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古人为何把玉当做传家宝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
网上有很多关于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古人为何把玉当做传家宝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
2、盗墓贼偷金缕玉衣时,为什么把更值钱的玉片丢地上呢?
我们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经典画面,女儿婚嫁,母亲通常在女儿上轿前,摘下手腕上的玉镯,戴在女儿的左手腕上,有的则用一个精致美观的小盒子,盛满了各种珠宝,送给女儿做嫁妆
其中肯定不会缺少玉手镯,以及其它玉石饰品
那么做首饰的材质那么多,为什么古人偏偏喜欢把玉器饰品,当作传家宝传给后人呢?
能够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的饰品,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艺术价值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好的人和事物以及物品,总是能第一时间抓住人们的眼球,所以在商品买卖中,卖相很重要,这也是很多商品,注重外包装的原因所在
因为只有首先通过漂亮的外观,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才会愿意花时间来了解它的内在,所以做为收藏品或者传家宝,它的艺术价值也是极为重要的
而在所有材质的饰品中,图案最多、寓意最丰富,并且最能体现雕刻师们的精湛技艺,那就是非玉石莫属
俗话说:“玉不雕不成器”,可见玉的艺术加工的重要性,玉石本身就是一块石头,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就需要雕刻师们给她来修饰,这就好比我们女人化妆,整容有点类似,用巧妙的构思因材施艺,顺势造型,遮盖住玉石的瑕疵和不足,用精雕细琢,让玉石变得更加完美,这就是玉石的艺术价值
二情感价值
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老人,给我们讲传家宝的故事
比如一件宝贝,传承了好几代人,那这种情况传承的是什么呢?恐怕很多人都不解其意
一个是价值,另一个就是它的精神和情感,也就是说这件物品,见证了这个家族的兴衰史,包含了这个家族太多人的情感,以及这个家族的文化内涵
而玉石正好具备了这个特点,在古代金银珠宝中的黄金,虽然排在第一位,也很贵重,但它只是一种物质,是一种财富的象征,只要你能买的起,人人都可以佩戴
而玉石则不一样,它不但兼具物质,而且体现最多的是它的精神内涵,他们认为玉石是集日月之精华,埋在地下千万年,甚至是上亿年,是有灵性的吉祥之物,佩戴它不仅养生,还可以让自己远离灾祸,保自己平安
他们喜欢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和心灵向往都寄托在玉石之中,喜欢借玉石的美好寓意来寄托感情,通过传承保佑后代圆圆满满,一生平平安安,福气绵远流长,同时传承的也是一种身份地位
因为在古代,男士戴玉佩是分等级的,大多都是文人之士,达官贵族才可以佩戴的,所以玉石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多表达的是尊贵身份的象征
三保值价值
作为传家宝首先必须具有保值作用,否则一切都毫无意义,能够一代代相传,并且随着年代的久远,价值会越来越高,那就是金、玉器等,每年都有稳定的增值
黄金虽然也具有保值投资的价值,但是它的价值是可以通过重量来衡量,它的金价每日都是公开可见的
而玉石的价格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世界上没有两块相同的玉,每一块玉石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就有了玉石无价的说法,其中就与历经年代长远有关,这也是玉石作为传家宝的原因所在,因为年代越久远相对来说越值钱
四文化价值
在中国从古到今人们爱玉宠玉,逐渐的赋予了玉很多的文化内涵,玉文化代表的就是中国文化,可以说历史悠久
在古代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较看重一个人的品德和修行,他们把“视金钱如粪土”,“钱财乃是身外之物”作为衡量一个君子的操守和德行
所以在古代,金子虽然也有“乱世黄金,盛世玉”的说法,也具有很好的投资和保值价值,但和玉相比,明显有点被轻视的感觉
古人重玉轻金,是因为玉有高尚的品格,他们以戴玉为美,皇帝的冠冕上镶有玉珠,达官贵族腰带上镶有玉片,在中国经济最发达昌盛的大唐时期,从至高无上的皇帝到达官贵族,都以佩玉带为荣,还把官员的等级,用玉带的颜色来加以区分
文人骚客腰间都喜欢佩戴玉佩,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比如:
具有坚贞不渝的爱国主义情怀,宁愿折断也不弯曲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清正廉洁的“瑕不掩瑜”
彰显团结友爱的“化干戈为玉帛”,
还有具有仁德无私奉献,恩泽万物美德的“润泽以温”
所以玉石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正是因为玉石具备了这四种传家宝需要的特质,所以古人喜欢把玉当做传家宝留给后人,一是表达美好的祝愿和祝福,二也算是送给新人的一份嫁妆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友友们
金缕玉衣是用金线把玉片串连成人体形状的最高丧葬服饰,又称“玉匣”、“玉柙”。在汉代向来就是地位和阶级的象征,不是你家有金银、有玉片就能自产自用的,而是只有皇帝和皇帝信任的重臣才能穿。一般的贵族,只能用铜线或银线做入殓玉衣。
封建时代的贵族们喜欢用金线和玉做衣服,主要是出于封建时代的愚昧思想,偏执的认为玉通灵,即是一种高贵的礼器和身份象征,还能让尸体和空气隔绝,保持新鲜度不会腐烂。《抱朴子》:“金玉在九窍,则死人为之不朽”。
也正是因此,汉代的陵墓,向来是盗墓贼眼中的香饽饽。虽然,汉代王侯危机意识很强,在自己墓中安放了无数机关,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防备多已失效。再加上,“敬业”的盗墓贼始终不死心、不灰心、不放弃祖传手艺,许多千防万防的汉墓,还是惨遭毒手。
其中,被蹂躏的最惨的还是要数,位居于徐州狮子山的西汉第三代诸侯王——楚王刘戊的墓。楚王刘戊的墓是汉朝少有的奢华,仅金缕玉衣采用的玉片来讲:
一方面是玉片质量值得称赞:精选的新疆和田玉,色泽柔和、纹路养眼、裁剪精美。
另一方面是玉片数量多的令人发指:一般汉代诸侯王或皇帝用的玉衣,一般不过两千多片,楚王则直接安排了4248枚玉片(每一片都价值连城)做玉衣,手笔不可谓不大。
楚王墓
可不知为何,被盗墓贼盗的这座楚王墓,玉片并未丢失,只不过是洒落在墓道口,奇怪的反而是相较于玉片不是很值钱的金线被偷了个一干二净,据修复后所用金线,专家推测:大约丢失黄金3.158斤。
为什么价值连城的玉片没有丢失?盗墓贼只偷走了串联玉衣的金丝呢?是因为拥有“祖传手艺”的盗墓贼不识货吗?这个概率大概比走路捡钱的概率还低吧。
经过专家推断,其实真正的原因,不外乎三个:
1、盗墓贼太过迷信。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中,人们向来觉得玉是通灵的,拿了尸体伴身多年的玉,会被不好的东西影响。尤其是和古墓、死尸打交道的盗墓贼,更是痴信这一套,寻墓要看风水,开棺椁要看时辰,还开发出来了一套专用的盗墓口诀,例如: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如有八重险,不出阴阳八卦形。”
3、销赃。黄金好销赃,而玉片即使带出去了,也不容易出手,还容易被追查到。其实,这个理由还是令人信服的,古代诸侯王很少有穿戴金缕玉衣入殓的,可但凡穿戴此衣入殓,基本都会在史书上大书特书,浓墨重彩的描述一番。盗墓贼拿走黄金,还可以熔炼后出手,可要是整件的拿走玉衣,却很是不现实,很容易被人追踪到。
再者说,金缕玉衣的玉片虽然大的足足有九平方厘米,虽然看似被钻了许多小洞但也不影响二次加工。但是,细思玉片的厚度,我们却很快能解开疑惑,金缕玉衣的玉片仅有一毫米厚,二次加工难度极高!
对的,你没有看错,金缕玉衣的玉片仅有一毫米厚,真不知道如此精美的玉片,古代的能工巧匠是怎么用朴素简单的工具裁剪出来的。
如此,三者累加起来,盗墓贼这拿了金丝却舍弃了价值连城玉片的举止,有“买椟还珠”的蠢笨之嫌。细品之下,却发现其中自有一番“舍得”的小聪明劲。
以上就是关于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古人为何把玉当做传家宝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小偷偷黄金为什么不偷玉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