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定的战斗力,有很强的实战经验,但是对中国的威胁不大。
一、印度组建山地师的原因
印度中南部地区以平原为主,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平原。但是印度的国防威胁主要集中在北
由于2017年发生的“洞郎对峙”事件,一下子让人们开始关注起印度山地部队的建设情况,而印度敢于“战略冒险、无理挑衅”,除了对形式的国际判断以外,似乎也有“能适应高原山地特点的山地部队建设取得了进展”而逐渐膨胀的野心。那么,我们我就以洞朗对峙时的始作俑者,“设西里古里为军部的印度第33山地军”为视角,谈谈印度山地部队目前究竟怎么样:
印度第33山地军到底什么来头?
当时印度驻苏克纳的第33军下属3个师向锡金段边境集结,作战部队进去指定“行动区域”,那么这支部队究竟是一支怎样的部队,一下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印度第33山地军前身“陆军33军”成立于1943年11月,二战期间曾转战缅甸同日本交战,称得上是一支老牌部队。1945年5月该军撤编,在1960年又恢复建制驻扎“阿萨姆邦西隆”。1962年该军第4师、第23师和181旅调入印度第4军,而印第17师、81旅、112旅调归第33军,同年第33军军部移至“西孟加拉邦西里古里”,扼守西里古里走廊(阿萨姆走廊)。1963年33军81旅调往那加,第27师调入该军,1964年5月增加军属炮兵33旅,随机该军下属的第17、20、27师改编为山地师,而印度第33山地军至此成型。印度第33山地军自1975年“印度悍然吞并锡金”之后,就长期驻扎锡金境内,主要设防锡金、不丹和乃堆拉山口方向,把控西里古里走廊。该军下辖第17山地步兵师(师部甘东)、第20山地步兵师(师部比纳古里)、第27山地步兵师(师部噶伦堡)、第33炮兵旅(旅部苏克纳)和一个陆军航空兵中队,总兵力4.5-5.5万人。该军下属部队中机动性和进攻能力最强的部队“第17山地师”主力平时驻扎在乃堆拉山中段以南40公里处,而战力较弱的第20、27山地师则部署于二线,重点防御西里古里走廊。记得当年(1967年9月),在中锡边境乃堆拉山口向我方进行挑衅并被打残的就是“印度第33山地军第17山地师下属的第112山地步兵旅和第17山地炮兵旅”。
印度整个山地部队的规模和建设
要知道长久以来,印度一直“自我感觉良好”的底气之一就是,印军已经建成规模世界第一的山地部队,印军已建成和正在筹建的山地部队人员总数占世界山地部队兵力的一半以上。
包括上文我们介绍的第33山地军,印度目前共有5个山地军,其中印第15山地军曾参加“印巴卡吉尔战争”,下辖3个山地步兵师和一个山炮旅,部署于中巴陆路咽喉“喀喇昆仑公路”正面,负责中印西段和克什米尔方向的防务。部署于印缅边境的印第3山地军,下辖3个山步师、1个山炮旅和战斗支援单位,主要负责与缅甸相近的那加兰邦和曼尼普尔区的防务。印第4山地军下辖3个山步师、1个山炮旅和1个装甲旅,军部设在提兹普尔,直线距离我国达望约100公里。印第17山地军还在筹建当中,至今没有完全建立。总体来说印度的山地部队兵力高达25万人左右,论规模着实是不小,可是实际战力就“见仁见智”了。
印度山地部队的编制
由于印军装备体系较为杂乱,我们就以其山地师为基准来介绍。印度山地师号称是“诸兵种合成部队的基本战术兵团”,依据高原山地严寒环境需要编制的轻装部队。一般由3个山地步兵旅和1个山地炮兵旅组成,视具体情况配属战斗支援单位及陆航和装甲部队。每个山地师一般由1.5-1.7万人组成,为压缩后勤保障难度,比印度普通的陆军步兵师少20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