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济南7月6日电题:虚假网贷App调查:号称“低息贷款” 仿冒金融平台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阳、吴剑锋
近日,山东李先生接到一通陌生来电,询问他是否需要低息贷款。正为资
新华社济南7月6日电题:虚假网贷App调查:号称“低息贷款” 仿冒金融平台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王阳、吴剑锋
近日,山东李先生接到一通陌生来电,询问他是否需要低息贷款。正为资金短缺发愁的李先生,按照对方指引下载了一款网贷App。一番操作后,对方以验资、认证为由4次骗取李先生共计10余万元。
国家网信办反诈中心近期监测发现多起仿冒投资平台进行诈骗的事件。“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虚假网贷App仿冒银行、金融平台,诈骗分子多方引流、大量分发。
暗访:留下手机号当天接到多个网贷诈骗电话
“我们已经为你准备了40万贷款的额度,请注意查收”“无抵押,低利率,快放款”……瞄准一些人“用钱心切”的心理,诈骗分子在网络上大量发布“黑户可贷”“无审核”等广告信息,吸引用户上钩。
记者随机进入一个名为“黑户贷”的网站。该网站声称,“1分钟提交、3分钟到账。不用房车作抵押贷款、从25岁到50岁都适用。无视黑白,百分百放款”。在网站引导下,记者留下电话号码,随即该网站弹出一款贷款App,无需经应用商店即可点击链接下载。
记者又随机登录了十几个类似网站,也接到了境外电话,要求下载指定贷款App。
“这些号码均是诈骗电话,切记不要下载软件,不要相信任何先支付后打款的承诺。”在记者暗访涉诈网贷App的过程中,民警通过电话多次发出预警,提醒记者存在被骗风险。
据公安部统计,2021年以来,60%以上的诈骗都是通过虚假手机App实施。其中,虚假网络贷款App诈骗是主要类型之一。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治安学院副教授李小波介绍,虚假网贷诈骗中,犯罪嫌疑人一般通过网络、电话、短信等方式发布办理贷款的广告信息,在被害人下载安装网贷App后,冒充银行、贷款公司工作人员联系被害人,以收取手续费、缴纳年息、保证金、税款、代办费等为由,诱骗被害人转账汇款。
“李鬼”式App迭代更新,多种渠道引流推广
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诈骗犯罪分子升级变换作案手法,网贷诈骗App打擦边球、迭代更新,欺骗性更强。
——假借知名企业名头行骗。
诈骗分子仿冒京东金融、马上金融、360借条等平台,推出大量“李鬼”式App,以相似标志和产品介绍以假乱真,以“小额返利”等诱导网民访问下载,进而实施诈骗。平安银行曾发布声明,不法分子利用仿冒App、网站进行贷款诈骗。
家住福建福州的林先生就曾在自称“宜人财富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开发的宜人财富App上被骗4000元解冻金。当他向“宜人财富”投诉,该公司回应称,其官方工作人员不会以任何名义收取费用,林先生遭遇了假冒网贷App诈骗。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涉诈金融类App改头换面频繁。同一团伙往往通过更换涉诈App名称、域名等方式快速更新换代,有的可能仅存活几天就关闭,过段时间换个名字卷土重来。
——通过网站封装躲避审核。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受害者根据“指引”下载的涉诈金融类App都是由黑灰产技术人员按照诈骗分子要求封装的。所谓封装,是将网址、应用名、LOGO、启动图打包形成一个App应用包,使网站以App形式呈现。
业内人士介绍,涉诈贷款网站经过封装,摇身一变成为涉诈贷款App,成本极低,令人防不胜防。此前,一款名为“众安”的虚假贷款类诈骗App,就是由一个租用境外服务器的虚假贷款网站封装而来。
中国信通院安全研究所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中心副主任常雯说,通过App封装分发平台,开发者只需简单点击操作,即可实现App自动生成与快速分发。涉诈App不上架手机系统内的应用商城,由诈骗者向被害人发送安装包或者链接进行下载,躲避应用风险审核及开发者信息登记制度。
——多方引流大量分发。
虚假网贷App的引流方式,既有搭建虚假贷款网站等待被害人上钩,也有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群、QQ群等多种渠道进行推广;既有面对不特定群体进行广撒网的,也有通过黑灰产业链条非法购买需贷款人员信息精准诈骗的。
山东警方介绍,诈骗分子还通过冒充快递员推广、在“宝妈群”发兼职广告、贴吧发广告等方式引流,渠道更多、频率更高、活跃度更强。
管住涉诈App制作、传播等关键环节
今年以来,山东、江西、河南、广东等多地警方加强对虚假网贷App类诈骗的治理工作。
今年上半年,山东警方破获网贷诈骗类案件同比上升约101%。山东省公安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针对虚假贷款诈骗等涉App较多的诈骗类型,开展‘扫楼’‘断卡’等专项行动,打掉了一批在境内从事涉诈App开发、引流推广等为诈骗团伙提供技术支撑的窝点。”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说,针对虚假网络贷款类诈骗,加强通信、金融、互联网三方的综合治理仍是关键,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应严格落实监管主体责任。
业内人士认为,打击虚假网贷App制作,要重点关注参与其中的小微技术公司和个人。“这些小微制作公司,通常都是搭建App的小作坊,认为自己只是在做技术模块,有打擦边球思想。”
对于虚假网贷App推广引流环节,业内建议加强对电信运营商、大型互联网搜索平台、大型社交软件公司的监管要求,切实加强对广告客户、流量购买者的金融资质审核,杜绝传播虚假信息。
国家网信办有关负责同志指出,诈骗分子仿冒投资平台诱导欺诈网民,让网民遭受严重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带来个人信息泄露,应引起足够关注。广大群众需通过官方正规渠道下载App;出现非官方客服联系的情况,要注意核查对方身份,切勿进行转账操作。App商店等平台应加强对可供下载App的安全性审核,防止虚假App浑水摸鱼,坑害广大网民。
来源: 新华网
8月12日,为了揭露网贷诈骗的新形式新套路,保护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联合消费者网对2020年以来的网贷诈骗舆情信息进行了全面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注销校园贷”骗局、山寨平台骗局、“网贷刷单”骗局、“刷银行流水”骗局、“消除不良记录”骗局、二维码诈骗这六大手段,成为今年上半年消费者遇到最集中的网贷诈骗事件。
1、“注销校园贷”骗局盯上年轻人
“注销校园贷”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精准掌握受害人信息,以受害者有校园贷记录会影响个人征信为借口,在造成受害者恐慌后,假借注销校园贷记录之名,诱导受害者在众多网贷平台贷款,并将钱存入所谓的“安全账号”后便“销声匿迹”。
今年7月1日,刘女士来到中国银行石家庄中山支行办理业务,刘女士表示有人冒用了她的资料,在网上开了账户做了借贷,为了销毁贷款记录需要在平台上进行借贷并向借贷平台工作人员进行转账。在经银行工作人员提醒后,刘女士意识到受骗进行报警。
2、山寨平台骗局,制造麻烦冻结账户
山寨平台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排在第二位。不法分子通过搭建虚假贷款平台,以“秒审核”、“易通过”、“低息高额度”等宣传诱导消费者下载APP并申请贷款,当受害人在APP内完成信息填写、额度审批等流程后,不法分子以银行卡号填写错、信誉存在问题、存在逾期记录、申请过于频繁等理由制造麻烦,告知受害人账户被冻结,无法打款,要求受害人缴纳“解冻费”、“保证金”等。
3、“网贷刷单”骗局,利用兼职赚钱心理
在今年上半年的网贷诈骗负面舆情信息中,“网贷刷单”骗局负面舆情信息排在第三位。这种骗局的特点是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有兼职赚钱的心理,谎称找受害人从事“网贷刷单”业务,只需用受害人的身份进行网络贷款,由此产生的本金和利息都由对方偿还,并支付受害人一定的提成,诱导受害人在网贷平台注册并申请贷款。
当贷款申请下来后,不法分子将贷款据为己有,并立即失联。受害人不仅挣不到钱,还需偿还贷款的本金和利息。
4、“刷银行流水”骗局,以争取更多贷款额度为诱饵
不法分子通过在网络上发布虚假广告,吸引受害人关注并提交贷款申请,然后以“银行流水”项目内容太少、评分不够为由,要求受害人先往自己的银行卡存款做流水,以争取到更多的贷款额度。
当受害人按照对方的引导操作,将验证码等信息告知对方后,不法分子通过第三方平台将受害人银行卡上的钱迅速转走。此外,还有不法分子以帮助“美化流水”为由引导受害人缴费,要求受害人向“官方账户”转钱等方式实施诈骗。
5、“消除不良记录”骗局,声称收费可帮消征信不良记录
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抓住受害人存在征信问题又急需贷款心理,以缴纳费用可以帮助其消除征信不良记录的名义进行诈骗。当受害人打款后,不法分子以正在审核等理由进行拖延,随后失联。事实上,我国个人的征信信息由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统一管理,一旦出现污点,需在贷款还清后保持5年的良好征信记录,才能够将此前的信用污点消除,任何人都无权修改。
6、二维码诈骗,特制二维码窃取重要信息
这种骗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过在网络上散播虚假贷款平台信息,吸引受害人注册平台并申请贷款,后以网贷平台工作人员身份与受害人在QQ等媒介上进行沟通,当不法分子了解受害人的贷款需求后,以申请贷款资质不够等原因,要求对其进行支付能力的测试,受害人根据不法分子要求扫取了其发来的二维码后,账户资金被划走,“网贷平台工作人员”失联。
舆情数据显示,不法分子通过特制的二维码,将木马病毒植入被害人手机并自动提取相关信息,短短几秒钟时间,就可以窃取受害人的手机号、卡号、密码等私人信息。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别上当!网贷诈骗认清这六种坑人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