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偷流量,虚拟app偷流量

近日,北京周女士的手机莫名其妙地一直弹出广告,而且无法关闭。专业人员检查发现,她的手机桌面上存在一款没有文件名、图标透明的不法软件。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不法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5 12:46:36

近日,北京周女士的手机莫名其妙地一直弹出广告,而且无法关闭。专业人员检查发现,她的手机桌面上存在一款没有文件名、图标透明的不法软件。

“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这类不法软件不仅耗电、耗流量,推送各类广告令机主不胜其扰,还往往过度索权,存在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手机上看不见的隐患

周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广州大学生李博近来发现手机电量消耗得特别快,充满电用不了半天。以前一个月30G流量够用,如今只能用半个月,“明明什么程序都没开,手机流量还是拦不住地减少,感觉手机里有‘内鬼’”。

李博到手机品牌店咨询,工作人员打开手机任务栏后,发现有一个空白程序一直在运行。“不知道什么时候安装上的,也不知道是怎么把这个程序‘唤醒’的。工作人员说如果实在删不掉就只能刷机了。”李博说。

记者调查发现,以没有名称、图标透明的方式隐藏在手机里的App,是最新出现的一类不法软件。

不法软件是如何被安装到手机上的?

“利用广告、推送等方式,在用户易触位置,如‘关闭’‘跳过’等按钮中藏入下载链接,一旦用户不经意点击,手机后台便开始悄悄下载。”中国金融认证中心高级安全专家纪崇廉告诉记者,有的透明不法软件甚至利用其他App进行捆绑安装,“有可能机主根本没点错按钮,也会在不知不觉中下载了不法软件”。

广州刘女士在一次下载App时,偶然发现手机被安装上了不法软件。她反复尝试卸载未能成功,推送广告的行为也没有停止。

腾讯手机管家目前甄别出透明App不法软件样本共500多万份。腾讯手机管家安全专家郑扬帆告诉记者,透明App在后台长期开启,不仅额外消耗手机电量、流量,频繁弹窗推送广告,还会通过技术手段使手机按键失效,强制用户观看广告。此外,一些恶意软件甚至诱导用户开启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并进行键盘记录,窃取用户照片、通信录、短信、位置等个人隐私。

“吸金”套路多

不法软件泛滥的背后,是非法获利的灰黑产业链。

——推送广告赚取分红。

刘女士告诉记者,自从手机里有了透明不法App后,解锁屏幕时都被迫先看广告。点击页面上的“解锁”,甚至会触发新的广告推送。

奇安信安全专家谢斯说,透明App本身没有实质性功能,但一些无良开发者通过往里加入各种功能盈利。广告分红一般通过用户的观看次数、点击跳转次数、下载量等数据进行计算,开发者通过埋伏功能强制推送广告获利。

——诱导下载恶意扣费。

佛山白领吴先生近日发现,手机出现一款名为“XX骑士团”的游戏,每个月被扣掉10元钱。吴先生仔细查看发现,该款游戏是无意中从浏览器下载来的。“想投诉也不知道投诉谁,只能吃哑巴亏。”吴先生说。

——获取用户信息实施商业目的。

深圳程序员王先生父亲的手机里频繁出现广告弹窗,他仔细检查发现,手机隐藏的透明App,是某购物软件的小插件。

“父亲说这个购物软件是点击微信上别人发来的链接之后下载的。第一次打开购物App时弹出的权限都点击了‘允许’。”王先生告诉记者,由于该款透明App捆绑于购物软件,因此,在购物软件中输入的商品信息和浏览记录可能会被记录下来。随后,王先生尝试在父亲手机上打开其他购物软件,发现页面中出现了浏览过的同类别商品。

“这个透明App里被嵌入了第三方SDK功能包,会收集用户的行为数据,甚至可能将收录的信息内容卖给其他服务商。”王先生说。

专家表示,此类不法App不仅推送广告获取收益分红,还有可能窃取个人信息,成为实施电信诈骗等违法活动的工具。

专家建议用户尽量更新系统,不要点击不明链接

国家信息技术安全研究中心专家王扬说,新版本的安卓系统不允许没有图标的软件在后台运行,一些不法软件就披上了各式外衣,透明图标就是其中一种。“实现‘透明’图标很容易,在开发时只需要设置图标属性以及置空App名字。”

据悉,该类App安装上之后,仅仅删除某个桌面文件并不能将其卸载,一般需要进入设备设置中的“应用管理”进行卸载。有的甚至一次性安装两个以上的程序:一个主程序,一个守护程序,主程序被卸载,守护程序会将其再安装回来,如此反反复复很难彻底删掉。

王扬表示,由于众多App的主体难辨,各类软件安装门槛较低、侵害用户权益的App层出不穷,用户在安装使用App时需格外留心。

据了解,市面上一些大厂商生产的安卓手机内置的系统会实时自动更新,系统的恶意代码库也在不断完善,新系统会对常见的恶意代码进行“阻拦”。但是有的厂商为了节约成本会去掉一些功能,如自动更新,那样手机就无法收到最新的系统补丁。

对此,暨南大学副校长翁健教授提醒:用户尽可能将系统更新到最新版本;恶意应用很少能通过应用商店审核,用户不要点击不明链接,尽量通过系统自带的应用商城下载应用;用户可以在系统设置中打开“禁止安装未知来源软件”的选项,避免不小心安装上恶意程序。

翁健建议,手机厂商在安装应用的流程设计上特别标明应用的权限和风险级别,在应用商城中做好甄别筛选机制;有关部门加大执法力度,打击不法软件灰黑产业链。

2021年以来,广东省通信管理局对272款App发出违法违规处置通知,对未按期完成整改的27款App进行了下架处理。针对透明App等手机不法软件新载体,广东省通信管理局表示,下一步将不断扩大App监管平台数据采集范围,提升监测能力和技术检测水平,加大处置和曝光力度,强化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安全监管。

据了解,2021年工信部对208万款App进行了技术检测,通报违规App共1549款,下架514款,持续推进个人信息保护专项整治。

来源:新华社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龙成柳

工信部通报下架90款侵害用户权益APP,各种垃圾APP究竟有多可恨?

一、各种垃圾App会在无形之中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这些个人信息会被分享到其他平台当中,影响到我们的个人信息安全。

比如说你在网络当中下载一些交友软件,这个软件就会要求你填写姓名、身份证号码、性别、年龄以及电话等等,这些信息是极为个人的隐私信息。但是这些App并不会就此罢休,让你填写相应信息之后,有可能这些信息会被售卖到其他网站,你会发现别人无形之中,已经知道了你的个人信息,这其实就是非常影响自身安全的情况,有可能你的家人会被欺骗。

二、各种垃圾App会进行强制推荐,其中还包含各种广告穿插,无意当中就会成为其中的下载用户。

我就曾经使用过这样恶劣的App,最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任何广告,但是在使用过程当中,他会突然跳出一个广告。你本来是点App应用软件当中本身的按钮,但是你却无意当中点到了他突然跳出来的广告,这个时候广告就会消耗你手机的流量,以飞快的速度全部下载下来,等到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你的流量已经没有了,这个强制推行的App也被下载下来了,还占用你的大部分内存。

三、各种垃圾App会强制你开通各种权限,这些权限一旦开通,有可能影响你的手机支付安全。

我们在下载有一些App的时候,他其实就会让你必须要开通哪些权限,否则你就不能够使用这个App。比如说你必须开启手机定位功能、手机通讯录功能、手机支付功能、手机相册功能、手机录音功能等,这些其实就是在不断地透露你手机当中的隐私,如果你开通了所有权限,无意当中这些App有可能就随时扣掉你手机里面的费用。

部分抢票软件吸金陷阱多:捆绑搭售、挤占12306网站资源

网络配图

临近春节,又到了合家团聚的日子。一张承载团圆期待的火车票依旧成为很多人烦恼的事。尽管官方购票系统12306上线“候补购票”功能为用户“抢票”,但是依旧难以满足大量的出行需求;不少用户选择用抢票软件购票,购买“VIP包”、请好友帮忙“加速”等招数各显神通……

抢票软件偶有捆绑搭售等

“擦边球”行为

2018年12月27日起,铁路部门在12306网站(含手机客户端)上线“候补购票服务”功能。据了解,“候补购票服务”试点是:春节节前北京、上海、南京、杭州、广东地区始发,终点到四川、重庆地区的所有列车;春节节后四川、重庆地区始发,终点到北京、沪宁杭、广东地区的所有列车。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候补购票”功能全免费。候补购票功能不收取额外费用,抢票速度和成功率均优于抢票软件,每名用户可提交一个候补订单、选择两个相邻的乘车日期、预订三张车票。

在北京工作的林倩倩老家在安徽,回家的线路属于热门线路。她在去哪儿旅行APP购买了40元的“加速包”,又请朋友加速,现在已经到达“光速抢票”了,距离最高级别“极速抢票”只有“一步之遥”。“多花百八十元买到票,也能接受。”林倩倩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1月1日起正式实施,以往屡遭消费者投诉的售票捆绑搭售问题,是否得到有效遏制?以后通过这些在线 旅游 网站或APP、抢票软件预订飞机票、火车票,还会遇到那些捆绑搭售“陷阱”吗?

北京阳光消费大数据研究院工作人员登录多家在线 旅游 平台网站,体验购买机票和火车票过程中是否存在默认勾选等违规搭售行为。体验调查发现,各在线 旅游 平台均没有发现明显默认勾选行为,基本能做到“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但个别在线 旅游 平台在营销策略上,仍抱有“打擦边球”的侥幸心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搭售商品或者服务,应当以显著方式提请消费者注意,不得将搭售商品或者服务作为默认同意的选项”。第七十七条更是“刚性”:电子商务经营者违反本法第十九条规定搭售商品、服务的,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并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抢票软件对12306网站速度

构成一定冲击

业内人士表示,从2012年“小作坊”式的自制抢票软件,到成系列、成规模的抢票软件,其背后往往都有“养号”、恶意注册等行为。而且大量抢票软件对12306网站速度也造成冲击,影响了购票的公平公正。

据了解,目前,12306售票处理能力已提升到1500万张/日,日常运行平稳。同时,12306网站上推出了订“外卖”平台、接续转乘、动车组选座等全新功能。

面对复杂的网络环境,挑战还不仅仅是使用人数的上涨。恶意抢票等网络售票黄牛和很多抢票软件的诞生又让12306系统面临巨大压力。业内人士介绍,人工刷新网页的速度和次数是有限的,而机器或软件自动刷新网页的速度可任意设置,极容易将12306服务器内存空间占满。

铁道科学研究院电子计算技术研究所一位工作人员也表示,如果没有刷票行为,按照12306的网络带宽和系统能力来说,处理普通旅客购票会很轻松,但抢票软件对系统的处理能力造成比较严重的冲击。很多“黄牛”从别处获取个人信息,然后在抢票软件平台上抢注导致个人无法正常使用个人账户。去年春运高峰一秒30万次查询,查询量之所以大,主要是因为刷票软件在不停地刷。

中铁银通支付有限公司董事长罗晴说,目前12306系统日处理能力近2000万张,三分之一到一半都被第三方软件抢走,大部分系统处理能力变为刷票软件服务,很多数据处理造成无效浪费。“现在第三方软件都是以客户的身份来刷的,我们又不能禁止。大量的刷票软件对网站造成冲击。”罗晴说。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李红昌说,对火车票销售的公平性应有更严格的要求。“抢票软件造成了购票的不公平,抢占了12306大量的流量资源。”

业内人士表示,恶意注册互联网账号和“养号”是网络黑灰产业的源头之恶,这一行为在互联网空间广泛存在,也包括抢票软件。

网络抢票软件还成为一些网络黄牛的囤票“帮凶”。去年9月,佛山铁路警方在开展打击倒票行动中,发现了一家网店存在倒卖车票、交易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行为。在涉案嫌疑人的作案电脑里,警方查获了其从网上非法购买的铁路“12306”个人购票账号信息4000余条、公民个人信息5.6万余条。据嫌疑人周某交代,其自2016年8月开始其非法从事网络倒票活动,在QQ、微信、淘宝等网络平台广泛发布倒卖火车票信息,在网络搜罗和购买他人铁路“12306”购票账号,并租用抢票软件抢票后囤积火车票,以每张加价30元至50元不等的价格倒卖,与客户在线上完成支付交易。

完善12306系统功能

给用户更好体验

尽管12306不断完善功能,给购票者更好的体验,但是距离用户的期待还有一段距离。除了用户吐槽的系统经常出现“网络出错”“验证码错误”等,很多用户认为春运、国庆等时段通过12306系统越来越难买到票。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完善12306系统功能,优化购票渠道和功能,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

在北京工作的刘宇老家在辽宁。自从1月2日起,她每天上午10点和12点半都准时在12306系统抢票,可是都没有买到。试了4天之后,她通过智行火车票APP购买一张北京到吉林的全程票,中途下车。“12306不好用,前些年还能抢到票,这两年都是靠抢票软件。”刘宇说。

“如果12306很好地实现了预约候补功能,相当于把失去的市场拉回来,第三方抢票平台自然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市场。”李红昌说。

中南 财经 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乔新生认为,目前尚没有专门法律对这种行为进行规制。如果用户在官方票务平台购买火车票非常便利,他们就不需要通过抢票软件抢票。他认为解决途径在于改进官方票务平台的服务质量。

此外,还有业内人士建议公安部门积极与铁路部门配合,从源头上阻断恶意访问,对于恶意刷票的行为,要严肃查处并定期向 社会 公布。

(来源:经济参考报)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