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介绍了:
省钱月卡并不会帮你省钱,反而多花了钱
免单并不是真的免单,而是有很多条件和限制
明明没有用,但每个月都莫名其妙地被扣9块9
仅仅这些客诉量已经够大,
但,仅仅是这些
前面介绍了:
省钱月卡并不会帮你省钱,反而多花了钱
免单并不是真的免单,而是有很多条件和限制
明明没有用,但每个月都莫名其妙地被扣9块9
仅仅这些客诉量已经够大,
但,仅仅是这些吗?
不,不,不
这才刚开始,
前面的只是开胃菜,
下面为你介绍一个让专员既爱又恨的活动:今日满返。
某天你花了200元下单购物,我们称A订单,第二天你看到账户里多了4张5元无门槛优惠券,但是有效期只有一天,不用就过期了,于是你没有多想,也不管它们是怎么来的,就赶紧下单又买东西,把这些优惠券全用在B订单上。
过了几天A订单里面的快递送到,你发现有的商品不是很理想,于是退掉。
等退回的钱到账以后,你看到退款金额不对,仔细对比发现少了20块钱,
你非常疑惑,找到客服,客服告诉你:
“因为之前送了你4张5元无门槛优惠券你用了,所以要收回来。”
“什么优惠券?那不是你们给我的吗?”
“根据活动规则,退款所以要回收。”
你不认可,问题升级,来到我们专员这里。
这就是今日满返活动。
为什么说这个活动让专员既爱又恨?
因为这个活动让我们感觉自己有理,又让我们无语。
如果说之前的活动我们可以拿“活动规则”说事,虽然很没有底气,
但这次我们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理直气壮,底气十足地告诉用户,
A订单满足活动条件,赠送了4张优惠券都用在了B订单上面,帮助你省钱了,现在A订单退款,不满足活动条件,所以系统默认扣除在B订单上送出去的优惠券金额,相当于原价购买了B订单,本身并没有损失。
就好比到商场买一个锅,送了一把勺子,回去之后感觉锅不好就要退,但是却没把勺子带回来,只拿回来锅,而勺子已经在家里盛饭用了,所以就从买锅的钱里面把勺子的钱扣掉。
同理,
你用了平台送给你的优惠券,现在退货了,所以我们要收回。
因为赠送优惠券的前提是,满足订单金额,不退货。
一旦这个前提不成立就要回收。
这么清晰的逻辑,一讲都清楚,
这么简单的道理,一说都明白,
可是来到用户这边,他们却不理解。
当他们看到自己的钱少了,管你三七二十一,一通抱怨一通骂,
在这样的活动规则之下,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反应,看到人性的展露,
这就是让我们恨的地方。
尽管你耐心细致,心平气和地解释,大多数用户仍然不依不饶:
什么活动规则,我没看到
我没参加你们的活动呀
那我全部退货,把在你们平台买的东西全部退掉
你们扣的是我的钱,那是我的钱,那是我的钱,那是我的钱
你们凭什么,你们是强盗吗
怪我喽,是我占便宜了是吧
我从来没见过像你们这样的
……
一年六个月,一万两千个电话,三万五千分钟通话,处理工单无数,在我处理过的今日满返活动客诉里,只有一个用户认可这个规则,至今印象深刻。
当我解释完以后,对方回复:
“哦,原来是这样,那我明白了,没事了”
换位思考,站在商场或者平台的角度,没有问题,
如果在线下购物遇到这种情况,我想大多数人也都认可,
但是,同样的逻辑换了一个地方,换了一种形式就变了味道,
当购物从线下来到线上,当商场变成APP平台,当勺子变成优惠券,
当你给了别人再从他们手里拿走,而且拿走的是他们的真金白银,
没有经过他们同意,这种消费体验可想而知。
比不赠送更让人难受的是,赠送了之后再给要回去,
给了我再拿走,还不如不给。
我们都有一种损失厌恶,比起没有得到,损失让我们更痛苦。
不禁在想,
搞活动的初衷是什么,吸引用户,增加销售?
当这些活动带来的不是用户的好感而是反感,
当这些活动带来的客诉全靠人工去挡枪挨骂,
这些活动还是好的活动吗?
&
我们看不到后台数据,也许对于平台来讲,
活动的目的达到了。
下篇预告:天天领现金,你领到了多少
这个可能是东西是不包邮的,所以支付的时候是产品的价格加运费,退回宝贝后,商家在退款的时候只会给亲退商品的价格。也有可能当时用的是淘金币,退款时只会退亲下单时支付的价格而不是商品的标价。可以仔细看看退款明细。
发展沿革:
2003年5月10日,淘宝网成立,由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创办。10月推出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以“担保交易模式”使消费者对淘宝网上的交易产生信任。2003年全年成交总额3400万元。
2004年,推出“淘宝旺旺”,将即时聊天工具和网络购物相联系起来。
2005年,淘宝网超越eBay易趣,并且开始把竞争对手们远远抛在身后。5月,淘宝网超越日本雅虎,成为亚洲最大的网络购物平台。2005年成交额破80亿元,超越沃尔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