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人犯罪的原因有哪些(未成年犯罪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文化程度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据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小学以下或初中辍学文化程度。步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10 00:33:3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的规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1、文化程度偏低,辨别是非能力差。据调查,未成年人犯罪中,绝大多数未成年人都是小学以下或初中辍学文化程度。步入社会后,无业可就,把看录像、上网、玩电子游戏机作为生活的主要内容,把冒险作案当英雄,把哥们义气当友情,把结帮成伙当靠山,久而久之,思想上潜移默化地形成犯罪意识。2、不知法,不懂法,法制观念淡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及其社会危害性。虽然他们也知道偷、抢等行为不对,但绝对没想到会是违法犯罪行为。3、头脑简单,缺乏自控力。未成年人接受知识快,思想感情、兴趣爱好丰富,但缺乏理性判断力,缺乏分辨是非和自我控制能力,他们做事往往是一时冲动,不计后果。4、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在当今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人们的道德、价值、审美观念发生了变化,这对涉世未深的未成年人产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老实人吃亏”、“不捞白不捞”等处世哲学对未成年人起了很强的毒害作用。5、家庭方面的原因。调查表明,生活在以下四种家庭中的未成年人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残缺型家庭。在残缺型家庭环境中生长的未成年人,由于其父或其母对孩子不负责任,放任自流,甚至推给别人去管,因而导致这些未成年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人格的缺陷和心理的畸变,一旦他们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溺爱型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中,男性占绝大多数。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这些男性未成年人成了家中的“独苗苗”,有的甚至成了家庭中惟一的“传宗接代人”。不但父母对其娇生惯养,过分溺爱,而且在爷爷奶奶辈的偏袒下,甚至大爷、叔叔辈分的人也要对他高看一眼,致使这些未成年人从小在“光环”中生长,处处以我为中心,妒忌、攀比成性,自立能力极差。一旦家庭满足不了其不断膨胀的欲望,有的便以非法手段获取,直至走上犯罪的道路。高压型家庭。有的家庭信奉那句古话“棍棒之下出孝子”。他们对自己的孩子要求十分苛刻,致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和人格异常,变得孤僻、暴戾,直至离家出走,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袒护型家庭。有的家长认为“家丑不可外扬”。当他们发现孩子有违法犯罪时,不是“防微杜渐”,带孩子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以求孩子“悬崖勒马”,而是千方百计为孩子遮掩,甚至向公安机关作伪证,包庇自己的孩子。包庇不但不能救自己的孩子,相反,包庇使得孩子胆子越来越大,直至走向犯罪的深渊。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