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臣子而言,功名加身几乎是毕生追求。姚广孝作为朱棣的谋士,一手策划了靖难之役。若非姚广孝出谋划策,以燕地方寸之地来对抗全国兵马,无异于痴人说梦。姚广孝立下从龙之功,本可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姚广孝是为了造反而造反,完全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和目的而造反的,换言之,即便朱棣不造反。他也会去找其他皇子去“鼓动”造反。姚广孝把造反当作实现和考验个人能力的一个目标,也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渠道,他把造反看成自己的事业来做,他想名流青史,更想成为“司马懿”一类的人物,与其说是朱棣造反,不如说他自己造反,朱棣他眼里不过是个“演员”而他却是导演和编剧。万幸的是他成功了。
姚广孝(1335年-1418年),法名道衍。明朝政治家、有黑衣宰相之说。他以辅佐朱棣行“靖难之役”成功而闻名天下。公元1418在病逝庆寿寺,时年83岁,可谓高寿而逝。追赠荣国公,谥号恭靖。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是明代第一人,也是唯一一人。应该说,姚广孝实现他的人生目标,但又为何隐退呢?
首先就是姚广孝不好功名富贵,他是为了实现“个人理想”而造反。为了验证自己一生所学是否有用。成功和失败姚广孝都会坦然接受。所以顾炎武才评价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风俗同之日,而文成在世哀道微。是个有眼光的投机者、权谋家。既然不是为了荣华富贵,个人理想既然已经实现。隐退就是必然。
再就是历时多年的“靖难之役”让天下饱受战乱和朱棣登基以后的行为杀戮太多,让姚广孝对于自己的行为颇为后悔,朱棣不是朱元璋,对于“靖难之役”的功臣十分宽厚,没有做出鸟尽弓藏的事情来,对于这一点姚广孝也应该看得出来。但姚广孝从朱棣的行为看出,这是一个“残暴”帝王。必要的“引退”还是 必须的。
再就是姚广孝厌恶官场争斗的凶险,也未必会治国理政,会造反的人未必会治国。再就是姚广孝名声“臭了”朱棣成功第二年,姚广孝衣锦还乡,拜访姐姐,姐姐对他泼口大骂。拜访他最好的朋友王宾,王宾对他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这就说明一个问题,这就是一切阴谋家的必然下场,那就是众叛亲离。拿着刀剑的人必然被刀剑杀死,姚广孝他虽然成功了,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孤身一人,无儿无女。这样的成功不要也 罢。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