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古代中国为何不以金银做货币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古代中国为何不以金银做货币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
【东西问客户端7月6日电】中国古代钱币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直接折射。一部钱币史就是一部古文字演变史、书法发展史,也是一部冶金铸造史、造纸史、印刷史……因此,在著名钱币学家王永生看来,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简单了解钱币历史。与其他文明不同的是,中国古代钱币自产生后便一脉相承,未曾间断,贯穿了整个中国文明史。那么,除了购物,钱币在中国历史上还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中国钱币文化与西方钱币文化截然不同,甚至在货币金属的使用上,与西方完全相悖。这背后的形成原因又是什么?近日,王永生接受中新社“东西问”客户端专访,对前述问题进行详解。
▲汉五铢
钱币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占重要地位
记者:对拥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中国古代钱币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据了怎样的地位?在人类钱币发展史上又发挥了什么作用?
王永生:钱币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在中国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文化的三个层面,即器物、制度、思想的角度来阐释。
一是器物层面。首先,钱币是最早的文化要素。中国古代最初使用的钱币是海贝,这从汉字的构成中就能得到证明。在商代基本定型的汉字中,凡与价值、财富、交易有关的字,都带有“贝”字偏旁。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的过程中,古人就已经使用海贝作为钱币了。因此钱币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化最早的组成要素。其次,钱币自产生后便一脉相承,未曾间断,贯穿了中国文明史,直至当今。在这一过程中,钱币呈现出文化在发展中所具有的时代性、传承性及传播性的特点,这是其它文化要素所不具备的。再次,钱币流通地域广,使用者涉及各个阶层,具有最广泛的社会代表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钱币承载和记录、包涵了历史进程中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更是任何其他文化要素所不具备的。
▲保德铜贝
▲空首布
二是制度层面。从秦代的《金布律》,到“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历朝历代对于钱币的设计、铸造、储藏、发行、流通、防伪、销毁等环节,都有一套严密的制度管理。这些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制度史的一部分。
三是思想层面。从战国时期的管子,一直到当代,为了解决社会问题、协调社会矛盾,每个时代的政治家、思想家都会从货币入手,提出解决当时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的思路和想法,这些货币思想,成为我国古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从器物层面,还是从制度、思想层面,钱币都非常集中和典型地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点。钱币不仅是交换的媒介,它还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历史进程的实物见证、文化艺术传承的物质载体。因此可以说:钱币是中国古代文化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是了解中国历史、认识中国文化最好的窗口。
中国钱币在人类钱币发展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以概括为:中国钱币不但独创产生,自成体系,而且对周边的国家及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并发展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东方钱币文化。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中国不但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纸币的国家,同时也是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
西方社会一般认为小亚细亚半岛吕底亚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其国王克洛伊索斯铸造货币的公元前640年,相当于我国春秋中期。实际上,我国早在4个世纪之前的商代中晚期(公元前11世纪)就已开始铸造铜贝,进入了金属铸币时代。与西方所不同的是,当时中国铸造的是青铜币,而吕底亚铸造的是金银币,这是因为东西方两大货币文化体系不同,但是证明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金属货币的国家。
第二、中国古代钱币对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曾经产生重要影响,并发展形成了与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钱币文化相对应的,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钱币文化体系。例如日本最初使用的是遣唐使从唐朝带来的开元通宝,后来模仿铸造了日本最早的钱币和同开珎,日本古代铸造使用钱币的历史有一千二百多年,其中整整六百年几乎不造钱,使用的完全是中国钱币。
▲和同开珎
朝鲜最初的钱币是使用唐朝年号“乾元”铸造的乾元重宝,背面标注的“东国”,是朝鲜的自称。
▲乾元重宝(东国)
越南从北宋开始铸造货币,几乎使用的都是中国年号。
铜钱已完全能满足日常交易需要
记者:您在最新著作《钱币上的中国史》中提到,东方钱币文化与西方钱币文化是相对应的,甚至在货币金属的使用上,古代中国与西方完全相悖。这背后的形成原因是什么?中国作为最早发明使用金属铸币的国家,为什么不符合“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一规律?
王永生: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古代货币形态多是由古代农具演变而来,例如刀币源自青铜刀削、布币源自铲形青铜农具、圜钱源自纺轮(或玉璧)。币材多用铜、铁等贱金属;钱币图饰不用人物或动物图案,只有文字;技术上采用范铸或翻砂浇铸制成,可增加铸钱数量并降低制作成本;形制上,为体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而铸成圆形方孔,同时也便于穿绳携带;铭文多记币值、年号及地点等。此外,同一种货币因文字采用篆、楷、隶、草等不同的书体,形成不同的版别,这反映了以中国为代表的,古代东方文化中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及独特魅力。
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代货币形态,币材多用金、银等贵金属,钱币图饰多为人物头像或动物图案,充分表现了古代希腊--罗马文化中精湛的造型艺术;采用打压法制成便于体现高浮雕图案的艺术效果;形制为圆形无孔,可减少流通中的磨损;铭文多记打制地点、年代、国王名字及宗教颂词等,并打印有徽记及神像,具有浓厚宗教色彩。
中国古代是以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对外贸易相对不发达,铜钱已完全能够满足日常小额商品交易需要,于是,源自青铜农具的铜钱便一直沿用了下来,金银几乎不作为流通手段。因此,根据西方经济发展所总结出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这一经典理论,并不适用于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实际情况。要知道,西方货币文化植根于地中海周围古代发达的商业经济,以适应大宗对外贸易需要,因此,选择以贵金属金银为币材。另外,这也与中国过早地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有关,西方则是小国林立,实行自由贸易及自由铸币政策。但是,货币金属由贱金属铜铁向贵金属金银转变是货币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国货币的白银化过程非常缓慢,直至明朝中后期才完成。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特点,造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影响尤为深远。
▲《钱币上的中国史》书影
白银货币化结束中西分野千年大戏
记者:十六世纪中叶以后,打开国门的明朝通过海上丝路,与世界的贸易,尤其是与欧洲的贸易迅速发展,白银贸易的全盛时代,白银源源不断流向中国,这对当时的经济社会、货币体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王永生: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改变了中国古代两千多年来,以贱金属铜钱为主币的货币形态,贵金属白银开始成为社会流通领域的主币,形成了“大数用银,小数用钱”的银钱兼行的复本位制,这是我国古代货币制度上的一大变革。从此以后,中国的货币问题已经由传统的、困扰唐宋的“钱荒”难题,演变成了明清两朝更为复杂、难以调控的“银钱比价”问题。明朝的灭亡、清朝康乾盛世的出现以及嘉庆道光时期国运的逆转,实际上都与银钱比价的失衡关系重大。
称量使用的白银成为主币之后,挑战了国家对铸造铜币和印刷纸币这一传统货币铸造权的垄断,促进了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封建的依附关系。
记者:中国在明朝中期完成了白银货币化,由此被纳入由西方掌控的国际白银资本体系。这一巨大转折对后来乃至当代中国的货币体系形成有何影响?
王永生:隆庆开关打开了中西贸易的闸门,美洲及日本的白银随着海外贸易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既弥补了中国银矿资源不足的缺陷、解决了钱荒难题,同时也完成了白银货币化的进程。但也正是因为中国缺乏银矿资源,作为主币的白银几乎完全依靠贸易从海外输入,使得政府调控货币的能力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因此,从明朝中后期开始,历经清朝,直至民国政府于1935年进行法币改革,中国的币制始终深受国际银价变动的影响,自主性日益减少,依附性愈益加深,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爆发的“白银风潮”就是典型的例证。可以说,中国从明代中期开始就逐渐被纳入了由西方殖民者所掌控的国际白银资本体系当中。究其原因,大航海发现美洲大陆而使得西班牙殖民者掌控了美洲白银,并进而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形成了由美洲白银与中国丝绸、瓷器、茶叶贸易所构筑的“美洲-亚洲-欧洲”大三角贸易,中西分野这台千年大戏就此落幕,全球化的世界贸易格局开始形成,近代世界的格局,即:资本控制生产、海洋主导大陆、西方主宰东方的局面,实际上已初露端倪。(完)
作者/陶思远
责任编辑:陶然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古代中国为何不以金银做货币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古代黄金不值钱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