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姚广孝为什么不要黄金美女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
网上有很多关于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姚广孝为什么不要黄金美女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
2、汉武帝赐给卫青就有黄金二十万斤,汉朝为何黄金这么多?
在历史上有一个人:他出身医生世家,却早早遁入空门;当了和尚却不甘寂寞,积极投身造反事业;造反成功后,权倾天下却被自己亲姐姐和好友所唾弃;皇帝让他还俗,他又坚持不脱僧衣。
这样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就是明朝历史上有名的“黑衣宰相”道衍姚广孝。今天笔者就和大家分享这位明朝传奇僧人的一生。
01 不做医生做和尚公元1335年,也就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的至元元年,姚广孝出生在长洲(现江苏苏州)的一个医生世家。姚家世代行医,又是在江南富庶之地,虽然算不上大富大贵,但在元末那样的乱世,也是一个温饱之家。
按理说在这样的人家,姚广孝未来的人生轨迹很大概率就是继承家业,成为一名医生。可是在14岁这一年,姚广孝却选择出家,法号道衍。
姚广孝出家的原因现今众说纷纭,有种说法是家族长辈对纷乱的时局非常担忧,认为遁入空门能够在乱世之中求得安宁。“为学有成则仕于朝,荣显父母,不则就学佛,为方外之乐”
的确在那个年代出家做和尚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明太祖朱元璋不也是当和尚为了混口饭吃吗?姚广孝出家之后,却不是一心向佛,钻研佛经,反而对道家之术和兵法权谋很感兴趣。他曾经拜过著名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道术和阴阳之术。姚广孝的心愿从来就不是成为一个得道高僧,他的偶像是刘秉忠。
刘秉忠是谁呢?他原本出身官宦之家,后来遁入空门,曾经辅佐忽必烈,是元朝初年的奇僧。元朝的国号“元”就出自刘秉忠的建议。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
当时有个著名的相士袁珙看到道衍的面相后,说了一番话,这番话被记载于《明史·姚广孝传》之中。
相者袁珙见之曰:“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道衍大喜。
在袁珙的口中,刘秉忠是一个贬义词,姚广孝(道衍)听了不怒反喜——因为刘秉忠就是他的榜样。后来,姚广孝到北京后,还专门去拜谒刘秉忠之墓。而后来姚广孝也负责了迁都北京事宜,并一手规划了今日北京城布局。
要想成为刘秉忠,姚广孝首先需要一个赏识他的人,这个人还必须身居高位。
02 “靖难” 首功,成为黑衣宰相对于姚广孝,这个人就是燕王朱棣。
洪武八年,朱元璋下令征召精通儒书的僧人入京,姚广孝也在其中。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朱元璋命令选派僧人跟随诸王,诵经祈福。借助这个机会,姚广孝经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接触到了燕王朱棣。并与燕王朱棣相谈甚欢,随后燕王朱棣就带着姚广孝回了北平。从此,姚广孝成为了燕王帐下的一个得力谋士。
历史上有种说法说姚广孝早就看出朱棣有帝王之相,于是在诵经时趁机接近朱棣,对朱棣说:
“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王”字上加一个“白”字,就是“皇”。这意思就是我有办法帮助您登上帝位。朱棣闻言,虽然表面上不高兴,但是很快私下里接触了姚广孝。
虽然这个典故看上去有模有样,但是笔者认为这个更像是后人为了神化姚广孝而杜撰的。要知道燕王朱棣是在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这个时候也才不到两年。太子朱标也还在世,而太子在诸王中威信最高。燕王又只排第四,很难说这个时候他就有了篡位的野心。要说这个时候朱棣会听到一个从未谋面的和尚一句话就赏识他,那也太小看朱棣的政治觉悟了,万一姚广孝是被人安排来试探燕王的呢?
而另一方面,姚广孝第一次见面,不了解燕王为人的情况下,就贸然说出这样大逆不道的话,就不怕燕王朱棣直接反手举报吗?如果姚广孝是这样一个孟浪的人,那实在很难让人相信他会是辅佐燕王朱棣的大功臣。
因此,白帽子的典故大家就权当一乐吧,建议不要太当真。
姚广孝进入燕王朱棣的圈子之后,就时常被朱棣召见。
(姚广孝)出入(燕王)府中,迹甚密,时时屏人语。
建文帝登基之后,开始着手削藩。朱棣的兄弟们如周王、湘王、齐王等都被削藩,这些消息让朱棣坐立不安。这个时候,姚广孝就开始撺掇朱棣造反。《明史》记载:
道衍遂密劝成祖举兵。
朱棣自然也是有这个心思,但是开始的时候担心自己师出无名,毕竟正统在建文帝那一边。他说“天下的民心都在建文一边,咋办?”姚广孝的回答则很干脆“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朱棣下定决心造反之后,姚广孝更是积极参与其中,姚广孝不仅给朱棣推荐人才,还负责帮助朱棣练兵和打造兵器。明史记载:
乃进袁珙及卜者金忠。于是成祖意益决。阴选将校,勾军卒,收材勇异能之士。燕邸,故元宫也,深邃。道衍练兵后苑中。穴地作重屋,缭以厚垣,密甃翎甋瓶缶,日夜铸军器,畜鹅鸭乱其声。
到起兵之日,突然一场暴风雨来了,把燕王府的瓦片都吹落了。古人是很迷信的,朱棣和手下见此情形都有点担忧这是上天给他们的警告,造反看起来很难成功。这个时候姚广孝来救场了,他简单一句话立即重新点燃了燕王府上下的士气。姚广孝说:
“殿下不闻乎?‘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
按明制,只有皇帝的屋顶才可以用黄色的瓦片。姚广孝说这是上天告诉我们,殿下举兵必然成功,不日就会换上黄瓦了。老天都要我们燕王当皇帝!
如果你觉得这些只是说明姚广孝口才不错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一件事就可以证明姚广孝高明的战略眼光了。
朱棣起兵之后,一度和南军纠缠在山东一带,进展不大。姚广孝给朱棣献策,不要纠结一城一地了,赶紧趁南京守备薄弱,直取京师,大事可定。(看上去是不是很眼熟)。朱棣采纳了他的建议,很快就攻入南京,夺下皇帝宝座,而建文帝则下落不明。
道衍语成祖:“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从之。遂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
朱棣从起兵到夺位成功,都离不开姚广孝的出谋划策。《明史》更是说“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认为姚广孝可以算得上靖难首功之臣。朱棣登基之后,封姚广孝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朱棣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而不直呼其名。世人称他为“黑衣宰相”
03 最后的心愿朱棣登基之后,还下旨准许姚广孝可以还俗,赐给他府邸、宫女,但是都被姚广孝一一谢绝。姚广孝依旧居住在寺庙中,上朝时便穿上朝服,退朝后仍换回僧衣。他到苏湖赈灾时,前往长洲,将获赐的黄金全部分发给宗族乡人。
姚广孝回故乡之时,想去看望自己的姐姐,是姐姐却闭门不见。想见自己老朋友王宾,结果王宾也不见,只是让人传话说“和尚误矣,和尚误矣”。姚广孝再次想找姐姐,姐姐却把他骂了一通“姊詈之”。
在亲人和朋友面前受到这样的冷遇,姚广孝的内心是茫然的,《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广孝惘然。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亲友为何这样做?或许是连年的战乱,导致江南一带民不聊生,才让亲友对姚广孝心生不满吧。
也许这次故乡之旅,让姚广孝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宏图大业”带给民间的苦难。永乐十六年,姚广孝病重不起,朱棣多次去探望。
姚广孝的身子一日不如一日,朱棣便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则请求朱棣赦免僧人溥洽。溥洽是当时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朱棣进入南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了,溥洽知道这件事,有人则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家里。朱棣便以他事为由禁锢溥洽,这一关就是10多年。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马上下令将他放出来。姚广孝叩首拜谢。请求朱棣释放溥洽,这或许是姚广孝临终前的赎罪之举吧。姚广孝临终之际,盘旋在脑海里的应该不是靖难的荣光,而是有悖僧侣本分受胞姐、旧友唾弃之憾。
不久,姚广孝病逝,终年八十四岁。朱棣废朝二日,以僧人的礼制安葬姚广孝,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赐谥恭靖,还亲自为他撰写神道碑铭。朱棣去世后,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更是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通观明太祖,明太宗开国两朝配享太庙名单中,十六位功勋自中山王徐达以下,皆为出生入死的武臣。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整个明朝仅有姚广孝一人。
04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姚广孝的一生走到了终点,当时后世对他的争议却没有停止过。
褒奖他的人,如李贽说他“我国家二百余年以来,休养生息,遂至于今。士安于饱暖,人忘其战争,皆我成祖文皇帝与姚少师之力也”;顾炎武称赞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
贬损他的人,如乾隆(清高宗)不让姚广孝的著作进《四库全书》;部分明朝文人视他为“妖僧”、“逆臣”。
姚广孝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别人造反是为了荣华富贵,姚广孝却拒绝朱棣赏赐的黄金、官邸和宫女,始终以僧人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是他明哲保身之举,但是我更倾向于这只是姚广孝真实内心——他追求的并不是所谓的荣华富贵,也不是什么权倾天下。
姚广孝曾经写过一首诗:
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
他追求的是在这世间证明自己的能力,他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不负平生所学。姚广孝的心从来都不在江湖,而是在那庙堂之上;他所要的只是成就感,而事业成功所带来的那些荣华富贵则又不在他眼中。
全文完
文案策划、监制:袁载誉;文案:马靖红
据《史记·平淮书》“捕斩首虏之士受赐黄金二十馀万斤”。汉武帝对于寻常斩杀敌人首领的士兵都封赏黄金二十多万金,而汉武帝在位时是对匈奴作战的高频率时期,大大小小的对外战争打了不计其数场。
这样算下来,汉武帝要赏出去的黄金简直不可估量。而这只是汉武帝这一个汉朝帝王,赏赐出去的数目,那纵观整个汉王朝该花出去多少黄金啊。
是黄金还是铜?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规定秦半两为法定货币开始,一直到明朝,这期间铜钱是最主要使用的货币。虽然不同的朝代铜钱的形制不一样,有的时候朝廷也采用实物货币,但最主要的还是铜,汉朝也是如此。那么以铜钱为主要货币的汉朝,真的有那么多黄金吗?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些“黄金”并不是真正的黄金,只是铜钱而已,汉朝并没有非常数额巨大的黄金。为什么这么说呢?
《汉书》里说,“凡言黄金,真金也。不言黄,谓钱也”。什么意思呢?这就是说,史书里说赏赐的时候,只有明确写了是黄金多少多少的才是真正地赏赐了黄金,没有说黄金,只说多少多少金的,就是指钱,也就是通用的铜币。
比如《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里的“大将军既还,赐千金”。这里的“千金”就不是黄金,只是铜币而已。
除此之外,赏赐的真正的黄金其实也有“水分”。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采集到的黄金不会很多,冶炼和锻造技术水平也有限,冶炼出来的黄金肯定有赤金,但是数量定然也不会很多,大部分的还是含量低的并且混有铜等金属在内的黄金。
不仅如此,汉朝时期的“一斤黄金”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的一斤黄金。西汉时一斤黄金大约是248克,所以“黄金二十馀万斤”可不是真真正正的有二十万斤那么多。
学者龚鹏九认为,西汉其实并没有那么多黄金,只是因为全国大部分黄金都集中在统治阶层或者富商大贾手上,并且习惯用黄金作为一种价值尺度,才显得黄金很多。
前者很好理解,黄金都握在社会上次人士手中,自然就显得他们有很多黄金。而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是什么意思呢?以刚刚说的“赐千金”为例,“千”是数词,“金”就相当于量词。在汉朝,“一金”等于“万钱”。就好像你说一百不会说十个十,说一石来表示一百斤一样。
所以汉朝时期的黄金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多。
如何看待汉王朝的“土豪”行为
不管汉武帝有没有赏赐将士二十万斤黄金,前线将士作为抗击匈奴的功臣。至于为什么赏赐这么多,一方面肯定是皇帝因为击退匈奴而开心,另一方面也是让臣子明白,他是一个赏罚分明的君主。这样的做法确实很明智,既稳住功臣的心,也彰显了汉王朝的大气。
其实关于汉朝到底有没有那么多黄金的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在争论当中。基于上文的论述,笔者个人认为西汉时期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的黄金,但是远远达不到十分吓人的地步。就像吕思勉所说的那样,“史传所载汉室黄金之多,亦不可尽信”。
刘瑞.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的原因探析[J].唐都学刊,2016,32(3).
张准. 江西南昌海昏侯刘贺墓中多黄金与西汉黄金问题再探讨[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4):22-27,61.
以上就是关于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姚广孝为什么不要黄金美女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为什么古代会有黄金卖给和尚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