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如何认定严重失职?(用人单位有过错)

从文意解释的一般理解,所谓严重失职,是指劳动者没有遵守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其工作职责的约定,并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离职责的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行为。若用人单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02:00:45

从文意解释的一般理解,所谓严重失职,是指劳动者没有遵守与用人单位之间就其工作职责的约定,并且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离职责的行为,包括积极的作为和消极的不作为行为。若用人单位主张劳动者严重失职的,应当对以下三个层次的事实进行举证:
一是劳动者的职责是什么;关于劳动者的工作职责,可能存在口头或书面的约定,在具体案件中,若双方对于劳动者的工作职责存在分歧的,用人单位应当对劳动者的工作职责承担举证责任。
1.岗位职责主要通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署的岗位职责确认书、目标责任书或者合法有效的规章制度进行确认。
2.即便是一些较为普遍的工作岗位,也不能仅凭常识来确定其工作职责,若缺少明确的岗位职责约定,用人单位仍然会承担管理缺位的后果。
3.对于存在特殊监管的行业,监管机构往往对于从业人员的失职行为有着禁止性的规定,但用人单位仍然需要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规章制度,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
二是劳动者存在失职行为;
三是其失职行为达到了严重的程度。
风险提示:对于严重失职的具体衡量标准,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规章制度来进行量化,比如规定给企业造成多大的经济损失构成严重失职,或者损害了企业形象,行为不符合岗位要求等。如果没有明确的界定在实践中不容易认定和证明。

法律依据

《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

《劳动法》第二十五条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