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而不是金臭味或者银臭味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
网上有很多关于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而不是金臭味或者银臭味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
2、古代人为啥用黄金、白银、铜为货币
一个人特别贪财,浅陋无知没有道德,眼中只认得钱,不认感情,爱显财,这种人称为铜臭味太重。但这有个问题,古今中外,充当货币的东西多了去了,货币最开始主要是贝壳,所以涉及钱的汉字很多都带有“贝”字,比如货币的“货”,账户的“账”,赌博的“赌”,钱财的“财”,不胜枚举。后来生铁、铜、白银和黄金都相继充当过货币的主要材料,于是很多涉及货币的汉字又带有金属旁,比如金钱的“钱”,钞票的“钞”,凡此种种甚多。这么多货币,金银被人歌颂和追逐,货币被载入光辉的史册,甚至连布匹和纸币都没人骂过,唯独铜却挂上了罪恶的骂名即铜臭味,铜是不是太冤了?
铜在我国算是很早就出现了,早在商朝就有青铜器,后来或多或少充当了货币的材料在宋元明时,铜是货币的主要材料。这在欧洲是没有的事,欧洲人用金币和白银是最多的。铜在我国古代大量充当货币原因很多,比如我国的冶炼铜的技术非常早又先进,铜矿在我国非常丰富大量被开采,铜也是一种不易生锈和腐蚀的金属,耐储存,加上古代皇帝和贵族常喜欢把金银收藏起来作为炫耀的资本而不是充当货币材料,所以自然铁和铜就成为了主要的货币材料,这种现象叫作劣币驱逐良币,就像人们习惯于用旧的老的丑的现钞拿去买东西,而崭新的好看的钞票被收藏起来一个道理。
宋朝铜钱
所以铜一度被作为钱的代名词,贪财无知没人品被骂作铜臭味太重。铜臭味可能不只是铜本身年久会散发物理的某种难闻的气味,深层次理解是铜在古代还算是稀缺的,物以稀为贵嘛,要是遍地都是铜,那不恶性通货膨胀了嘛,那时钱就如白纸一样毫无价值。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宋元明时曾一度出现“铜荒”,除了国内争抢外,国外也在争抢,自然紧俏缺铜。这怎么理解?
作为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宋元明时期,富裕的中国和印度是西方人梦想的天堂,仿佛只要来我们国家一趟,就能满满地带回一堆黄金和白银,这人回家就是富甲一方。这三个朝代没有实行闭关锁国,国际上很多贸易支付用的就是我国的铜钱,可是为什么欧洲国家也会争抢我国的铜币?因为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国家本就贫困不堪,缺金少银是常用的事,加上古代亚洲地区地大物博,物产丰富,我国的丝绸、瓷器都是当时的奢侈品,随随便便跟外国人做个生意都是顺差,反而是他们的金银流入我国。我们熟知的贸易路线有陆上和海上的丝绸之路,连接了亚欧非三大洲。
海上丝绸之路路线图
15世纪中叶,发生了一件对欧洲国家极为不利的事情,甚至可以说是毁灭性打击,就是土耳其人灭了东罗马帝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趁机截断了中国跟欧洲国家的贸易往来,对于啥都缺的欧洲国家来说,这相当于断送了他们的生路一样。
陆上走不通了,逼得这些欧洲国家没有办法,只有冒险走海运。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开辟海运航线,他们也是最早走海洋殖民地的欧洲国家。葡萄牙的路线是绕过非洲的好望角,然后一路向东,穿越大西洋、印度洋来到南亚、东南亚、东亚,后又达到美洲;西班牙的路线则是沿着大西洋一路往西到达美洲。迪亚士、达伽马、恩里克王子、哥伦布、麦哲伦是当时的航海英雄。
海运的打通解决了贸易不顺畅的问题,欧洲贸易变得非常活跃的同时也大大加剧了金银不足的问题。10世纪左右,中国和印度金银的比价约为1:6,而欧洲则是1:12,作为传统农业国的中国和印度,黄金白银没有转为货币,而是流向了寺庙、宫殿以及贵族华丽的服饰上。1348年,欧洲黑死病爆发重创银矿业,15世纪中叶开始,整个欧洲出现了严重的“银荒”。欧洲人没白银了,就抢着用铜币做贸易结算,直接又影响了宋元明时期的铜币紧缺。
金碧辉煌的印度寺庙
为应对紧张的局面,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发行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期“会子”成为流通领域的主要货币,元朝推行了以银为钞本的不兑现纸币制度,明代发行了大明宝钞,而欧洲人为了解决银荒早期采用的手段是赤裸裸的掠夺。
哥伦布曾说过“黄金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进入天堂”。恩格斯说“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从上面可以看出,早期欧洲国家解决银荒的方法就是从殖民地掠夺,非洲、美洲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地。1422年,葡萄牙人用小麦、金属、布匹、珊瑚串珠从殖民地非洲换取黄金,这是葡萄牙人在非洲的第一次合法贸易,也是最后一次。葡萄牙人在非洲建立了“黄金海岸”,1492年他们到达刚果 ,控制了非洲27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借此掠夺非洲的巨额财富。
葡萄牙人还将黑奴贩卖到美洲大陆,让这些黑奴从事种植咖啡、烟草和甘蔗,在占领地巴西,葡萄牙掠走了价值超过6亿美金的金银、3亿美金的钻石。另一个最先靠掠夺的国家西班牙也是如此。1496年,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的埃斯帕尼奥岛建立了在美洲的第一个殖民地圣多明各。1519年,西班牙的科尔特斯率600人征服了拥有500万人口的墨西哥帝国。1532年,皮萨罗率领仅仅用了169人,就灭掉了600万人的印加帝国,掠走了印加帝国的所有黄金。
皮萨罗肖像
皮萨罗雕像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巨大成功了,让欧洲其它国家眼红,这些欧洲国家也追随着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脚步来到美洲大陆,大肆刮分和抢走财富,西班牙是其中最大的赢家。16世纪末,西班牙控制了当时世界黄金开采量的85%,在1521年到1544年短短十余年,西班牙每年从美洲运回国内的黄金和白银总量多达近4万千克。1545年到1560年,西班牙平均每年从新大陆运回246吨白银、5.5吨黄金。在占领拉美的近3个世纪中,西班牙通过公然掠夺的方法从拉美掠走了几千吨的黄金和上百万吨的白银。
欧洲列强特别是西班牙在美洲的殖民行为,除了使得土著印第安人遭受灭顶之灾外,也把欧洲的基督文化带到了美洲,时至今日,美洲很多国家的祖先都是西班牙人。这些西班牙基督教徒嘴里念念叨叨赎罪,手中捧着《圣经》,却做得是杀人越货的勾当,是不是很讽刺?不过,抛开道德层面,从美洲抢夺了大量金银后,这些金银被运到欧洲后,大多铸造成货币进入流通领域,欧洲人一下子变得有钱,银荒也解决了。作为先富起来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也一跃成为当时世界霸主。西班牙的古银币“八里尔银币”是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货币。
银币
蜂拥而入的白银带动了当时美洲银矿开采的兴盛,1545年,一个印度安人发现了安第斯山上海拔4000米高度的波托西银矿,这是当时世界上储量第一的银矿,但因限于当时的开采技术,直到1563年才被全面开采。1556年到1783年,从波托西银矿提取的纯银达到4.5万吨,这些纯银被运到西班牙塞尔维亚造币厂变成银币。除了波托西银矿,1548年墨西哥萨克特卡斯银矿、1558年瓜纳华托银矿也是当时很大的银矿。16世纪,秘鲁、墨西哥的白银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75%,17世纪则占到87%,16世纪中叶后的若干年,每年由美洲流入欧洲的白银多到50万镑。
银矿开采业兴起背后是矿工的地狱,1638年,奥古斯汀派修道士安东尼写道“每个在波托西铸造的比索,都有相应的10个印第安人死于矿山深处”,看来白银也有臭味,不仅仅是铜臭味。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就是金银铺。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政府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白银在民国币制改革后就不再铸造发行,当然因为国民党货币贬值,实际上一直到建国后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关于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而不是金臭味或者银臭味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过去为什么用铜当黄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