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卡农,为什么卡农会特别好听?

我百科的。
achelbel在他10几岁的时候,流浪到英国被英国一个小村庄的琴师收养,之后他天天听那个他弹琴,也学会了钢琴。
  在他们旁边的镇上上有一个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7 10:27:36

我是学钢琴的,最喜欢的曲子就是《卡农》,也是我学的第一支曲子。可《卡农》本是由大小提琴合奏的,那现在好听的钢琴版本又是从何而来呢?请看下面。

其实,卡农Canon,本来是一种音乐谱曲法。并不是曲子的名字,而是一种音乐曲式。按照字面上的意思即为“轮唱”,原意为“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有好几个声部的旋律重复出现,交织着演奏互相追随。让人有无限延伸的感觉,也给人一个神圣的意境。

所以,13世纪至15世纪,卡农只是作为一种小型声乐曲流行于英国。如狩猎曲、轮唱曲。15世纪才出现了完整的卡农曲。此后,卡农经常作为一种独立的小型乐曲或大型乐曲中的一个段落而被运用,许多交响作品里都会用《卡农》的技巧部分。如较为著名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

只是,现在人们习惯把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也称作《帕海贝尔的卡农》)简称为《卡农》。严格意义上来说,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是由一把大提琴和三把小提琴合奏而成。

现在钢琴版的《卡农》是这样演变而来的:

在1966年的维也纳音乐节上,大指挥家卡拉扬带来的版本加入了一把小提琴。到了1985年,钢琴名家George Winston的《December》问世,带来了他独自改编的钢琴版本《Variations on the Kanon by Pachelbel》,才使得钢琴演奏《卡农》的浪漫风广为流行。所以,现在很多人所喜欢的《卡农》其实是这个经过改编的钢琴版。这也是为什么我学的《卡农》是钢琴版。

关于《卡农》的那个广为传颂的凄美爱情故事,其实只是一个童话。

帕赫贝尔生于德国纽伦堡。早年随施韦默尔学习音乐,后进入阿尔特多夫的一所学校接受音乐教育,但因为支付不起学费,次年转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学校。1673年至1677年,帕赫贝尔分别在维也纳和爱森纳赫从事与管风琴有关的工作。1678年在爱尔福特担任管风琴师,并在这里教授了J.C.巴赫(是巴赫的第三个儿子)。1681年,帕赫贝尔娶了Barbara Gabler,也就是凄美爱情故事的女主。但他们唯一的孩子于1683年死于瘟疫。隔年他再娶茱笛丝卓默,然后有了七个子女。后来他又去了伍腾堡宫廷,可1692年秋因为法国大军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纽伦堡。最后辗转到了戈塔,在圣塞巴德教堂接任了自己老师魏克的职位,因为魏克过世。帕赫贝尔一直在这里终老,于1706年去世,享年52岁。

由此可以看出,帕赫贝尔从来没有去过英国,芭芭拉盖布勒(Barbara Gabler)是德国人,死前不但嫁给了帕赫贝尔,还和他共同孕育了孩子。

我觉得音乐能够抵达人类的灵魂深处,凄美的故事固然能让音乐更美。只是我更希望大家是用心在爱音乐本身想要传达的情感,而不是被附属于它的童话吸引。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