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邀请!
你的问题触动了我儿时的回忆,我们家在关中腹地,记得那时,无论是芒种后收割小麦,还是秋收玉米或者稻谷,妈妈在我们下地前都会在大铁锅里烧一锅开水,然后盛到到盆子里倒上
七十年代,后期正逢改革开放,
田地己分到户,这时村里的社员干劲特别可嘉。
首先,农户与农户比干劲,比禾苗青壮。
由于人心不足,对化肥的了解不够成熟,很多社员都大量施氮肥,当时禾苗长得很青,
看起来生产得可以,有时午间大众评论谁家的禾苗强壮,生长得好。
时当成熟期至,由于大量施化肥,水稻纹枯病,禾瘟病,虫害等等,
结果80%的农田无收,稻谷黑黑的,不入米,白尾谷也很多。
有的社员,因家经济困难,没有施多化肥,结果稻谷金黄,谷粒饱满,当时有亩产6oo斤。
这时,社员午间聚在一起,哭笑各半,
最后得I几个穷户人家满脸笑容。
收割期间,父亲寅时起床,盘装清水,用手当毛巾牙刷,几沫完事。
牛车,绳子,扁担朦胧中出发了。
母亲在家煮饭,
饭熟后装好担着也出发,我们兄弟姐妹们跟在后方,大的照顾小的,
跟在母亲后面,象一群小鸭跟在母鸭一样。
路途较远,不小心倒地,哭声四起,大的打小的,似闹市一样。
到了田里,每人都动手收割,
我也不外,也动起手来,可是怎么样也割不好,不是上就是下,割不整齐,而会掉稻穗在田里的。
兄长较大,他割的比较好,骂得哭笑难受。
午间在田基树下,饭放地上吃了起来,
虽然是粥,但很香,一根箩卜干就一碗粥,连续几碗。
我家较穷,没有饮料,有时到沟里喝清水,甜甜的,一喝几口。
晚上还要掉谷,把稻放在谷场上,
牛拉石磨一圈一圈转着,
接着翻稻,再一圈圈转直到谷脱完。
这时,月以经很高了,
我几个弟妹就睡在谷场边,蚊咬也不知道,
只觉得全身痒痒又痛。
这个问答,触起了儿童时代,
无忧无虑的童年就在这些岁月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