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日本古代货币是仿唐而制

网上有很多关于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日本古代货币是仿唐而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2 22:26:24

网上有很多关于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日本古代货币是仿唐而制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

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

“金钱好比肥料,如不撒入田中,本身并无用处”

这是培根对金钱的见解,深刻地揭露了金钱的本质,而日本的“皇朝十二钱”也生动地诠释了这一句话。因此,“皇朝十二钱”作为日本强化其律令国家体制手段的载体,最终也必将走向灭亡。

日本向中国学习的历史悠久,尤其是在奈良时期达到了顶峰,而彼时中国正处于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日本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就深深烙上了中国的印记,其中,“皇朝十二钱”最为突出。

“皇朝十二钱”的特点

公元708年起,日本皇室先后发行“和同开珎”“万年通宝”“神功开宝”等12种货币,后世统称其为“皇朝十二钱”。

“皇朝十二钱”作为仿唐的产物,自然与唐朝货币样式有着极高的相似度。外形上为片状,且多以与唐朝货币一样的外圆内方形状为主,材质上除了首次铸造的“和同开珎”曾采用银制,其后十一种钱币主要采用铜铸造。

除此之外,每一块钱币上都刻有文字,文字内容多与国家祝愿和年号有关。比如“承和昌宝”便是因承和二年铸成而命名,而“昌”字便是希望国家昌盛。

钱币上的文字主要采用隶书或楷书书写,以嵯峨天皇弘仁九年制造的“富寿神宝”为分界线,在这之后的钱文都为楷书。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皇朝十二钱”不仅形制外观上仿照唐朝,就连钱文都是采用唐朝文字,这也进一步体现了日本“仿唐”风气之盛,影响之深远。

“皇朝十二钱”发展进程

日本货币的发展与日本的政治有着紧密的联系,最初的日本货币很大程度上是依据唐朝货币进行铸造的。公元708年,也就是奈良时期,元明天皇仿照唐朝“开元通宝”钱币铸造了日本史上第一种货币——“和同开珎”。

《续日本纪》记载:

“和铜元年五月壬寅,始行银钱。”

作为日本货币之首的“和同开珎”最初是由银铸造而成的,由于日本土地面积狭小,矿物资源稀缺,银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珍贵的存在,大量铸造银质钱币并不现实,因此,银质钱币很快就被铜制钱币所取缔。

“和同开珎”一直沿用了大约52年之久,直至公元760年也就是淳仁天皇天平宝字四年,日本皇朝又发行了新的货币——“万年通宝”。不仅如此,还另外铸造了“开基胜宝”和“大平元宝”,只是这两种金银钱产量不大,因此,并不作为市场流通的主体。

“万年通宝”是日本初次用“通宝”二字给货币进行命名,从此往后,日本皇朝新货币命名都离不开“宝”字,这也更深层次的表现了日本在货币上对唐朝的模仿。

皇朝规定新旧货币都可在市场流通,即1枚“万年通宝”可以抵10枚“和同开珎”,如此一来就可加快新币在市场上的流通。在这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日本都采用了这种1:10 的新旧货币流通制来帮助新币快速进入市场,可是由于制度不够完善,导致了后来货币市场乱象。

公元765年,称德天皇也发行了一种新铜币——“神功开宝”,并继续采用新旧货币以1:10的比率的流通办法,以此加快新币的流通,促进国家经济的增长。

到了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将都城迁至平安京,并开始大兴土木建造城市。为了解决所需资金问题,皇朝不得不提高了铸行新铜币的速度与数量。然而,日本天皇一心只顾着铸造新的铜币,却忽视了市场流通和老百姓的需要,因此,日本市场经济更加混乱了。

即便如此,日本皇朝仍旧“死性不改”,公元796年,日本皇朝为了填补建城带来的资金漏洞,开始不停歇的铸造新铜币,且铜币更新速度之快令人担忧,有的甚至间隔不到10年,最长也不过是22年。

直至公元890年,日本宇多天皇先后共铸造发行了“隆平永宝”“富寿神宝”“承和昌宝”等七种铜币。这七种铜币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日本皇朝解决了一些资金危机,而新都城平安京的建设也逐渐落下帷幕。

公元907年,醍醐天皇再次发布新铜币,紧接着,公元958年“皇朝十二钱”之尾压轴登场。然而,无论是“延喜通宝”还是“乾元大宝”都已经是非常劣质的钱币,甚至不能称为铜币而应称为铅币。

这是因为“皇朝十二钱”发展到了后期已经逐步走向降低铜的含量和减重的不归路,百姓们已不再轻易信任皇朝所发布的新币,更加不愿意用铜币进行流通。

因此,“乾元大宝”发行后,铜钱信誉已失。铜资源接近枯竭,再者武士阶层势力崛起,天皇权利被削弱,皇朝不得不停止铸造新币,至此“皇朝十二钱”在日本货币史上落下帷幕。

“皇朝十二钱”发行的意义

“皇朝十二钱”主要历经奈良和平安两个时期,纵观这两个时期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皇朝货币发行与流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颁布。货币发行并非市场经济流通而产生的自然需要,那日本天皇们又为何纷纷前赴后继地铸造钱币?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奈良时期是日本全面效仿唐朝的时期,在制度上,日本效仿中国建立了律令制国家,而使外圆内方的货币在市场进行流通则成为了律令制国家的标志之一。此时,这种形制的钱币便被赋予了权利的色彩。

彼时,日本的商品经济发展并不成熟,人们仍旧不适应以钱币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形式,但是日本天皇为了使律令制完美实行,只能强行铸造并发行以唐朝货币“开元通宝”为模型的“和同开珎”,因此,“和同开珎”的发行其实带有浓厚的政治意味。

之后,日本在桓武天皇迁都平安京后开始进入平安时代,虽然在此时期也共铸9种各有特色的钱币,但还是离不开唐朝“开元通宝”的基本形制。

仔细观察“皇朝十二钱”,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从钱币形制、大小,还是钱文文字内容、字体等方面无一不充斥着唐朝“开元通宝”的身影,有的精美程度甚至能媲美“开元通宝”。那么日本皇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首先,日本通过仿照唐朝货币形制,对内彰显皇朝权威,有助于统治阶级对国家的治理,对外可以宣扬国威,对新产生的律令制国家进行包装。

货币本身具有的是经济功能,发行货币也是为了促使货币进入市场,改善经济现状,如《续日本后纪》中记载,承和二年时,虽然货币价值骤降,但是为了挽救经济损失,仍旧需要发行新货币。然而,相较于政治而言,货币的经济意义还是稍显逊色了。

粗制滥造的“皇朝十二钱”最终走向衰亡

“皇朝十二钱”中的“皇朝”二字是对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律令制国家政治制度的生动体现。皇朝赋予这些钱币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它的经济意义,因此,这也就注定了“皇朝十二钱”最终会在不久之后走向灭亡。

公元835年,日本天皇发行了“长年大宝”钱币,但由于做工粗劣,质量、大小骤降,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长年大宝”难于流通。而到了贞观年间发行的“贞观永宝”更是粗劣不堪,含铜量极低。这也给了不法之徒有机可乘,引起了一阵“撰钱”热潮。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公元890年,据史料记载,宇多天皇时期,一年的纳税钱币总量只有约五六百贯,就连预期的一半都没有。使得货币总量不能满足国家需要。

“皇朝十二钱”到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到最后,铜矿资源短缺,钱币制造便日益粗劣,货币市场又十分混乱,百姓便越来越不愿使用铜币,“皇朝十二钱”也就以“乾元大宝”结尾退出了日本货币的历史舞台。

总结

“皇朝十二钱”作为日本奈良时期全面仿唐而出现的产物,存在的主要意义不是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而是一种维护日本天皇统治的脚手架。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是国家财政方面的保障,但它在市场流通渠道的不堪表现,注定了其会以悲剧收场。

“皇朝十二钱”为日本的货币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一个国家渴望发展渴望壮大的重要决策,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一种见证。

以上就是关于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日本古代货币是仿唐而制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唐朝黄金不是货币吗为什么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