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咱们之前几个节气讲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现在就开始讲“冬养藏”了,我
来源:【北京市垂杨柳医院】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咱们之前几个节气讲了“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现在就开始讲“冬养藏”了,我们还是先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开始,看看冬季养生的总原则。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译文:冬季的三个月,是阳气开始潜藏,气温逐渐降低,万物蛰藏的季节。此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人们的起居也要效法天地,做到不扰动阳气。要早睡晚起,日出时起床最好,情绪上也要以“养藏”为主,使心情处于淡泊宁静的状态,遇到事情要含而不露,秘而不宣,虽有所得,犹藏而不用,安静自若。要避寒就暖,不要让腠理开泄而使阳气不断地损失,上面这些就是适应冬季的气候而保养人体闭藏机能的方法。如果违逆了冬季的养藏之气,就会伤及肾脏,到了春天就容易发生痿症、厥症之类的疾病,春天的生之力就会不足。
总之,冬季养生就是“养藏”,“养藏”的第一要义就是“无扰乎阳”,做到不扰动阳气,顾护阳气,令其顺利潜藏。立冬养生也要以此为准,咱们还是从四个方面分而论之。
饮食养生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中说:“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这就是“寒者热之”的原则,就是适当吃一些温热性质的食物,以祛除寒气,例如牛肉、鸡肉、豆制品、乳制品等都可以。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食治》中说“冬七十二日,省咸增苦,以养心气”,“咸”为肾之味,“苦”为心之味,心属火,肾属水,冬季肾当令,过食“咸”味补肾的食物(如羊肉、韭菜、海鲜等)容易造成肾水旺,肾水克制心火太过,就会引起心气不足,而“苦”入心经,主降,适当吃“苦”味食物(如荞麦、秋葵、猪肝、陈皮、芹菜、苦菊、生菜等)可以补心气,降心火。心火下降可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使心火不亢,这就是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才能睡眠好。失眠、心烦、心悸、头晕、胸闷、腰膝酸软、口干、五心烦热、遗精早泄、小便短赤、口舌生疮等心肾不交症状者尤其要注意省咸增苦。
本人的观点是,冬季是进补的季节,以温补为主,少吃寒凉,五味都不可偏颇,要饮食营养均衡,主食不能少,苹果、梨、香蕉、枣、柑橘、核桃、栗子等果品也不能少。还要根据自己的体质适当调整,如气虚表现为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者,可适当多吃山药、大枣、黄芪、党参等,阳虚怕冷者可适当多吃羊肉、龙眼肉、南瓜、韭菜、栗子等,容易皮肤干燥、口干者可以多吃松子、藕、雪菜、梨、冬枣、柑橘等。另外,人们冬季往往摄入肥甘厚腻的食物较多,容易热量堆积,引起胃肠燥热,进而出现烦躁易怒、口舌生疮、咽部不适等上火症状,可以适当吃一些白萝卜、大白菜等,可以清热解腻,消胀除满,这就是“冬吃萝卜”的道理。
起居养生
冬季起居要“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就是说冬季我们不但睡得要比秋季更早一些,起得还要更晚一些,增加睡眠的时长,冬季呈现一个昼长夜短“藏”的状态,我们人体也要顺应这个冬藏的状态。睡前温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御寒防冻,促进睡眠,泡脚时长控制在20分钟左右即可,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更要控制好时间和温度。
还有就是睡眠的环境要安静,晚上睡觉时居室要关好门窗,利于阳气的闭藏,做到“无扰乎阳”,不要轻易受到打扰,冬天在暖暖的被窝睡着了再被吵醒是什么感觉,相信大家都有体验。曾经有一位中医大家,因为半夜突然电话铃声大响,老人家突发脑出血,没有抢救过来,很是可惜。一些习惯晚睡、黑白颠倒的年轻人尤其要注意了,冬季做好养生,首先要睡好觉。很多人迫于工作原因,下班晚或者早起上班,也要尽量保证每天8小时的睡眠时间,节假日要好好睡个养生觉。
还要做到“去寒就温”,冬季寒气来袭,尤其是在北方,建议人们逐渐把身体包裹起来,这样的衣着才是一个“藏”的状态,也不能穿太厚,出汗多也容易伤阳气。尤其是老幼、体弱的人士更要注意,还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病、消化系统疾病的患者更要注意保暖,必要时要及时就医。一些爱美的人士,喜欢露脖子、露腰、露脚踝,这个季节都是不利于养生的,冬季阳气藏不好,来年的春季阳气就不能生发,一年的气色都不会好看。
运动养生
立冬之后我们的运动量、运动强度都要逐渐减少降低,因为我们的原则是“无泄皮肤,使气亟夺”。大家都知道,高强度的运动之后就容易大量出汗,皮肤开泄,耗伤阳气,阳气肯定就藏不住了,所以大家在冬季要多做舒缓、安静的运动,运动时间也要避免过早和过晚,要在太阳出来之后和太阳落山之前这段时间进行。当然,完全不运动也是不对的,俗语讲:“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适当的运动可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但要避开在风雪天气,运动后要及时添加衣服,避免感冒。
情志养生
咱们接着“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宗旨来延伸,这里的“志”狭义的讲就是人的志向,广义的讲就是人的情志。不管是志向还是情志,都要做到“若伏若匿”,以顺应冬季的收藏状态,做到淡泊宁静,不显山不露水,即使有什么打算,也要“若有私意”,不要到处宣扬,藏在心底就好。心里要时时满足,“若有所得”,不过高要求自己,不定过高目标,安静自若。只有存在这种伏匿而不张扬的情绪,才有利于养藏。还要注意避免大怒、大喜等情绪,以免耗伤阳气,违背“养藏”的宗旨,下棋、绘画、书法、轻音乐等比较适合立冬安静祥和的情绪。
最后推荐一款大枣麦仁粥给大家:
大枣10颗 麦仁50g 小米30g 大米30g 花生20g
上述食材淘洗干净后,加入适量清水,大火煮沸,文火煮至米烂粥成。具有安健脾神、美容养颜、缓解皮肤干燥等作用。
注:此文仅用于科普,文中所及方药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北京市垂杨柳医院】,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这个节气的 养生 离不开“收养”这一原则,也就是说,此时的 养生 一定要把保养体内的阴气作为首要任务。
1. 早卧晚起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中医认为“冬主收藏”、“ 秋冬养阴”,所以冬三月应早卧晚起,注重补阴才会事半功倍。建议每天子时(23点-1点)之前入睡,因为此时“阴”最盛,过了子时,阴气就开始下降,阳气缓慢上升。中医向来讲究“天人合一”,静能养阴,故在每日阴阳相转化时,一定要静养来保护我们的阴精不被扰动。冬季睡眠时间可相对延长,最好保证8小时睡眠时间,故需要早睡晚起。充足的睡眠能有效恢复精力、养阴培元,有益于在冬季阳气潜藏,阴津蓄积。
2.适当运动
立冬后天气越来越冷,适当的运动还是必要的,舒活筋骨,出点小汗,这样才能强建身体。动作幅度较小、热量消耗较大的有氧运动是冬季适宜的运动项目。年轻人或身体较好的中年人可选择跑步等强度较大的运动,锻炼时间比春夏季多10到15分钟;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可以选择快走、慢跑、打拳等低强度运动,以全身微微出汗为宜。
冬季运动首先要充分热身,因为冬季人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和伸展性降低,关节活动范围减小,容易使人感到身体发僵,不易舒展。如果不热身就锻炼,可能会造成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因此冬季锻炼前最好通过慢跑、徒手操和轻器械的少量练习,使身体发热微微出汗后再运动。
3.立冬补冬
民间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说法,每逢立冬这天,人们都会以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海味,这样到了寒冷的冬天,人们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进补饮食当以温补为原则。肉类可选用牛肉、羊肉、鸡肉,其中羊肉温补最宜。羊肉汤甘温,能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强壮身体,经常炖服,疗效可与参茸媲美。水果类可选用苹果、荔枝、桂圆、板栗、红枣等性温的。蔬菜可选用韭菜、大白菜、圆白菜、白萝卜、油菜、生姜、大蒜、大葱等。过季的食物以及像冬瓜、黄瓜、西瓜等性寒的食物当禁食。
4.怡情养性
冬季的寒冷气候会使人的新陈代谢等生理机能处于抑制状态,“精神感冒”症状也由此增多。冬季藏精更宜养神,神志内敛才可精满气足,在精神调养上要力求其境,保持情绪安宁,避免烦躁。遇到不顺心的事情,要学会调控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方式发泄出来,以保持心态平和。可以根据自身 健康 状况选择一些诸如慢跑、滑冰、跳舞和打球等强度不等的 体育 活动,这些都是消除烦闷、调养精神的良药。
文/中西医结合康复科 陈婷婷
“斗指戊,斯时阴气始至明,阳气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也。”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冬至的日期是在每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冬至的到来是阴气盛极而衰,阳气开始萌芽的时候,从天文学角度说明了昼夜长短变化的依据,明确指出:冬至这一天的白天是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太阳几乎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过了冬至后,随着太阳直射的北移,白天的时间渐渐变长。各大市场平台查询【中华网佛教频道】,了解专业佛教 养生 知识。
每逢“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而且把冬至的汤圆分成红、白两种,按老辈人的说法:不吃金丸(红汤圆)、银丸(白汤圆),不长一岁。冬至之备受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我国大部分地区习惯自冬至起“数九”,每九天为一个小节,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天。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这首歌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不同时间的季节变化,也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三九是天气最冷、地面积蓄热量最少的日子,所以也有“冷在三九”的说法。在我国长江流域更有:天虽寒,独有腊梅来争妍的迷人景观。
如此重要的节气, 养生 的重点应在中老年朋友身上,尤其是中年人,作为承上启下的一代,肩负着 社会 、家庭的重担,加上新世纪的快节奏与现实生活中的诸多矛盾,使人经常处于紧张繁忙的状态之中,长此以往,若不注意保养自己,必然影响身心 健康 。
《灵枢·天年》云:“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寥寥数语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又指出人到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虽然如此并不可怕,《景岳全书·中兴论》曰:“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书中告诉我们,人到中年若能科学地运用 养生 之道,调理得当,是可以保证旺盛的精力而防早衰,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专家们推荐说,冬至进补的食物应该恪守三种功能:
一要有保温功能,即多吃能增加热能供给,富含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包括肉类、蛋类、鱼类及豆制品等。
二要有御寒功能,医学研究表明,人怕冷与其体内缺乏矿物质有关。因此,应注意补充矿物质。中国人一般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只要不偏食,就可以保证人体对钾、铁、钠等矿物质的需求。特别怕冷的人可多补充一些边根带皮的蔬菜。专家认为,这类蔬生长在土壤里,其根部和皮壳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及营养素。
三要有防燥功能,冬季气候干燥,人们常有鼻干、舌燥、皮肤干裂等症状,补充维生素B2和维生素C十分必要。维生素B2多存于动物的肝、蛋、乳中;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
冬至进补有讲究
“今年冬令进补,明年三春打虎”,这一谚语流传已久。又是一年冬至,工作之余的人们不要忘了给自己的身体补一补。当然,为了提高进补质量,您有必要了解一下进补的时间、方法等常识。
冬令进补是我国 历史 悠久的民间习俗之一。中医云:“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应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最佳时机。冬天人们食欲大增,脾胃运化转旺,此时进补能更好地发挥补药的作用,投资少、见效快。事实证明,冬令进补不仅能调养身体,还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那么,冬令进补应选在什么时间最好呢?有三种说法:一是在立冬后至立春前;二是在冬至前后;三是三九天。有关专家认为,在冬至前后进补为最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具体地说,节气运行到冬至这一天,阴极阳生,此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充分说明在这一天前后进补最为适宜。
当然,冬令进补时间的选择因人而异。患有慢性疾病又属于阳虚体质的人需长时间进补,可从立冬开始直至立春;体质一般而不需大补的人,可在三九天集中进补。因此,民间早就有“夏补三伏、冬补三九”的说法。至于补什么,如何补,最好还是请教医生。
食补更重要
医学专家介绍说,进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食补、二是药补。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在冬季调养中尤为重要。
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体内糖、脂肪和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
同时,寒冷也影响人的泌尿系统,促使排尿增加,较多的钠、钾、钙等无机盐随尿排出,因此要补充相应的食物。专家建议,在多吃蔬菜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动物内脏、瘦肉类、鱼类、蛋类等食品。有条件的还可多吃甲鱼、羊肉、桂圆、荔枝、胡桃肉等食品,这些食品味道鲜美,富含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不仅能补充因寒冷而过度消耗的热量,还能益气养血,对身体虚弱者尤为适宜。
缺啥补啥,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考虑去医院请中医师确诊属于哪类症候,再选择相应的补药,使补得其所,补而受益。
最好从中年开始进补
如今,为了增强体质和保持身体 健康 ,不少人开始注重进补。有人认为“晚补不如早补”,以致闹出了“小孩长胡须”的后果。医学专家提醒说,进补有年龄限制,过早进补容易影响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过程,过晚则可能错失良机。
传统医学认为,正常人进补,男子宜在40岁左右开始,女子宜在35岁左右开始。这种说法是有根据的。《内经》记载说,男子在40岁以前,精力旺盛,肌肉饱满,筋骨强健;40岁后则开始出现“肾气衰”现象。而女子35岁前身体健壮,面貌娇嫩,头发生长旺盛;35岁后,精力开始不济,面部开始焦枯,头发开始脱落。
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40岁是人体 健康 状况发生改变的界限。原发性心血管疾病多数是在40岁后开始出现症状,并逐渐加重。如动脉硬化,尤其是脑动脉硬化患者年龄基本在40岁以上;又如老年性关节炎(又称增生性关节炎),临床发现X光片改变通常在30-40岁以后;更有谈虎色变的癌症发病时间分别为,肺癌好发于40岁以上,胃癌好发于40-60岁,肝癌好发于30-50岁之间。
如此看来,40岁开始进补不仅适宜而且必要。此外,中医认为,中年人的脾胃运化功能优于老年,既能进补亦能受补。
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
皆悉回向给原作者及各位读者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一切重罪悉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