重要的皇室成员一个都没少,如赵廷美、赵德昭、赵德芳这三个人敏感人物,自始至终都在赵光义的视线之内。
为什么把他们都带上?就是怕他走了以后京城发生变故。可见赵光义是做好了长期征战的准备,也就是说打幽州的想法,在赵光义的心里是早有预谋的。
但大臣和武将们都不知道宋太宗内心的想法,所以打下北汉以后,都以为顺利完成了任务,将士们都松了一口气。这口气一松,想提起来可就困难了。所以当时一听说还要打辽国,马上产生了抵触情绪。
再说,打辽国不像征北汉那样的简单,毕竟要发生大规模的战役,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急躁冒进,这完全是一种赌博行为。
四、军队没有修整,战斗力下降
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他们不是机器。打太原用了四个多月,打下太原后部队没有修整,人困马乏,在这种情况下又要连续作战,北上攻打幽州城,随着战争的旷日持久,士兵中必然弥漫一种厌战情绪。
士气的低落,又必然触发战斗力的下降。以疲惫之师,战养精蓄锐的幽州辽兵,正犯了兵家大忌。
五、军事部署也有问题,没有留一点后手
攻打幽州城久而不得,就把预备队早早的添了上去,这种最后一击的想法是在赌博。由于赵光义不太懂军事,他不知道在激战中军队一旦溃散,将会是一泻千里,无法收场。
当战斗进行到最激烈的时候,若有一支体力良好的预备队在,关键时刻顶上来,那鹿死谁手还未可知。即使拿不下幽州,有这一支部队也可掩护主力安然撤退,不至于败的如此之惨。
六、宋太宗的战斗意志不坚强所致
比起柴荣和赵匡胤这些雄主来,没有在刀尖上滚过的赵光义,其战斗意志要弱得多。柴荣和赵匡胤当年都有关键时刻冲上去拼命,在危难中迅速扭转战局的壮举。
而宋太宗中了两箭,却溜之大吉,兵士们一看没有了统帅,就立马像无头苍蝇似的,从而动摇了军心,战场形势为之突变,本来有利的局面马上逆转。
在这一点上他连耶律休哥都不如,耶律休哥重伤之下还在指挥战斗。
高粱河之战的影响:高粱河一役作为辽宋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直接造成了日后的宋连战连败,到澶渊之盟,至此宋对辽已然完全处于下风,并直接对其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
辽成为一个威压北宋,雄踞中国北方的庞大帝国。
参考资料:
《涑水纪闻》宋·司马光
《宋史》元·脱脱等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