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下沉市场淘宝拼多多乐信低调推广先用后付

近日消金界发现,淘宝联合芝麻信用推广“先用后付”服务,之前使用过天猫信用购的用户,也通过“升级”的方式,开通“先用后付”。
“先用后付”模式在国外发展迅速,尤其在疫情影响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09 16:38:15

近日消金界发现,淘宝联合芝麻信用推广“先用后付”服务,之前使用过天猫信用购的用户,也通过“升级”的方式,开通“先用后付”。

“先用后付”模式在国外发展迅速,尤其在疫情影响下呈现爆发态势,国内电商也纷纷发力推广。

在此之前,拼多多与腾讯旗下微信支付合作,推出了“先用后付”功能。紧随其后,乐信也推出了“先用后付”产品——“买鸭”,号称要打造中国版的“Afterpay”。

“先用后付”模式很好的迎合了国内互联网平台的“下沉策略”,电商巨头,互联网金融平台纷纷试水“先用后付”,一场新的竞赛正在默默进行中。

电商纷纷试水“先用后付”

近日很多消费者在淘宝购物时,近日支付页面以后,系统会提示用户,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功能。

消金界体验后发现,淘宝与芝麻信用合作,推出“先用后付”功能。芝麻分≥550分才有资格开通“先用后付”,开通后会获得一个信用额度,最高2万元。这此额度内,用户购买淘宝上有“先用后付”标识的商品,可以“0元下单,到期付款”,在到期付款前可以选择付款或者退货。

使用先用后付下单后,系统会提示到期付款的截止时间,消费者需要在系统提示的到期付款前完成主动付款或者退货。

“先用后付”并不是“花呗”的替代版,其扣款来源还是花呗以及支付宝绑定的其他信用卡或者借记卡。

虽然开通之后会获得一个“信用额度”,但开通淘宝“先用后付”查询的芝麻信用分,如果用户履约不及时的话,商家损失由淘宝代偿,然后在用户绑定的账户中主动扣款。如果出现逾期,用户的芝麻信用和淘宝账号将受影响,但并不上征信。

比淘宝更早,拼多多与微信支付合作,上线了“先用后付”功能。

现在用户可以在拼多多APP的设置中,自行选择开通“先用后付”功能。

消金界发现,在拼多多上开通“先用后付”,页面会直接跳转到微信支付,微信支付分要在500分以上才能开通,延期付款期限为15天,用户收到商品后15天,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并扣款,在这15天以内,用户可以退货,并且无需扣款。

拼多多的商家可以在后台自行设置先用后付功能,目前该功能仅对最高价200元以内的商品生效,商家开通“先用后付”功能以后,适用商品会生成标签。拼多多向商家收取2%的手续费。

除了两家电商巨头,一直押宝新消费赛道的乐信也推出了一款“先用后付”的产品——“买鸭”。“买鸭”主打90天免费延期付款,用户先消费后付款,账单期拉长至90天,在延迟付款期间,除了商品价格之外,消费者没有其他费用。

可以看到,面向C端的功能上会有所差异,如延期付款的期限长短,但整体来看淘宝、拼多多、买鸭的“先用后付”模式并没有太大差别。

淘宝、拼多多、乐信,电商巨头以及第一梯队的平台,都在推“先用后付”,但是与以往不同的一点是,虽然都比较看重这一模式,但各家推广起来都比较低调。

下沉策略的一次尝试

先用后付模式在国外发展的很快,尤其是疫情影响之下,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

瑞典的Klarna、澳大利亚的Afterpay、新加坡的Atome,这些海外的金融科技公司,都已经成为“先用后付”这个细分领域的领跑者,而美国的支付平台PayPal和印度的电商平台Flipkart也开始进入这个领域。

以瑞典的Klarnas为例,Klarnas是先用后付领域的巨头,目前估值55亿美元,已经拓展至全球17个国家和地区,Klarnas旗下的一款先用后付产品——Pay in 30 Days可以延期付款30天。开通Pay in 30 Days不需要查询征信记录,也不设固定的信用额度。

可以看到,在“先用后付”这个领域,既有新的金融科技公司,也有电商巨头和传统的支付公司,甚至已经有银行开始参与其中。

国内的平台认为“先用后付”的模式已经在国外得到验证,现在想将该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场景中。

分析“先用后付”这个模式,可以发现,“先用后付”其实并不是信用卡、借记卡或其他金融产品的替代品,它是在用户原有的银行卡基础上,平台提供的一种支付弹性,在消费和付款之间,创造一个时间差,用户可以延迟支付购买商品的钱,缓解短时间内的财务压力。对年轻消费者的吸引力还是很大的。

几乎所有的“先用后付模式”,策略都是对C端消费者主打期限长、门槛低、收费低甚至不收费,盈利模式是向B端商户收取佣金。拼多多的向商家收2%的佣金。

消金界发现,国外平台收取的佣金略高于国内平台,最高的能达到将近X%(想知道佣金比例上限,请关注“消金界,后台回复“佣金”)。

商家之所以愿意支付佣金,是因为“先用后付”的吸引力在于,可以利用平台的流量,提升销售额和用户留存率。

在国外,先用后付模式被视为对信用卡市场空缺的一个补充,与信用卡相比,“先用后付”的征信门槛更低。其实从国内“先用后付”模式也能看到,开通先用后付查询的是芝麻信用分或者微信支付分,门槛远远低于花呗、信用卡等金融产品。

门槛低意味着能够覆盖的人群更广,这正好切合了国内平台在走的“下沉策略”。

但是用户门槛低并不代表“先用后付”这个业务的门槛低。

所有的“先用后付”模式,用户下单的一瞬间,商家就会收到货款,这也是该模式对商家的吸引力之一——回款快,不用承担用户违约风险。这就意味着,货款是由平台垫付。

而“先用后付”模式的门槛正在于垫资能力和风控能力。在先用后付模式下,交易的第一时间,平台就将货款先垫付给商家,平台必须有非常强的垫资能力。

目前平台的资金来源来自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及应收账款融通等。如果坏账上升,平台的资金压力将会非常大。

风控也是一个问题,先用后付吸引的更多是下沉的用户,风险相对高,淘宝要看芝麻信用分,拼多多要看微信支付分的原因正在于此——虽说“先用后付”本身不是一个金融产品,但也要做一层风控。

没有芝麻信用、支付信用这样的信用系统做支撑,一般的互联网平台涉足先用后付风险还是很大的。

另外一个潜在的风险则来自监管方面。

总的来看,先用后付整个垂直领域还没有受到监管。对于一个创新模式,平台肯定希望监管能够包容、宽松,“先用后付”模式的目标客群是年轻人、下沉人群,模式本身也能够起到鼓励消费的作用,在国内目前的监管导向下,大张旗鼓的宣传“先用后付”可能会带来相反的后果。

所以,尽管多家巨头纷纷发力“先用后付”,但基本都是在默默地做。

但对标国外的发展,对“先用后付”模式的监管已经出现了趋严的迹象。

以英国为例,自新冠疫情以来,英国约有500万消费者使用过“先用后付”服务,累计金额达到27亿英镑,这引起了监管的关注——“先用后付”是否会引起超额消费,进而让一些消费者陷入债务危机?2021年2月2日,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宣布,计划出台新规对“先用后付”模式进行监管。

这应该引起国内平台的注意,指望监管保持沉默不现实,未来迎来监管大概率是早晚的事儿。

先用后付什么意思(先用后付存在风险吗)

      在这个物质丰富、线上购物十分便捷的时代,为了让人们消费更多,商家们使出浑身解数。
      电商们的套路想必很多用户都见怪不怪了,连没钱花都能想出个分期来,先用后付当然毫不意外。
淘宝的先用后付,和花呗有什么区别?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有用户在淘宝购物时,进入支付页面后,系统会提示是否开通先用后付功能。
      先用后付,顾名思义,就是“0元下单,到期付款”,能让手头金钱不充裕的消费者,提前享受到产品。使用先用后付,在下单之后系统会提示一个到期付款的截止时间,在截止日期前需要用户主动付款或者退货。
      而如果用户没有在期限内付款或者退货,商家损失由淘宝承担,,淘宝会在用户绑定的账户内自动扣款。逾期付款会对用户的芝麻信用和淘宝账号造成影响。
      很多人会问,这种形式和花呗分期有什么区别呢?
      先用后付并不是花呗的替代品,因为在到期后,同样是从花呗或者支付宝绑定的信用卡、借记卡中扣款。
      开通先用后付,需要芝麻分≥500分才有资格,开通后会有一个信用额度,最高可达2万元。在这个额度内,购买能够先用后付的商品,就可以0元下单,到期付款了。
      (图片来源:淘宝APP)
      在前几年,马云就提出了“先享后付”的购买手机模式,现在的先用后付,不仅淘宝开通,很多其他电商平台也在试水。
      拼多多就和微信合作,上线了先用后付功能。微信支付分达到500分以上才能开通这一功能,用户在拼多多下单之后,延期付款的期限为15天,如果用户在收到商品15天内未完成支付或者退货,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并扣款。
      除了这两家电商巨头之外,新消费电商乐信也同样推出了先付后用产品“买鸭”。其基本逻辑和淘宝拼多多是一样的,但差异在于,买鸭主打的是90天的延期付款,客户在下单后的90天内完成付款即可,并且无需支付额外费用,支付期限较长。
      头部电商平台相继进军“先用后付”,这会不会是什么行业信号?但由于这几家平台推行这一功能并没有做出大动作,整体上看比较低调,都是处于试水阶段。
      和花呗和分期付款一样,先用后付也是缓解消费者资金压力的一种方式,这种弹性支付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很受欢迎。
      电商平台的用意也很明显:吸引用户买更多,提高销售额和用户留存率;这一服务的要求比花呗和信用卡低,能覆盖更多用户,对下沉起到助推作用。
先买后付这一块,还得看外国人
      国内的几个电商平台在近两年开始了先用后付的尝试,但这一模式在国外,早已十分火热。
      先用后付的概念并不新,在本质上和信用卡区别不大,但是如果叠加在信用卡之上,或者取代信用卡,并且在移动端进行支付,这对消费者而言会有更好的支付体验。
      在欧美,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刷卡支付,移动支付虽然处于次要位置,但却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在近几年发展很快,而先用后付在电商中也迅速走红。
      有第三方数据显示,在瑞典和德国,先用后付已经占据了电商交易20%左右的份额,而在挪威、新西兰、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家,这个比例也达到了10%。
      除了超前消费的习惯之外,征信门槛也是先用后付在国外受到欢迎的重要因素。
      在国外,先付后用的征信门槛比信用卡要低得多,这可以缓解更多消费者在短期内的金钱压力,达到更为广泛的覆盖面。
      因此,电商平台也非常乐意用这种方式进行下沉,获得更多客户。同理,国内的电商平台也看中了这一点。
      先买后付服务的竞争在国外持续升温,为了获得更强的竞争力,知名支付平台PayPal在8月19日宣布对不再对使用这一服务的用户收取滞纳金,从今年10月起生效。
      逾期付款交付额外的滞纳金,会增加消费者的债务负担,而取消这一额外费用,无疑是对用户的让步,也是确保消费者不会承担更多债务。
      除了PayPal,万事达、花旗、摩根大通等老牌金融公司也在提供这一贷款业务,甚至也连苹果都来入局。
      总的来说,从国外先买后付模式的大好形势来看,作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它解决了很多痛点。
      首先是与便捷的移动支付业务相辅相成,年轻一代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体验更佳。
      其次是简单、透明,信用卡属于金融产品,使用信用卡进行先买后付,更偏向支付形式,没有那么复杂。
      还有就是先买后付平台提供了更加高效的新零售运营服务,吸引了更多流量。
超前消费层层套娃,风险虽迟但到
      先用后付在国外如火如荼,其优势也令国内电商平台心动不已。然而,虽然国内电商平台已经开始在这一服务上布局试水,但成效可能并不如国外。
      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是消费习惯。当下很多年轻人已经养成了超前消费的习惯,花呗、信用卡用起来得心应手,但从宏观上来看,我国居民的消费习惯还是偏向于保守,更喜欢存钱、理性消费。
      而且,现在国内的超前支付手段已经不少。先用后付的需求有多大,它到底能激起多大的水花,还有待观察。
      第二,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监管。国内金融监管比国外更为严格,涉及到分期、借贷类的业务,平台更需要谨慎,这也是国内电商在这项业务上表现低调的主要原因。
      先用后付本身就存在这巨大的风险,债务、违约,这些都足以引起对平台和消费者的警告。
      在疫情期间,由于产业停滞、出行不便,在国外使用线上先用后付的消费者剧增。在美国,今年前两个月,这一业务同比增长了215%,消费者使用这一服务的下单量也同比增加了18%。
      先付后买,其实就是短期贷款,消费者在超出期限后无法还款,可能会使用信用卡或者其他贷款,“拆东墙补西墙”,债务累积下来也很可能蔓延到信用卡,造成债务风险。
      对商家而言,这一业务还存在违约的风险。因为先买后付的征信门槛比较低,而这一行业的债务报告并不透明,消费者信用额度和履约能力难以保证,商家可能会低估使用者的债务水平,违约过多,造成的损失只能由商家自己承担。
      所以,先用后买,看起来支付弹性很大,让用户能够在短时间内自由消费,但一旦无法控制,超出了自己的预期和还款水平,那就会陷入背负债务、还债的被动局面。
      总之,无论是什么样的支付方式,理性消费是最重要的。

拼多多先用后付,确认收货扣款是怎么形成的?

和花呗和分期付款一样,先用后付也是缓解消费者资金压力的一种方式,这种弹性支付在年轻消费群体中很受欢迎。拼多多和微信合作,上线了先用后付功能。微信支付分达到500分以上才能开通这一功能,用户在拼多多下单之后,延期付款的期限为15天,如果用户在收到商品15天内未完成支付或者退货,系统会自动确认收货并扣款。电商平台的用意也很明显:吸引用户买更多,提高销售额和用户留存率;这一服务的要求比花呗和信用卡低,能覆盖更多用户,对下沉起到助推作用。如果是买家,没差,一样的购买流程,只是付款是在确认收货的时候付款,对于卖家来讲,先用后付主要面向微信信用分650分(高消费高信用优质人群)以上的人群,所以对于商品品质有更高要求,如果品质符合是一个获取高优质流量的渠道,开通先用后付有对应的权重加权和流量扶持。对于买家来说,只要微信信用分大于650就能开通“先用后付”。除了虚拟和特殊产品,其他任何产品都是可以在15天内可以退货,拼多多也能极速退款。所以,“先用后付”和平常付款下单其实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可视为平台利于消费者的心理作用促下单的一种方法。对于卖家来说有利也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和您的产品质量、性价比、服务、以及客户的随机心里状态都有关系,是否开通或关闭要慎重考虑一下。比如举个真实例子,有点搞笑,货刚发出一天,某客户申请退款,理由:家里给我的生活费还没到账.卖家的心凉了,心里想:你手指点点像在玩,我检查打包发货就算了,还浪费了我的运费。平台收取1%~2%的服务费:有些卖家不知道,这个平台会收取卖家的手续费的,目前官方提示是推广期5折/%,日后会恢复到2%拼多多大部分商家是低利润的,1%也是不少的钱,2%就更不用说。从理论上说可能会增加一些下单机会,经过几个月也证明了同样也会增加中途退款或到货的退货率。没开通的会自动在后台向卖家大页面提示,但这个功能如果你关闭要找好久,偌大的页面,“关闭服务”四个字非常小而且在不起地方。仔细阅读答疑,没有发现说明退货后被扣的佣金能否退回给商家,因此平台有割韭菜的嫌疑。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