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明史的人应该都知道人称“万历首辅”的张居正——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作为五岁识字,七岁能通六经大义的天才,张居正不仅是大明的内阁首辅,也是当时年幼的明神宗的老
张居正,生于公元1525年,字叔大。少有才名。在隆庆一朝展露头角,在万历初年大放异彩。为大明首辅十年。几乎以一己之力开创万历新政。给后来的万历三大征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是典型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于大明有再造之恩。但不善谋己。死后人亡政息。自己也是家败人亡。在《明神宗实录》里评价说:性沉深机警,多智数。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应该说这个评价是比较客观的。
张居正年少聪慧,23岁中进士,后入选庶吉士。得内阁次辅徐阶所看好和重视。在徐阶的培养和爱护之下,在政治上没有受到挫折,得以安心学习。使得张居正得以旁观者身份近距离观察夏言,严嵩和徐阶的斗法,得以看清政治的翻雨覆雨,但也同时看到了大明国家的衰落和腐败,而这些国之重臣却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皇权和政治的无情让张居正感到胆战心惊。
在徐阶策划和推荐下,在公元1568年,张居正得以正式入阁拜相,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身份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张居正时年42岁。公元1569年,张居正恩师徐阶致仕。高供二次入阁,而成为张居正的政治对手。但总体来说,在隆庆一朝,高张二人的合作还是很不错的,使得朱载垕这个平庸之主在位的时候,却是大明最为繁荣和兴盛时期。而隆庆开关让大明国库收入暴增。隆庆驾崩以后。不到10岁的万历登基,高拱被以以“专政擅权”之罪遣回原籍。而张居正得以递补为内阁首辅,时年47岁的张居正从而拉开属于他自己的的张居正时代。成为大明第一权臣。时年47岁的张居正从而拉开属于他自己的时代。张居正为首辅一共十年,这十年是大明最兴盛的时期,可以说,张居正凭借一己之力把大明从频临破产的边缘拉了回来,得以中兴。
但张居正的当政的变革不是商鞅变法,也不是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只是修补,让国家制度更加完善。由于张居正没有在地方为官的经历,做事急躁,得罪广大官僚,所以在张居正病逝以后,无人替张居正讲话和辩驳,这不能不说是张居正个人的悲剧。再就是张居正个人操守广受诟病,要求皇帝和朝臣廉洁自律,而自己却腐化之极,生活奢侈,不能修身自律。这样就难以服众。万历之所以恨张居正。最重要一点就是张居正天天要求自己俭以养德,而抄张居正家的时候,却看见张居正的器具生活如此腐败,让万历是恼怒和愤恨。觉得受到了愚弄和欺骗,在对待高拱的问题上,张居正过于权谋也是极不光彩的一幕。
对于张居正我们不能用道德的方式加以评价,应该说,大明后期的兴盛与张居正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在大明所有的内阁首辅里,张居正应该是排在第一位的。有能力,有手段,有魄力,有谋略。凭借着张居正的改革大明才能又延续半个多世纪。如果没有张居正。大明恐怕万历就得亡国。张居正善于谋事,不善谋人,工于心机,拙于长策。由于忽视了万历已经成年。让万历感到了皇权受到威胁。这是帝王绝对无法释怀和容忍的。自古权臣都没有好下场。霍光,曹操。但做权臣要么自己族灭。要么篡位登基。没有第二个出路,这是封建制度的死结。诸葛亮之所以千古佳话,就在于仅此一次而已。但自宋代以后。再无权臣造反。张居正的结局也是必然的。假设张居正能够在第一时间辞职,功成身退,也未必善终。但完全就是两个历史。但历史不能假设。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