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秦国当相邦,结局都很凄凉?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
秦孝公之商鞅,秦惠文王之张仪,秦昭襄王之范雎,秦始皇之吕不韦,他们的下场都比较凄凉,与他们的卓越功勋不相符合,造成他们下场凄凉的原因又不尽相同。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9 13:17:15

首先要明确一点,相邦与“丞相”一职是完全不同的,在秦国东陵出土器物上刻有金文: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这证明相国与丞相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官职,是并存的,而且相邦地位高于丞相,相邦只有一个,并且根据王权情况设立,而丞相则可以同时有多个。比如秦武王时,就有右丞相樗里疾,左丞相甘茂,但却没有相邦一职。但有时也会被混为一谈。

甭管相邦,还是丞相,我们就不那么严谨了,都统称相邦吧。

在秦国当相邦,下场大多很凄凉,是事实也非全部,比如之前说的樗里疾,被封为严君,绰号“智囊”,也没听说下场如何不好了,但像商鞅,张仪,甘茂,魏冉,吕不韦等确实要么被赶走,要么被诛杀,下场的确凄凉。

宗室为相,地位大多稳固;而外来客卿为相,大多下场不好。放眼整个战国,不光秦国这样,列国都是如此。苏秦在齐国挂六国相印,最后不也是被杀车裂嘛。整个战国时代,宗室永远都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而能够拱卫王权的,也是这股力量。相权与王权之争,若王权强大,相权较弱,则国家安稳;反之国家混乱。而宗室掌握相权,闹来闹去也都是自己家人闹,所以不会搞太大的事情

概括起来就一句话,“疑臣则诛,臣疑主则反,主疑臣而不诛则臣疑而反,臣疑主而不反则主必诛之。”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