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常沙娜有哪些故事?

在这片被称为CBD的中央商务区里有北京最现代的建筑群,最昂贵的写字楼,这里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在一片摩天大楼的脚下有一个安静的院子,几栋红色的小楼正在等待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1-16 18:55:59

在这片被称为CBD的中央商务区里有北京最现代的建筑群,最昂贵的写字楼,这里是北京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在一片摩天大楼的脚下有一个安静的院子,几栋红色的小楼正在等待拆除,这里就是曾经有着五十年辉煌历史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那么现在这一块地也没有了,当时的年底据说都要拆了,她很伤心,我们曾经提过要保留一个、哪怕要保留一个,作为CBD、经济发展区,留一个文化设施怎么不行啊,他们说够不上,还不到50年呢,工艺美院配不上,保留那么个地方,没用,那就撤吧,所以她路过那儿她都心疼,(当时)已经拆了一部分,拆了一部分宿舍。

这位对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怀着眷恋深情的老人叫常沙娜,她从建院那天起就在这里工作,这里有她的艺术、事业和美丽的青春。工艺美院是1956年建立的,当时冠个中央级的那就说明是很重视了,当时冠中央的艺术院校就几所,一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四所中央级的,冠这个、那就说明那个年代刚刚建国以后要发展、我们新中国以后的文化艺术,两年以后、建国十周年要搞十大建筑,就把他们这些人,那时候他们才二十几岁,她才26岁,连第一班的学生全都综合起来去参加十大建筑,很巧把她分到人民大会堂小组。现在还在,她一看到特别亲切,总算给党做了一个贡献,但是很幼稚那个时候,光知道画图案,一画出来就唐代的那个风格。对那一代艺术家来说能够把自己的艺术贡献给新生的共和国是一种无限的光荣,随后常沙娜又参与了几个重要的装饰设计,她的设计既有传统图案的功底,又有现代装饰的风格,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些装饰依然美丽。常沙娜的成就得益于艰苦曲折的经历。

1931年的秋天,常沙娜诞生在塞纳河畔的里昂,她的名字就取自塞纳河的发音,沙娜的父母同为留法求学的年轻画家,她父亲就是后来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1943年常沙娜跟随父母来到敦煌,在那个洪荒大漠之舟的圣地开始了艺术之路。那时候常沙娜她跟着大人一块画的,她觉得很高兴,她在酒泉上中学寒暑假回来她都跟着大人自觉地、主动地喜欢画,到后来家里出事了,她妈妈不在了、走了,完了她在酒泉的学也没法上了。母亲不辞而别,14岁的常沙娜离开酒泉中学回到敦煌,在照顾父亲和弟弟的同时开始临摹石窟中的壁画。她父亲的学生像董希文、还有一些老先生帮她补课,她画画跟着他们一块画,基本功是从他那儿的,所以她这一辈子是没有学历的学业,没有学历,但是她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所以后来用,她顺手能画出来中国的东西。自己这人挺洋,你看名字那么洋,但是她画的东西一看是中国的。就这样,瘦小的常沙娜每天跟大人们一起爬上木工梯钻进洞窟临摹壁画,而快乐的她从未在意大人们怜惜的目光。他们在那里临摹,自己就跟在后头很主动,很开心、画的也不错,感受也还可以,所以就在那里画了、可以说天天画,她不觉得艰苦。1945年底,常书鸿、常沙娜带着自己敦煌壁画摹本到兰州举办了一次画展,14岁女孩的作品引起了加拿大老人叶丽华的关注。正好在山丹培黎学校也是一个犹太的老太太,那时候算老太太,她看常沙娜她画得很好,她说过几年、她跟常沙娜她父亲讲,我回美国的时候把沙娜带到美国去,要不然她老在敦煌不能见世面也不好。完了过两年她真的把常沙娜她带回去。有机会到了美国,是到波士顿的艺术博物馆,它有一个附属美术学院,那么学透视、学解剖、学绘画基础。里昂、敦煌、波士顿,常沙娜跨越了三大洲的艺术高地,小荷的尖角已经呼之欲出了。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隆隆炮声传到了大洋彼岸的美国。当时她认识了几个留学生,大哥哥、那时候她年龄最小,才十七八岁,大家组织起来让他们知道解放以后、新中国成立,怎么样、怎么样,自己才知道解放了,后来大家抢着要提前回来,要为祖国做贡献。她父亲本来想她回来以后还到中央美院学绘画,完了梁先生马上跟她父亲说了,让沙娜到我那儿去吧。这位梁先生就是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当时他与夫人林徽因一起主持清华大学营建系,他们倡导设计与工艺相结合的理念,同时正在筹建工艺美术教研组。由于敦煌的经历,没有一张文凭的常沙娜被破格聘为助教,并参加了林徽因主持的北京民间手工艺景泰蓝的抢救工作。她第一个提出来对工艺美术、对景泰蓝进行改革,原来都是瓶瓶罐罐,马上跟实用结合的,那时候解放以后第一次搞亚太会议,亚洲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他们解放以后第一次在北京饭店,为了这个国务院提出来,那时候叫政务院,就提出来要搞一些礼品,然后林徽因先生就说,就是她有创意,自己对创意比较能够理解,完了马上画出来,她画了一个头巾和平鸽加上敦煌的造景印成丝巾,然后把盒子、盘子加上和平鸽,那时候乌兰诺娃,苏联的有名的芭蕾舞演员,她就说了,这是中国最好的礼物。在工艺美术设计中,图案和线条是最重要的基础,常沙娜的敦煌功底起了重要作用,她的设计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盛唐风采,而梁思成和林徽因无疑是她的引路者。她曾言:“自己如果不到清华营建系,自己可能就搞绘画去了,但是梁先生和林徽因具体指导要改进我们的工艺美术,所以把她这一生的路子就引导到搞工艺美术的设计。中国的工艺美术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它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气质和文化素养,在国际上享有盛名。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是为了培养现代化的设计人才而成立的高等学府。1956年小有成绩的常沙娜来到新成立的中央工艺美院教授图案设计,为了体验民族艺术之源,工艺美院的师生们纷纷深入到民间采风。1959年常沙娜再一次站到了宏伟的莫高窟九层楼前,此时她作为美术工作者像父亲一样带着责任和使命深入地研究了敦煌壁画中人物的服饰、装饰,40年后的2001年出版了《中国敦煌历代服饰图案》。1961年的暑假,常沙娜还与另外四位年轻的教授一起远赴新疆搜集织绣印花图案。新疆好苦,他们没有吃的那个时候,就买个馕背着,完了没有东西吃,就买那杏,一堆一堆,就揪杏吃,一路上到了乌鲁木齐、到了库车、到了现在叫喀什,那个时候叫哈什,到了和田,整整走了三个月,走一路画一路,跟着老乡这个新疆帽、马褡子、驴身上搭的织物、还有老乡的炕围子、硬软、还有地毯那些他们都去画,画完了晚上他们整理,他们新疆带回来多少、他们整理了几百件的资料,本来准备出书的,他们交给人民美术出版社,交给人美以后,没两年“文革”了,这些资料都不知道哪儿去了,“文革”以后“我们”跟他们要,他们说没了,我们觉得特别遗憾、特别遗憾。九几年又去了一趟新疆,到了原地看了一下,完全变了,集市叫巴扎,都是卖的地毯、帽子,都是从伊朗过来的、阿富汗过来的,自己没有了,所以真的、我们这个世界变化太厉害了,在发展、在变化。作为一位注重实用的工艺美术设计家,当时的近些年来常沙娜关注最多、感受最多的就是时代的变化。

建院十年,常沙娜的艺术创作逐步走向成熟,然而不幸的年代开始了,常沙娜也受到了冲击。其实他们都给歪曲了,自己不是长在美国,自己长在甘肃,很苦的,不讲,是顺口溜了,生在法国、长在美国,典型的资产阶级小组、修正主义苗子。他们在乡下,她开始偷着去画画,野花、土豆花、花生花,以后就放松了,本来管着他们不让他们画画,不让他们画、只能劳动不能画画,后来就他们、这是一个专业的习惯,有机会他们就画,他们还是很勤奋的。这些名不见经传的野花、小草美丽纤柔、楚楚动人,但却有着坚强的生命力,常沙娜笔下的小花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年学生们都把她的花草设计成一本小小的年历。1977年春回大地,中断教学十年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恢复招生,那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时代。要恢复招生,高兴极了,他们宿舍条件很差,他们帮着粉刷、帮着编号、帮着安排宿舍,完了学生来了,第一拨像李当岐他们,他们都很熟,叫他当岐、当岐。他们到车站去接,完了以后他们很亲切。她跟当岐,正好也把她分到作为他们班的班主任。李当岐说,“自己就记得常先生经常带着她的小儿子,当时已经在中央美院当老师了,当时很小很小、小辉,带着他到我(他)们班里边来,跟同学一块上自习。你想想这是什么样的状态,所以那一辈老师确实是很了不起,所以给我们晚辈立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不仅如此,常沙娜还通过图案教学让这批经历了文化断裂的青年们对中国的传统美术有了深刻的认识。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