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告诉你,某位县里的小科长,几个月时间,被提拔为国务院总理,打死你也不信。田千秋就创造了这样的神话,他本是汉武帝时期,高祖陵寝的郎官,以科长类比,都已经算是抬高他了。
征和三
在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中,因为奸臣江充预先指使胡巫及宫人在太子宫中暗埋巫偶,诬陷太子,太子刘据为自保诛杀江充,但随后又遭到太监苏文诬陷,形势所逼,不得已发动兵变,兵败逃亡遭到朝廷大军围捕,最终绝望自杀。
在这一事件中,汉武帝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疑神疑鬼,他很愤怒,无法相信太子;因为父子一脉,他又不忍,不愿逼杀太子,但因为帝王的权威、颜面,汉武帝无法承认自己的糊涂与不智,所以悲剧最后还是活生生地在他眼前上演了。
其实在太子兵败逃亡时,就有人站出来劝导汉武帝,此人名茂,号称壶关三老。
壶关三老上书说,臣听说父亲如天,母亲如地,孩子如万物,因此只有上天公平,大地安详,万物才能茂盛成长。同样的道理,父亲慈悲,母亲仁爱,孩子才会孝顺。如今皇太子作为汉朝的合法继承人,承受了万世基业和祖宗重托,论亲是皇帝长子,江充不过是布衣之人,市井中一奴隶,陛下将他尊显重用,以致他挟皇帝之命迫害皇太子,造假奸诈,邪恶错谬,因此使陛下与太子的至亲关系阻隔不通。太子进不能见到陛下,退则被乱臣困扰,独自蒙冤而无处申诉,忍不住愤恨之心,于是奋起诛杀江充,又恐惧陛下降罪被迫逃命,所以太子作为陛下的儿子,盗用父亲的军队,只是为了救自己免难而已。臣私下认为太子没有邪恶之心。《诗经》上说:“谦谦君子不信谗言,否则谗言无休止,天下必然出大乱。”此前江充用谗言杀害赵国太子,天下无人不知。陛下不加省察,深深责备太子,发盛怒而征调大军追捕太子,还命三公担任将领,以致于智者不敢言,辩士不敢说。臣私下痛心疾首,请陛下放宽心怀,稍加省察亲人,不要担心太子的过错,立即罢除军队,不要让太子长期逃亡。臣不胜感激,随时准备献出生命,待罪在陛下的建章宫外。
汉武帝看到奏书后,虽有些感动,有些醒悟,但终究还是没能公开宣布赦免太子,对以忠言相劝的壶关三老也没有任何回应。
壶关三老的忠言劝告之所以没有起到显著作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太子尚在逃亡,真相没有完全水落石出,此时汉武帝若公开赦免太子,那就意味着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昏聩过失,对于他这样一个不可一世的帝王来说,这是万难做到的;第二,壶关三老的上奏虽然都是忠言实话,但一心袒护太子,隐约批评汉武帝,太大是大非,他的这些话没能给汉武帝架设出赦免太子的台阶。
简而言之,壶关三老的劝告,时机不对,话术不佳。
但壶关三老的劝告也还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他试探出了汉武帝的心理状态,第二,他为后来者更有效地说服汉武帝提供了难能可贵的经验教训。
这个后来者,便是守卫汉高祖陵寝的郎官,田千秋。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田千秋“无他才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就是说此人没有什么大的才能,更没有什么战功资历,但从田千秋随后的所作所为看,此人绝对是个情商很高的聪明人。
为太子伸冤,他没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是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
据《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经过调查核验,京城官员和百姓以巫蛊相互告发的,多属不实,这在事实上宣告了太子刘据是被冤枉的,清醒过来的汉武帝终于承认了这一点。
田千秋抓住这个时机,立即上奏,为太子讼冤,更重要的是,他为太子伸冤比壶关三老高明的多。
田千秋说,作为儿子的不经请示就动用父亲的军队,应当惩处以笞罪(鞭打之罪)。但天子的儿子因失误杀人,又当是什么样的大罪呢!我曾梦见一位白发老人,是他老人家教我这样上奏的。
注意看田千秋的话,他没有一味袒护太子,上来就说太子肯定是犯了错,但随之他就把太子之错归进了家事范畴,言下之意,父子间哪有那么大的深仇大恨,太子已经含冤死了,怎能叫他背负那样大的罪名。更聪明的是,他为自己的上奏劝告找到了一个十分适合自己角色的绝佳说辞——我只是个守墓的小官,没有能力说这些话,是一位白发老人教我这么说的。
是不是很有情商,滴水不漏。
汉武帝看了他的奏书,大为感慨,召见田千秋的时候,汉武帝说,父子间的关系,别人很难说话。只有你独自明示这其中的不对之处。这是高祖之庙的神灵派你来教导我的,你应当来辅佐我。
表完态,汉武帝随即拜田千秋为汉代九卿之一的大鸿胪,掌管礼宾事务。与此同时,汉武帝族灭江充,将苏文焚烧于横桥之上。至于那一些曾经与太子兵刃相加的人,最初被任命为北地太守,后来也都遭到了族灭。
大概是看到田千秋作为大鸿胪,确实具有谨厚重德的品质,《资治通鉴·汉纪十四》记载,征和四年六月,汉武帝任命大鸿胪田千秋为丞相,封富民侯,以示大汉朝廷要使百姓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有意思的是,后来汉朝使者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听说大汉朝任命了一位新丞相,就问使者,新丞相是怎么上来的?使者说,因为上书言事。匈奴单于听闻,讥笑说,汉朝任用丞相,就是不用贤才,随便一个人上书就能得到。
使者回来,如实向汉武帝汇报。
汉武帝大怒,认为使者有辱使命,立即将之下到了狱中。
其实匈奴单于在这一点上没有说错,晚年的汉武帝使用皇权,在有些时候确实太随意,很任性。
所幸田千秋不是钻营小人,这才成全了一段历史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