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中国严格的礼教,是从宋代才真正开始的,到明清时代到顶峰。
在宋代之前,中国礼教并不严格。
大家都知道,汉代的曹操和曹丕父子,都娶了很多寡妇,这在当时也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中国严格的礼教,是从宋代才真正开始的,到明清时代到顶峰。
在宋代之前,中国礼教并不严格。
大家都知道,汉代的曹操和曹丕父子,都娶了很多寡妇,这在当时也不以为意,是寻常事。
真实历史中,刘备和孙权全面开战以后,孙权妹妹就留在东吴,没有去蜀汉了。
虽然历史没有记载,但孙权妹妹当时也就二十多岁,肯定是会改嫁的。
在汉代,寡妇改嫁是寻常事,没什么稀奇。
再说唐代,由于唐代之前是长达200多年的南北朝时期,北方多是游牧民族政权,女性地位很高,民风也相对开放。
以太平公主为例,她先后有3个丈夫:薛绍,武攸暨,定王。
那么,按照明清的贵族礼教来看,汉唐似乎都是不对的,妇女应该尽量守节,不能改嫁,贵族妇女更是如此。
以清代为例,贵族妇女如果丈夫死了以后,原则上是不改嫁的,有孩子的就守着孩子过,没孩子就伺候公婆,了此一生。
站在道学家角度,汉唐是比较乱的,叫做脏唐臭汉。
写到这里,想起了儒林外史里面一个故事。
王玉辉是一个老秀才,很落魄,属于底层平民。虽然是个秀才,但一辈子潦倒,相当穷困。
当时他有五六十岁左右,第三个女儿才出嫁1年多,应该20岁左右,真是青春妙龄。
结果女婿突发重病,医治无效死了。
他的女儿因没有生育子女,决定殉夫自杀。
有意思的是,丈夫家亲人却不嫌弃这个女人是负担,认为他没有必要自杀殉夫。因为丈夫是病死,年龄也不算小(当时四十多岁相当于今天五六十岁),算是善终,妻子没有必要自杀殉节。
丈夫家亲人纷纷劝告,连公婆都不让儿媳妇自杀:公婆两个听见儿媳妇要寻死,“惊得泪如雨下”,急急苦劝。
没想到,亲生父亲王玉辉却支持。
王玉辉认为女儿做这种事,是符合封建礼教的,是一种高尚行为,也为自己长脸。
所以,王玉辉公开宣布:“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别。”
王玉辉的老伴舍不得女儿,不愿意让她自杀。王玉辉还斥责老伴不晓事。
老伴不忍心女儿活活绝食而死,跑去对方家里,连同公婆一起百般劝告。
无奈女儿比较坚定,加上又有父亲支持,就是绝食不吃饭。
老伴看到女儿这样,极为伤心。书中写:做母亲的看着,“伤心惨目,痛入心脾”,也就病倒了,抬了回家。
结果女儿绝食多日,最终死了。王玉辉老伴知道以后,哭得死去活来。
没想到,王玉辉走到床面前对老伴说:“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那么,王玉辉真的觉得女儿死得好,一点不在乎吗?
当然不是了。
稍后四面八方的人开始请客吃饭,认为王玉辉养了一个贞烈的女儿,都恭维他。
此时,王玉辉才开始伤心后悔,觉得不应该为了虚名让20多岁女儿去死。
大家招待王玉辉游山玩水,结果呢。由于此时只有他一个人,不需要再装样子了,开始露出真实感情:王玉辉老人家不能走旱路,上船从严州、西湖这一路走。一路看着水色山光,悲悼女儿,凄凄惶惶。
到了苏州,看到船上一个年轻妇女,长相非常像女儿。此时,王玉辉触景生情:他又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出来。王玉辉忍着泪,出茶馆门,一直往虎丘那条路上去。
看看,试问哪个父亲不疼女儿。哪个女儿不是从小天使长成大姑娘的,都是父母心头肉。
王玉辉被封建礼教洗脑洗成了傻逼,竟然让女儿为了所谓的名节去自杀。
结果女儿真的死了以后,王玉辉又心疼女儿,时刻不得安宁,恐怕到死也是伤感不已。
这又何苦来哉?
个人认为,宁可选择脏唐丑汉那样相对解放妇女,也不能像王玉辉这样为了礼教让女儿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