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

网上有很多关于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2 23:08:43

网上有很多关于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1、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

引言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事件就是东汉末年发生的黄巾起义了。黄巾起义在其兴起之后迅速席卷了全国的大部分区域,规模十分浩大。参与人数甚至达到了数十万人。而且与东汉之前发生的农民起义所不同的是,黄巾起义在发动之前已经进行了相对精心的布置,而且以道教为纽带建立了起义组织,结构也相对严谨,这也是他们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重要原因。

但是在黄巾起义爆发后不久,他们就遭到了来自东汉政府的强力镇压。虽然当时东汉的军队数量远不及起义军人数之众。但是在皇甫嵩,朱儁等将领的带领下,他们迅速平定了全国各地的黄巾义军。在之后与张角率领的黄巾军主力进行决战的时候也大获全胜。张角三兄弟相继身亡,黄巾起义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走向了失败,这大大出乎了人们的预料。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是因为在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黄巾义军却没有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做出了错误的决策。

黄巾军首领张角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黄巾天命

在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采取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之后,天人感应与天命论已经深深地印进了当时的中国人民的心中。因此想要推翻东汉政府的统治,如何树立起自己的政治形象,让自己能够被看作"天命所归"就成为了最重要的问题。

在东汉末年的中国,由于中央政治都把持在宦官的手中,其黑暗程度与之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全国各地的土地兼并问题都变得十分严重,大量的农民失去了自己赖以为生的土地,而相对落后的佃户制度让这些农民失去了以劳动维生的条件,只能成为流民。因此在桓灵二帝在位时期,中国许多地方都发生了不少农民起义,有些起义的规模也达到了十余万人。但是他们却都缺乏起义的指导思想,没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他们更多只是想通过武装抗争的方式来夺回土地,求得生存,这样的起义是很难长久的。

张角用宗教笼络人心

而黄巾起义的领袖人物张角则与他们不同,在起义之前他就进行了长时间的准备。在那个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正是宗教发展的绝佳土壤。当时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在各地传播《太平清领书》,靠着符水咒语给人民看病,很快就积累了大量的信徒,

而他本人也是有着明确的政治理想的,那就是要推翻腐朽的东汉王朝,组织起新的政府。而宗教就是他号召,组织群众的工具。当时张角提出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这样的口号很好地解决了之前农民起义没能解决的天命所归的问题,并且以先知的视角给出了起义的时间,这无疑对于义军的士气是一种很大的提升。此事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兗、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万。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

当时他们不仅约定在甲子年起事,还把具体行动的时间定在了当年的三月五日,也是一个甲子日。当时张角的得力助手马元义在荆州,扬州一带组织了群众数万人,准备配合张角的主力军同时举兵。他还多次出入洛阳,争取宦官封谞,徐奉等人成为内应。但是当时的教徒唐周却在起事前叛变,将马元义的计划告知了东汉政府,导致马元义在洛阳被捕,车裂而死,而受牵连的洛阳警卫与百姓,也被捕杀了一千多人。

张角弟子马元义

此事发生之后,张角匆忙通知手下将领,将起义的时间提前到了二月,这与之前他们宣传的天时并不相符,而且起义军准备也略显仓促,在那个人民知识水平普遍较低的年代,这样的提前行动无疑会动摇人们对于张角的信任,沉重打击义军的士气,这也为他们之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而且在马元义被捕之后,原来在荆州,扬州地区的教众失去了领袖,在后面的黄巾起义中也没能形成有规模的义军,对于整体战局没有提供帮助,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义军的实力。

三地兴兵,却少呼应,东汉各个击破定胜局

在张角发动其教众起事之后,当时的黄巾军一共确定了三个主要的活动地带。第一是河北的冀州地区,这一带的义军由张角亲自领导,在起义开始的时候就得到了百姓的拥护,他们活捉了民愤很大的安平王刘续,甘陵王刘忠,取得了不俗的战果,是势力最为强大的一支起义军。

而在当时的南阳一代,则有南阳起义军首领张曼成带领的义军在此处积极活动,与附近的颍川,汝南二军的起义军共同威胁东汉的政治核心洛阳地区。南阳以及汝南地区都是东汉的重镇,其中南阳更是东汉皇帝的家乡,在这里发动的起义毫无疑问占据了地理优势,如果这两支义军能够协同作战,再与起义军的主力遥相呼应的话,那么历史很有可能就会被改写。

南阳义军首领张曼成

然而起义军将领们缺乏军事素养的问题在他们起事之后便很快暴露出来,东汉政府派出皇甫嵩以及朱儁两名能力出众的将领前去平定南阳以及汝南地区的义军,然后派出卢植前往河北和张角的主力作战。皇甫嵩和朱儁制定了各个击破的计划,他们先集中兵力进攻颍川,汝南地区的义军。而此时南阳的义军却没能及时支援,导致汝南义军大败,其首领波才,彭脱逃散,颍川,汝南二郡的起义被率先平定。此事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

之后朱儁进军南阳,与当时占领宛城的义军战斗,这次战斗堪称黄巾起义过程中最惨烈的战斗,宛城在这次战斗中先后易主,黄巾军的首领张曼成,赵弘等人也先后战死。但是此时的南阳义军也没有得到其他方面的支持,最终因为力量差距悬殊,只得放弃宛城。至此,南阳地区的义军也宣告失败。

东汉名将皇甫嵩

那么仅剩的起义军就是张角麾下的主力了,当时张角在于卢植交战之后不能取胜,便退保广宗,固垒坚守。虽然东汉军队利用云梯等攻城器械多次进攻,但终究不能取胜。之后皇甫嵩等人也从其他战场赶来加入战局。此时张角病死,让战局开始变得对东汉政府有利,之后在中平元年十月,东汉部队发动了广宗决战,张梁战死,义军被杀害了八万人之多。之后张宝又在后续战斗中战死,黄巾军的主力也被彻底击溃。东汉政府在取得胜利之后对黄巾教徒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全国范围内公杀死了几十万人。

在黄巾军起义的时候,他们的起义地点其实是十分优秀的,张角所在的河北地区由于长期遭到汉朝宗族的欺压,民愤难平,起义军在这里有很好的群众基础,而且河北地区也相对富庶,可以为起义军的长期作战提供保障。而汝南以及南阳的义军则相当于直接威胁到了东汉都城洛阳,如果他们能够有效联合起来的话,那么皇甫嵩的官军就很难在短期内平定他们,战局就会大不一样。但是当时的义军缺乏军事训练,没有合作的意识,葬送了大好的形势,只得吞下失败的苦果。

教众成分繁杂,组织架构松散,人心难换战斗力

前面提到,在黄巾军发动起义的时候,东汉的政治体制已经病入膏肓,全国各地的百姓都对东汉的腐朽统治痛恨不已。可以说当时的张角已经是民心所向,拥有极佳的群众基础。然而其统一教众的手段是宗教,这就会导致一个问题,那就是教众中的人身份繁杂,不处在同一个阶级之中,这也让他们缺乏明确的共同理想。

出卖马元义的叛徒唐周

诚然黄巾军中的大多数人都是贫苦百姓出身,但是里面也不乏达官贵人,像马元义积极联系的宦官也是信徒之一。可是当时的义军中也出现了叛徒,这才导致马元义行踪暴露,惨遭杀害。

除了教徒成分复杂的问题之外,黄巾军起义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们的组织架构有很大的问题。当时张角通过自己的弟子来统治教众,被称为"方",马元义就是最重要的大方之一。但是在更加基层的部分,黄巾军的统治体系是存在漏洞的。这就导致一旦张角的弟子或者重要将领牺牲之后,义军就很难再被有效组织起来,就像本来荆州,扬州一带有着十万教众,但是马元义一死,他们连起义都没有参与,这可能也是黄巾军失败的最重要原因。

有人说是因为东汉政府军的残酷镇压让人们对继续起义心生畏惧,但是在黄巾军主力覆灭之后,黄巾军在全国各地还在进行着顽强的抵抗,像黑山,黄龙,白波等军队都是黄巾军的余部,后来成为曹操主要战力的青州军规模更是接近百万。此事在《后汉书》中有如下记载:

"自黄巾贼后,复有黑山、黄龙、白波、左校、郭大贤、于氐根、青牛角、张白骑、刘石、左髭丈八、平汉、大计、司隶、掾哉、雷公、浮云、飞燕、白雀、杨凤、于毒、五鹿、李大目、白绕、畦固、苦唒之徒,并起山谷间,不可胜数。……大者二三万,小者六七千。"

这进一步说明人民反抗东汉的意愿并没有消失,只是黄巾军松散的组织架构让这些人很难再次联合起来。有人民的支持却不能加以利用,黄巾军的失败实在令人叹惋。

曹操收编青州兵

结语

黄巾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的起义,相较于之前的农民起义甚至于秦末的大泽乡起义都有着明显的进步。首先,他们有了明确的政治目标以及有威望的起义领袖,他们也很好的解决了天命问题,能够提振士气,收拢民心。而且他们在起义之前还进行了周密的计划,与那些走投无路的起义军不同,有着更加充足的准备。按理说他们应该取得更加辉煌的战果。

但是他们由于时代的局限犯下的几个错误却彻底葬送了自己的优势,首先是对于教众缺乏筛选,导致出现了叛徒,马元义的死不仅让义军损失了荆州、扬州的教徒,更逼的张角提前发难,折损了士气。

并且义军的组织结构略显松散,并且缺乏基层组织,导致各地的义军各自为战,不能形成整体,被东汉官军先后击破。本来大范围的起义是可以让官军首尾难顾的,但最后却让义军的力量被逐渐蚕食,实在令人可惜。而且组织结构的缺环让许多义军找不到组织,使得最后只能各自为战,成为军阀混战的牺牲品。这些为了生活走上反抗道路的人民英勇无畏,却又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注定失败,堪称中国历史上的一幕悲剧。

参考文献:

1《后汉书》

2《三国志》

3《资治通鉴》

4《续汉书》

以上就是关于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东汉黄金起义为什么会失败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