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很多关于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1kg黄金和10kg人民币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网上有很多关于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1kg黄金和10kg人民币的知识,也有很多人为大家解答关于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的问题,看百科为大家整理了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看下吧!
1、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
2、古代为什么人们觉得金子银子值钱?为什么不是别的呢,古代货币是什么作为原料的?
在悟空问答上看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这个问题没什么问题,但是问题下面的回答,暴露了大多数人在理财逻辑上的一个基本问题(绕口令啊…… )
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你不一定会富,但我敢打保票——你不会更穷了……
首先问题的标准答案非常简单:
那么,目前(2018年7月20日)查到的黄金价格为:¥270.65/g,则黄金1000g≈¥270,650.00,抹零,27万。
100元面钞重1.1g,10kg即,100*(10000/1.1)≈¥909,090.91,抹零90万50元面钞重1g,10kg即,50*10000=¥500,000.00,50万20元面钞重1g,10kg即,20*10000=¥200,000.00,20万……1分钱硬币重0.67g,10kg即,0.01*(10000/0.67)=¥149.25元在目前黄金价格水平下,如果人民币面值为50元、100元,我们选人民币;小于50元的面值,我们选黄金。
标准答案已经有了,可我们对财富的渴望不会停啊!
于是再往深思考一点,问题就变成了——
选了人民币,但是如何分配收益和风险,才能抵御通胀风险,跟黄金一样稳稳地不蒸发?
以10kg50元的人民币为例:
首先,这是天上掉馅饼的事儿;
其次,人民币通胀速度真的不乐观;
所以如何理财很重要。
于是,不考虑刚性需求,问题的答案就成了:
Step1
果断选择人民币;
Step2
用其中的27万,将面前那堆黄金买下来——
黄金实物是对冲风险最为稳妥的方式。不会有杠杆效应,也不会有所谓的通胀风险,当然也不存在利息。但是长期保值稳妥,无论人民币通胀到什么地步,你的黄金可以在全球各地去交易,兑换成你需要的所有货币。购买力稳妥。
Step3
剩下的23万,做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有了27万风险对冲基金,剩下23万的理财,可以根据自己的投资风格选择相对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投资。
比如,在全球股票市场做智能投资——不是炒股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业绩良好的股票——这是个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投资方式。一般建议用专业的智投产品,能够较好的根据你的投资风格选择收益和风险的分配!
这里需要普及重点:一般来说,在投资理财中,我们注重让投资者保持一个“保值即可”的心态。但是鉴于这50万是白来的,而且,已经拿出一多半做了风险对冲,所以衡量剩下的23万对风险的抵御能力是比较高的。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期待23万本金在3年时间里通过复利的形式翻番。
重点来了!@所有人!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下面,看到很多人兴致勃勃回答了问题,然后又意兴阑珊的说“这种事儿想想就爽。可是天上掉馅饼的事,不会发生的。”
啧啧……可惜了可惜了,这种论调,拿到钱也富不了啊!
这是我回答这个问题最想要表达的一点:要改变财富状况,先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
据我所知:天上掉馅饼的事会发生,且概率并不低,少则几万块,多则数十上百万。
可问题就是,多数人在发了横财之后,常常心慌慌,也不会理财,就是一顿买买买……导致财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你穷,不是因为没钱,而是因为理财观念太差!
记住,钱,无论多少,一旦落到自己的袋子里,不管是自己挣的还是别人送的,只要无需解决刚需问题,那么迅速调整观念——从“花掉它”变成“管理它”!
“你财知道”,普及小白理财知识!管理财富,先行一步!
关注我,恭喜你和“钱”的关系又近了一步!
最早的金子是泛指“五金”,即指:金、银、铜、铁、锡。因为产量太少,所以泛指货币概念。
其实我国从未使用过金本位的货币制度,我国古代黄金一般都是用做装饰或作为有价保值的贵重物品进行储藏,其中大部分流入民间。
在中国古代只有秦和西汉时期黄金作为法定货币出现过,而西汉是有记载的黄金使用最多的时代。那时黄金一般被做成饼状、麟趾或马蹄的形状,每斤约值一万钱,主要用于大额交易、储藏、赏赐、赎罪等,发生量相当的大。此处一斤万钱仅为大致比价,实际价格是以当年各郡守(两千石的官好象就是郡守一级的吧)所治理的郡县内十月份的平价黄金为标准换算的。因此每年的价格应该有所波动,而且各地的价格也可能有所不同。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在汉武帝时期发行的白金三品货币并不含黄金,这只不过是银锡的合金,很快就贬值废止使用了。
到了王莽时期,从公元8年到公元23年,王莽以币制改革的方式大量的搜刮民间的黄金。例如一刀平五千每枚当五铢钱五千枚,以当时黄金一斤价值一万钱算,两枚一刀平五千可兑换黄金一斤。王莽用一两多的铜,就可强行收兑百姓一斤的黄金。有记载王莽灭亡时宫中藏有黄金达七十万斤之多,虽然我对这个数字存有疑虑,但是我觉得可以把这个作为自东汉开始民间黄金使用量减少的一个原因。另外自东汉起,我国就停止了将黄金作为机制货币的使用,这是为什么以后各时期的黄金使用量都没有西汉多的原因。而且另一种贵金属白银,开始在东汉以货币的形式流通。这使得在赏赐功臣或贿赂权贵时,黄金有了其他的替代品,此类事情在史料上可以找到相关记载。自东汉起直到魏晋六朝时期,时常的战乱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都严重影响了黄金的开采,这也是此段时期黄金使用量下降的重要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黄金使用量的减少是指大规模的使用减少了,而民间小量的流通仍然是没有间断过。
黄金的低迷状况到了唐朝得到了改善,稳定的政局和旺盛的国力使黄金的使用又得到了增强。在大量的对外贸易中,黄金和白银成了主要的支付手段。由于唐朝实行的币制是钱帛本位制,因此黄金仍然主要充作保值手段,而白银也已开始作为流通货币使用,只不过使用范围很狭窄,使用量也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金、银、钱相互之间的兑换就必不可少,兑换业务便由此产生,而经营货币兑换业务的机构就是金银铺。
两宋时期,白银已具有货币的各项职能,使用量进一步的增大,商品也开始出现以白银作为价值尺度来衡量的状况。这种状况到了元朝则全面得到发展,这主要是受到北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族和蒙古族的影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一直是以白银作为货币来进行流通的。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不久,便铸了一批每个重五十两的元宝。元宝的名称虽然早在铜钱上用过,但白银的元宝,却是元朝宝货的意思。而此段时期黄金在使用上并没有什么变动。
明代的货币制度归纳起来可以分为:钞、钱、银。明朝早期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间以金银交易,后来改为以纸币为主,铜钱为辅,钱钞并用。到了明中叶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白银的流通更加广泛,尽管政府禁用金银交易,但民间一直在使用白银。到英宗正统年间,明政府对这种状况先是默认,后是被迫承认。由于在法律上允许了银的使用,白银的流通便公开化,朝野上下都使用白银,白银取得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成了正式通货,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白银流通制度,此时铜钱仍为辅币。与之相对应的是,随着白银的普遍使用,黄金渐渐退出了流通货币的范围,主要作为贮藏和装饰用了。
清朝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货币制度,实行银钱平行本位,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且银钱之间比价大体维持在一千文一两上下。政府的重点在用银,尤其不主张用钞。此时的各种交易中,已经极难再见到黄金的影子了。
白银在民国币制改革后就不再铸造发行,当然因为国民党货币贬值,实际上一直到建国后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
以上就是关于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1kg黄金和10kg人民币的知识,后面我们会继续为大家整理关于黄金钞为什么这么少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