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定增23亿背后腾讯阿里复星为何抄底华谊兄弟

4月28日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能否逆境重生,这天或许就是起点。
这一天,华谊兄弟发布了2019年度业绩报告,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4-23 14:48:44

4月28日对于华谊兄弟来说是很特殊的一天,“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能否逆境重生,这天或许就是起点。

这一天,华谊兄弟发布了2019年度业绩报告,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9.6亿元,再次印证了王中军所说“华谊最难的一年”。

而同天,华谊兄弟也发布了让市场反响更为强烈的23亿定增计划,用“新兄弟连”阵容呈现了翻盘计划的冰山一角。

根据公告,华谊兄弟拟以2.78元/股非公开发行合计不超过8.24亿股,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22.9亿元。发行对象为:阿里影业、腾讯计算机、阳光人寿、象山大成天下、复星系旗下的豫园股份、名赫集团、信泰人寿、三立经控、国有全资的山东经达等九家公司。

在商业法则中,兄弟们应该也各有一番更实际的考量。

1.

/ 腾讯、阿里、复星缘何抄底华谊 /

2.78元的定增价格,和华谊辉煌时期的股价相比,简直就是“地板价”。

大佬们应该想得很透彻,由于疫情的影响,影视行业的日子都不好过,但是谁能在市场最差的时候挺过去,谁就有可能获得新的希望,主导新的格局。

豪华阵容的战投方组团“抄底”,看中的就是影视市场可能面临的重新洗牌,和华谊兄弟的核心价值与未来,毕竟资本的嗅觉最灵敏。

狂热时要看到危机,冰点时要看到希望。

其实定增之前,阿里、腾讯、复星系和万向系等“大佬级战投”就已经现身华谊兄弟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马云作为个人股东直接出现在华谊兄弟的十大股东名单中,其持股比例为3.58%,阿里系公司杭州阿里创业持有华谊兄弟4.45%的股权;

腾讯持有华谊兄弟7.90%的股权;

复星系旗下的上海豫园持有华谊兄弟2.54%的股权;

万向系实际控制人鲁伟鼎直接持有华谊兄弟1%的股权。

而随着定增完成,各方股权会进一步提高,利益绑定更加紧密,参与和帮助华谊兄弟未来发展的热情也将水涨船高。

2.

/ 志同道合者,是为兄弟 /

对华谊来说,阿里和腾讯都是第三次加码力挺的老伙伴了,早在2014年的华谊上一轮“明星定增”之前,它们就已经和华谊结下了不解之缘。

马云应该是王中军的朋友圈里相识最久的,十多年前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雏形开始建立时,除了柳传志、张瑞敏等“老人儿”外,马云、王中军、江南春等都是 “发起理事”。

据说马云每次到北京,都会和王中军“密会”一下,而王中军每次到杭州,也都会住到马云家里。王中军曾说:“因为是太多年的朋友,去杭州如果住酒店,马云还要跑到酒店去跟他聊天儿,后来就干脆住在马云家里,慢慢就形成了一种习惯。”

而马云这位密友,确实给华谊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想法。

曾有媒体报道记载了一段马云对王氏兄弟说的话:“你们现在这么有名,但你们的行业这么薄弱,为什么不利用资本的优势?”据说一语惊醒梦中人,才有了后来的“中国影视娱乐第一股”。而马云个人也早在2006年就入股华谊兄弟,用真金白银力挺兄弟。

不同于和阿里的日久生情,华谊和腾讯的初次合作更像是“一见钟情”,王中军则只用了半个小时就“搞定”了。

有一次王中军去香港,约了马化腾聊合作,他们的本意也只是见个面“务个虚”,随便聊聊看能不能投资哪个项目。

会面时马化腾和刘炽平都去了,他们“闲扯”了一会儿,说来说去也没有找到究竟投资哪个项目。

王中军无意中对马化腾提了一句:“既然你对内容这么重视,是不是考虑下直接投华谊兄弟?这个方式比较简单。”

王中军后来回忆,马化腾和刘炽平的思维反应非常快,当时拍板做决定,半小时之内的谈话,方向价格基本上说完了。

要知道那还是将近10年前,当时二马能同时投资一个公司的情况并不常见甚至没有,毕竟当时互联网江湖上二马的分界线也不明显,竞争比现在激烈,所以出于对兄弟和股东的尊重,王中军立刻和马云说了一下腾讯也要投资,想问问马云的意见。

马云说:“中军,华谊兄弟是你的公司,你觉得合适最重要。”

于是2011年,腾讯4.5亿融资额战略入股华谊兄弟,在华谊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二马一王”的大股东组合初现雏形。

3.

/ 华谊的新兄弟连,跨越IP的边界 /

如果仅仅是从9家公司手里拿到了一笔23亿的融资,应该还不足以让华谊的投资者们如此兴奋。

真正撬动市场想象空间的,是9家作为战略投资者入局后,如何以其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在华谊的背水一战中发挥最大化的功效。毕竟真金白银投入,利益共同联盟已经成型。

在大文娱领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仍然是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领先的制作能力、商业模式创新能力、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

虽然近两年华谊在电影表现上不尽如人意,但其出品的电影曾独占中国电影市场年票房的25%,而且几乎都是主投主控,在内容方面的能力确实早已领先行业。

同时,华谊历时9年打造了苏州、海口、长沙及郑州四个大型项目,也是当下文旅项目落地效率和完成程度最高的影视公司。

正如王中军所说,各位战投看好华谊的其实主要是两点:内容能力,以及由此而搭建的“影视 实景”商业模式。

此次华谊引入的战投中,阿里和腾讯都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互联网巨头,在各自的核心战场都拥有绝对的业务优势和资源禀赋。

笔者预计,在阿里腾讯与华谊的内容优势和实景资源打通后,影视IP的订制与延展;电影项目的制作、宣传、发行;文旅业务的线上线下闭环;短视频等新内容风口的增值探索等方面都会有新的想象空间。华谊也能借助阿里 腾讯的互联网优势和各种渠道、端口,进行多维度业务拓展。

另外,此次组团定增的战投中还有一个老面孔,那就是郭广昌复星系的豫园股份。笔者认为,豫园股份的合作逻辑很好理解,就是看好华谊的实景娱乐。

因为不久前,郭广昌到郑州出差,还去建业·华谊兄弟电影小镇转了一圈,最后郭广昌得出了一个结论: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

此外,山东经达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则是首度入局华谊兄弟的国资,其为济宁国家高新区直属的全资国有企业,隶属于济宁高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资产400余亿元。

这也是华谊兄弟首次获得国资入股,其意义更为深远。

逆市定增背后,是华谊的“兄弟们”出手解围,同时他们也会参与华谊兄弟的管理,公告显示,战略投资者有权依法行使表决权、提案权等相关股东权利,合理参与上市公司治理。

好的内容在任何时代都是稀缺资源,这也是华谊强调要回归电影主业、不断加强内容生产能力以及战投入场的根本原因。

然而,只有好的电影带来好的票房,好的内容产业链带来好的收益,才可能有持续健康的现金流量,也才有可能让华谊真正“解扣”。

华谊兄弟从当初的龙头公司,到如今的债台高筑,究竟经历了什么?

截至2018年年底,华谊兄弟的总资产为185.4亿元,与初期相比下降了8%,净资产为87.03亿元,比初期下降了9.92%。对比华谊兄弟巅峰时期的市值,目前已出现了断崖式的额下跌。

这是华谊兄弟子上市以来的第一次巨额亏损。盈利能力下滑和信誉减值占了很大一部分原因。值得注意的是,华谊兄弟在1月23日跟阿里签署协议,向阿里借款7亿元,还款期限5年,每年支付利息。上市公司借款度日,可想而知华谊现在的资金问题有多紧张。

要说华谊兄弟的兴起,就离不开冯小刚这个人。1994年王中军和王中磊兄弟两人合伙成立了华谊兄弟。1997年因为冯小刚的贺岁片《甲方乙方》成功打入电影行业,混得风生水起。随后华谊兄弟开展了电影电视、艺人经纪、音乐、 娱乐 等领域的业务。九年后成立了华谊兄弟传媒集团,开始了华谊最巅峰的时代。

2006年到2008年之间,国产电影票房排行前十的收入中,华谊占了15.57%,仅次于中影集团。2009年华谊兄弟在深交所上市,股票开盘即大涨。截至收盘当天,华谊兄弟的股价为70.81元,上涨了147.8%。

然而风光背后总是暗藏着危机。随着华谊兄弟股票的上涨,就有专家指出华谊兄弟提前透支了三年的股价。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当初的风光也抵不过现实,华谊兄弟早就不是那个市值超800亿的影视巨头了。

其实华谊的危机早就有了端倪。最早出现问题的就是明星业务这一块。曾经的华谊兄弟拥有这影视圈的半壁江山,明星艺人包括黄晓明、李冰冰、周迅、邓超等76位明星,在 娱乐 圈是一个绕不开的存在。然而好景不长。先是著名经纪人王军花合约期满带着一批艺人离开了华谊,包括陈道明、夏雨、梁家辉等人。接着在2010年左右,章子怡、李冰冰、周迅等人又纷纷离开华谊自立门户。当家明星的接连离去,给华谊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毕竟艺人经纪和相关的业务收入占到了华谊兄弟总收入的31.1%。将近三分之一的占比,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提到华谊的关键人物就不得不提到冯小刚。王中磊说过:“华谊的天下,有一半是冯小刚打下的。”影视方面也是华谊兄弟最重要的一部分的收入。2012年,冯小刚的电影《1942》电影票房不理想,华谊兄弟的市值两天内就蒸发了13个亿。随后发行的多部电影都没有出现亮眼的票房成绩。

电影投资本身就有很大的风险,拍好了赚得盆满钵满;拍不好就血本无归。随着电影票房的不理想和众多明星的离开,华谊兄弟开始打算改变过度依赖电影票房的局面。

2013年,华谊兄弟开始推出了自己新的战略计划:去电影单一化。开始发展互联网、实景 娱乐 等业务。实景业务的代表就是华谊兄弟电影世界。但是文旅项目并不好做,而且占用巨资,短期内都不会有显著的收益。

华谊兄弟的去电影化并不成功,电影方面的发展也陷入困境。2014年华谊的电影发行份额仅有2%,十部电影中最高的一部电影票房只有2.3亿。2015年的情况也没有出现好转,仅有一部《寻龙诀》表现较好。同年年底,华谊兄弟开始回归电影行业。

想要重新开始电影,首先要有演员有导演。鉴于华谊之前的当家明星都离开了,华谊开始着手解决演员的问题。首先华谊兄弟以7.56亿元的价格收购了浙江东阳浩瀚 娱乐 有限公司。华谊花了百倍溢价收购这家公司,主要是因为这家公司有多位明星股东,包括李晨、杨颖、冯绍峰、杜淳等。

重新发展电影之后,华谊兄弟在电影方面有了一些起色。《芳华》、《前任3》等电影给华谊带来了几十亿的票房收入。2017年华谊的全年营收达38.7亿元,同比上涨了10.49%。

除了影视、艺人方面,华谊兄弟的股价情况也不容乐观。去年6月开始,华谊兄弟的股价就出现了低迷状态,市值跌了110亿元左右。

此前多方面发展不利,2019年华谊兄弟将着手进行资产处置。逐渐剥离发展不良的板块,回笼资金,重新回到影视制作方面,提高作品的内容。
这个问题,给你看张图吧。
10年,华谊的负债从1.62亿增加到100亿,增加了60多倍!
10年,华谊的净利润从5800多万增长到12.18亿,增长了仅20倍,但在近几年开始出现严重下滑, 特别是伴随着负债的进一步降低,净利润竟然就出现了亏损 。
所以, 基本可以得出,前10年的高利润增长是通过高负债、高财务杠杆换来的 。在宏观经济全面去杠杆的环境下,只要一动杠杆,利润必然出现崩跌。
这一点也可以从华谊连年高企的财务费用得到佐证。10年,华谊财务费用从300多万,增长到了3个多亿,增长了100倍。
在这么高的财务杠杆的作用下,华谊仍然没有保持一个稳定的净资产收益率水平,反而呈现的是连年下滑的净资产收益率。也就是说,华谊这些年,当财务杠杆越加越大的时候,它的赚钱能力反而下降了。
这种情况下,我们还能称它是一家好公司吗?还是行业的龙头吗?
以上是华谊在财务上,自己给自己挖的坑。
另一方面,会看华谊的 历史 ,也就只有那么几部经典作品,《士兵突击》、《集结号》、《天下无贼》,后来的作品还有几部能达到这几部高度的?
影视业开始刚开放时一窝蜂虚假繁荣景象。现在影视开始回落了。就算你是神仙也无法挽回这种局面。政府稳定压倒一切。自然影响到影视业的投资生存环境。国产片每年几百部都是亏损的。投资 娱乐 公司又有多少钱亏呢?

当下是中国影视业的寒冬,据说曾经几百个项目同时拍摄的横店,现在不到十个项目还在拍摄,好似“死”城一般。

曾经有2万多个影视传媒公司,这一年多来,倒闭了三分之一,而且还在继续不断地倒闭之中。

上市的30来家影视传媒公司之中,除了欢瑞世纪,大多在亏损之中,华谊是中国民营影视公司的老大,目前情况的确很不乐观,特别《八佰》的撤档,真可谓雪上加霜。

3月28日,华谊兄弟(300027.SZ)发布的2016年财报显示,营收35亿,同比下降9.55%;净利润8.08亿,同比下降17.21%。

上市八年以来,华谊兄弟首次出现业绩下降。是偶然的“马失前蹄”,还是积弊终于“显山露水”?

失去“王座”

想要知道谁是电影领域的王者非常简单,只要看当下票房、口碑最旺的几部影片是谁家出品的即可,比如拍出《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的华谊兄弟。

从2014年开始,华谊兄弟逐渐失去王者地位,集中表现为两点:寄予厚望的大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能“一炮打响”,比如《摇滚藏獒》、《我不是潘金莲》;在产业链中的角色时常显得无足轻重,比如《寻龙诀》、《魔兽》。

2013年

回过头来看,2013年竟然是华谊电影事业的巅峰。《2013年度报告》提到的影片有《十二生肖》、《西游降魔篇》、《大明猩》、《忠烈杨家将》、《海啸奇迹》、《控制》、《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私人订制》等8部。除《海啸奇迹》之外,7部影片总票房为31.2亿(数据来自《猫眼专业版》)。

2013年,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的总票房分别为31.2亿和23.2亿元,华谊兄弟领先34.5%。

2014年

2014年,华谊兄弟的电影事业出现断崖式下跌。《2014年度报告》提到《私人订制》、《前任攻略》、《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飞马奇遇记》、《人间小团圆》、《白日焰火》、《整容日记》、《有一天》、《一个人的武林》、《撒娇女人最好命》、《微爱之渐入佳境》等7部“主要影片”。此外,华谊兄弟还参与了《整容日记》和《死亡派对》的发行。

2013年7部片子31.2亿票房,2014年10部片子还不到9.9亿。其中,一手包办出品及发行的《有一天》上映15天仅获199.6万票房。

2014年,光线传媒投资发行的12部影片总票房达31.4亿,相当于华谊兄弟的三倍。其中《爸爸去哪儿》、《分手大师》、《匆匆那年》分别为6.97亿、6.65亿和5.89亿,而华谊兄弟全年只拿出一部票房超过2亿的片子。

没想到光线传媒会超越华谊兄弟,更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

2015年

2014年,华谊丢掉票房冠军而且输得很难看,或许是“大意失荆州”吧。

2015年初,王中磊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翻篇儿,赶紧翻篇儿!2015年对我来说才是最值得期待的一年。”

在《2015年度报告》中,华谊兄弟提到的影片有13部之多:《微爱之渐入佳境》、《功夫3D》、《奔跑吧兄弟》、《天降雄师》、《失孤》、《少年班》、《栀子花开》、《命中注定》、《三城记》、《前任2备胎反击战》《坏蛋必须死》、《寻龙诀》、《老炮儿》。

13部影片的总票房约为43亿,算是打了个“翻身仗”。

在王中磊期待的2015年,华谊兄弟打的是带引号的“翻身仗”?

首先,《寻龙诀》、《奔跑吧!兄弟》均由万达影视主导,华谊跻身“联合出品”、“联合发行”之列(当时华谊与万达尚未交恶),两部影片对华谊2015年的票房贡献达18.47亿。《微爱之渐入佳境》的8900万票房是2014年的“长尾”。剔除这三部影片,2015年华谊兄弟总票房仅为23.2亿。

其次,光线传媒2015年票房达56亿。虽然光线也有“水分”,但“掺水VS掺水”、43亿对56亿,华谊未能夺回电影票房冠军。

最后,华谊兄弟占主导地位且票房较佳的只有《前任2》和《老炮儿》,两部影片票房分别为2.52亿和9.03亿。而光线传媒一部《港囧》的票房就超过16亿。

2016年

2016年,华谊的几部“重头戏”——《老炮儿》、《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取得较好的口碑,票房却不及预期。《我不是潘金莲》未突破5亿、《罗曼蒂克消亡史》仅为1.23亿(跨年放映)。

《2016年度报告》提到的影片有:《寻龙诀》、《老炮儿》、《纽约纽约》、《灵偶契约》、《奔爱》、《魔兽》、《摇滚藏獒》、《陆垚知马俐》、《我不是潘金莲》、《罗曼蒂克消亡史》等10部,总票房31亿。

在一些媒体上,华谊兄弟号称“全球总票房65亿”。#比光线传媒多1个亿#

华谊兄弟没敢在财报里提这个65亿,因31亿国内票房中,《魔兽》已经占了47.5%,而34亿海外票房基本全是《魔兽》。

剔除这部由环球影业、传奇影业、暴雪 娱乐 们主导的美国大片,华谊兄弟的全球票房还不到17亿。“蹭大片”的粉饰能力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事不过三,华谊已经失去曾经的江湖地位而且看不到翻盘的迹象。

财务数据折射出“去电影化”

2014年之前,华谊兄弟的自身定位是“影视 娱乐 ”公司,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和影院都是一级主营业务,财报会披露每项业务的收入、成本。

2014年之后,华谊兄弟不想只做影视,要扩大自己的业务版图,改变公司内外对华谊的认知。于是影视 娱乐 、互联网 娱乐 、品牌授权成为并驾齐驱的“三大主业”。电影及衍生、电视剧及衍生、艺人经纪、电影院成为“影视 娱乐 ”的子项,不再单独披露营收和成本。

2011年到2013年:电影板块举足轻重

电影、电视剧、艺人经纪是华谊兄弟的“三驾马车”(后来被统统归入“影视 娱乐 ”板块)。

电影业务不仅带来丰厚收入还为华谊赢得巨大声誉,成为支撑上市公司数百亿市值的核心因素。

艺人经纪业务收益不高,且逐年下降。其实,华谊涉足此项业务不为赚钱,而是想在艺人培养、管理上插一手,多少借鉴了香港TVB(邵逸夫开培训班、办选美、搞艺人经纪)。尽管艺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帮助、指导,但“家长制”艺人管理模式不一定适于个人利益最大化诉求——华谊的经纪公司能帮助艺人与华谊博弈?

2013年,电影板块营收突破10亿,同比增幅达76.4%。电视剧与电影业务相得益彰。2013年,电视剧板块营收突破5亿,同比增幅36.1%。

在电影业务达到“巅峰”的这一年,华谊兄弟市值于9月创下368亿新高,距创业板第一仅一步之遥。

按照后来的划分,2011年、2012年、2013年“影视 娱乐 ”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91.4%、97.5%、97.6%。

电影产业链很长,电影公司可选择参与一个或多个环节,如出品、制作、发行。出品还是联合出品、发行还是联合发行,显示参与者充当的是主角还是配角。

角色不同,经济效益自然大不相同。

因此,给华谊带来声望和营收的电影业务,在利润方面却有些起伏不定:

2011年,电影业务毛利润仅为6800万,而电视剧业务毛利高达2.37亿;

2012年,电影、电视剧毛利润分别为2.16亿、2.13亿,几乎相等;

2013年,电影业务异军突起,实现毛利润5.94亿。

2012年,华谊兄弟“电影及衍生”业务毛利润率为35.3%,2013年为54.9%。一般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毛利润率升降一二个百分点都是大事儿,电影公司却一下子波动了20个百分点!

感到影视业务“靠天吃饭”或许是华谊多元化的缘由之一,殊不知其它行业也要靠天吃饭,比如网络 游戏 。

2014年到2016年:影视板块权重下降

重新划分后,“影视 娱乐 ”板块的佳作少、票房不理想,与行业影响力下降对应的是营收增长缓慢。

早在2013年,电影、电视剧、经纪、影院四项业务营收合计已达19.67亿。从2013年到2016年,华谊兄弟影视业务营收增长了30.6%,年复合增长率仅9.3%。

“互联网 娱乐 ”曾被寄予厚望,这个板块主要包括以“华谊创星”为平台的多屏互动业务和“广州银汉 科技 ”的手游业务。2014年,华谊兄弟“互联网 娱乐 ”一飞冲天,取得7.78亿营收,同比增长3222%。表现最抢眼的是银汉 科技 ,5月份开始并表,半年报显示收入近7500万元。

2014年11月,华谊兄弟完成36亿元的定向增发,认购者包括阿里(8.08%)、腾讯(8.08%)及中国平安(2%)。

虽然电影业务被光线传媒抢了风头,却同时获得“AT”认可,正所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15年,互联网 娱乐 板块营收进一步增至8.61亿,同比增幅收窄至32.57%。2016年,营收只有6.76亿,同比下降21.47%。#不知AT投资华谊是看上了电影还是 游戏 ?#

“品牌授权”本质上是影视产品的“长尾”收入,“影视 娱乐 ”板块黯淡,品牌授权业务的想象空间有限。

2016年报显示,“影视 娱乐 板块”收入25.69亿,同比下降9.3%。

2014年、2015年、2016年,“影视 娱乐 ”板块营收占比分别为50.3%、73.1%、74.0%。

概括地说,多元化努力取得的进展就是将影视 娱乐 营收占比从95%以上降至75%以下。

三大主营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也出现下滑。

2016年“影视 娱乐 ”板块毛利润为10亿元,毛利润率39%。而合并前的2013年,电影及衍生、电视剧及衍生、艺人经纪、电影院等四项业务毛利润共计10.7亿,毛利润率为54.8%。

除了拍电影,在其它领域都是“跑龙套”

1)20次减持掌趣 科技

2010年6月,华谊兄弟以1.485亿元代价获得掌趣 科技 22%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2013年5月13日,华谊兄弟所持掌趣 科技 15.73%股权解禁。当天华谊兄弟就减持套现9280万,隔日又套现1.925亿。#完全不顾吃相#

截至2016年末,华谊兄弟累计持减掌趣 科技 20次,合共套现23.77亿元。其中2016年套现12.76亿,确认“投资收益”7.45亿,相当于2016财年净利润的92.2%!

20轮减持过后,华谊兄弟仅持有掌趣 科技 1.4%股权。按掌趣 科技 目前股价,华谊兄弟所持股票市值约为3.4亿,最多还能吃一年老本儿。

除了每年卖些掌趣 科技 换钱,华谊兄弟还于2014年8月出清耀莱影城股权(对价4.64亿)。

发展了N多年,华谊旗下影院才不过19家。饱尝渠道之苦后,华谊兄弟开始加大终端布局力度,计划5年内跻身院线前列并一口气成立“华谊”、“华影“两家电影发行公司。#早干什么去了#

2016年参与10部电影的制作、出品或者发行,整个公司忙了一年才获得10亿毛利润,而12次减持掌趣 科技 却赚到7.45亿净利润。但人们对华谊的尊重、市值对华谊的估值还要看10部片子,而不是12次减持掌趣 科技 。

2)副业不能挑大梁

除了收获,华谊兄弟倒是没有忘忘记耕耘,仅2015年新增投资就有孚惠成长资管中心(投资2亿)、北京华远嘉利房地产开发(投资4亿)、上海刃游网络 科技 发展(增资3000万)、东阳美拉传媒(以1.05亿元收购)、东阳浩瀚影视 娱乐 (以7.56亿元收购)、北京英雄互娱 科技 (1.9亿)。#不知收成如何#

王氏兄弟有商人的精明。收购的华谊浩瀚时与李晨、冯绍峰、Angelababy、郑恺、杜淳、陈赫等明星股东签下对赌协议。明星们保证五年内每年净利润9000万和15%的年增长,不足部分需自掏腰包补上。对冯小刚与东阳美拉,则要求每年一亿元净利润和15%的年增长。

失去“影视 娱乐 ”领域龙头地位,凭资金规模和行业经验,华谊兄弟在资管、网游、房地产领域只能充当无足轻重的“小龙套”。

以 游戏 为例,2015 年全产业收入达 1400 亿,其中腾讯、网易分别为 400 亿、150亿,华谊只有不到 10 亿。

即便侥幸获得高于“影视 娱乐 ”的收入,华谊兄弟凭副业也难以赢得尊重及估值上的加分。

洗钱胜利,留下一地鸡毛,佩服

实际上华谊用错了人,冰冰,其实解释一下就是凉凉,何况两个冰冰!不凉才怪!!!!!

2022年落魄的生肖,2022年的虎宝宝几月出生更好

2022年落魄的生肖

欲达高峰,必忍其痛;欲戴,必承其重。

2011年7月,有人曝光了华谊老总王中军的照片:

一栋2层的欧式别墅,内部不但拥有豪华的装修,还自带古希腊风格的室内泳池和随处可见的艺术品,处处彰显着它的财力。

2022年,用来形容华谊大老板王中军的状况,大概就是“春风得意马蹄疾”。

继3.77亿高价拿下梵·高真迹《与雏》当收后,他又在同月公布了与阿里马云、腾讯马化腾、平安集团“联姻”,将三大巨头一并纳入华谊兄弟旗下,并且自己持股份最多。

一年后,他又在同一拍卖会上,花费1.85亿拿下了的油画《盘发髻女子坐像》。那时的华谊兄弟如日中天,王氏兄弟也挥金如土,狂妄到随时可以为自己的情怀买单。

只是,王中军怎么也没想到,不过几年时间,挥金如土无比辉煌的他就跌下了云端,会落魄到卖画的地步,好好品尝了一次“世态炎凉”的滋味。

昔日巨擘,何以至此?

总有调侃的声音称,华谊兄弟的都是老男人拍给中年人看的。

没错,华谊老了,王中军也老了,年过六旬的他想退也退不下来,因为公司负债,他与王中磊被强制执行,金额超3亿元。

这对于辉煌时期的华谊兄弟来说,也许并没有什么,但对于现在的华谊兄弟来说却是一笔巨款。

毕竟,除了兄弟,华谊可能也没剩下什么了。

近年来,华谊兄弟遭遇了连续的滑铁卢,业绩连续三年亏损让华谊兄弟的创始人王中军不得不开启卖卖卖的。就连自己最心爱的字画,王中军都拿了出来变卖,由此可见现在都华谊兄弟有多么困难。

据数据显示,2022 年至2022 年,华谊兄弟 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亏损11.69亿元、亏损39.78亿元和亏损10.48亿元,连续3年亏损了近62亿元!

事实上,除了业绩亏损,巨额债务压顶、实控人卖画、卖房求生……这家曾经的行业巨头近年来一直负面缠身。

先是4月下旬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因20多万的财务纠纷被限制高消费,5月在继王中军被限制消费后,华谊也被强制执行,这次不是前一次欠23万的“小事”,而是3亿元的大事。

5月7日,华谊兄弟(天津)投资有限公司新增一条被执行人信息,案号(2022 )京02执679号,执行标的304464544元,执行为市第二中级,被执行人包括华谊兄弟(天津)投资有限公司、王忠磊(王中磊)。

业绩尚未扭亏,定增前途未卜,华谊兄弟还在挣扎中求生……

要知道,在行业野蛮生长的十年,作品的短周期、高回报特点,使早期入局的华谊赶上了之一拨红利。

2009年,华谊兄弟通过创业板审核,成为了国内首家上市发行的行业股票。

作为A股行业之一家上市公司,“老大哥”华谊兄弟市值一度超过800亿元。

曾经的“华谊兄弟”代表着的重量级公司,签下的明星无一不是大腕,每年投资出品的作品更是高票房,然而这些年资金问题不断,从顶端坠落。

从风光无两的“A股之一股”,到如今频频爆出资金问题,甚至成为被执行人,华谊兄弟到底经历了什么?

回顾华谊兄弟风雨20多年的历程,可谓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说起来,这两兄弟,就跟雷军名言“ 在风口上的猪”一样,在人生上半场把握住了时代赋予的机遇。

王氏兄弟,生于军人家庭,长于部队大院,而1960年出生的王中军自小酷爱绘画艺术。

不过,16岁的他最终还是带着对绘画的遗憾应征入伍了。出人意料的是,王中军军事造诣也颇深,服役期间军事技术考核位列全军之一;

恢复高考后,王中军为了延续“绘画梦”去了夜大,毕业后当上了,闲不住的他搞出了一本叫《购物指南》的,从此王中军找到了下半生为之奋斗的行业——传媒行业。

工作3年之后,王中军辞了“铁饭碗”进入文化,任职部经理。于此同时,弟弟王中磊考入青年学院,课余爱好是看,两个相差10岁的兄弟就此找到了事业上的共同点。

1994年,34岁的王中军结束了自己的留学生涯,拿着打工挣来的10万美金决定回国发展。回国后,王中军和弟弟王中磊一起买下了一家公司,开启了创业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同一年,同样是“大院子弟”的王朔与冯小刚成立好梦公司,期望在刚刚开始腾飞的国内行业中,闯出一番天地。

介于当时国内公司的稀缺,以及王中军此前工作中积累的人脉,华谊兄弟开张不久,便拿下了中国银行、电力及中石化等大客户,成功积累下公司发展的之一桶金。

王中军涉足圈可谓是“无心插柳”,起因是1998年帮朋友解决拍摄中的问题。

同年,华谊又投拍了三部,但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姜文的《子来了》均未得到理想的收益,唯独冯小刚的《没完没了》收回了投资。“如果不是冯小刚,也许华谊就不会再入圈了。”王中军曾如是说道。

再往后,华谊搭上了冯小刚这条线。2000年,王中军王中磊兄弟成立华谊兄弟太合投资公司,并接连推出《大腕》《手机》《天下无贼》《夜宴》《集结号》等一部部创下内地票房佳绩的作品。

2005年,华谊兄弟从单纯的公司转型到利润更雄厚的公司,华谊兄弟传媒集团正式诞生。

随着投资的一部又一部的成功,华谊兄弟在圈子内的名声也越来越高涨,资本力量更是越来越强劲。

2009年10月,烽火正盛的华谊兄弟成功地登上创业板,成为了“中国娱乐之一股”!

凭借华谊兄弟的上市,王中军和王中磊两兄弟也身价大涨,分别达到了10.98亿和3.97亿,一时风光无限!

上市后最初的几年,华谊兄弟经历了一段“甜蜜时期”,公司营收、净利润不断增长,旗下屡有爆款诞生,华谊兄弟成了名副其实的“娱乐一哥”!

在2022 年,华谊兄弟达到了市值顶点,接近900亿元,离千亿市值的大关,看起来也似乎只是一步之遥。

作为内地圈的大佬,此时两位风头可谓无人能及。除了圈内人都得对大佬恭恭敬敬,女明星也得小心伺候。自然而然,他们的生活也越发奢侈。

众所周知,王中军对于艺术品的收在业界也是出了名的。

松美术馆,是帝都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之一,这家美术馆的主人是华谊兄弟董事长王中军,馆品包括他本人的画作以及他收的名家作品,其中最贵重的是生前的最后画作《雏菊与花》,2022年,王中军花费3.775亿元在纽约苏富比一场拍卖会上拍下,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 。

挥金如土时有多辉煌,如今落魄时就有多凄凉!

谁又能料到,曾经的“娱乐一哥”华谊兄弟也走上面临退市的风口浪尖。

王中军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要打造一个中国的“”,于是2022 年王中军提出了一个去化,实景娱乐等新的投资项目。开始投资包括长沙小镇在内的各种城。但最终这些城都纷纷亏损,王中军投进去了很多钱也因此打了水漂。

为了弥补这些亏损,王中军开始了一系列的资本腾挪之术,让华谊兄弟的现金流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之中。

债务危机之下,华谊兄弟也被市第二中级列为被执行人,执行标的为3.04亿元。

为了维护公司的运转,王忠军卖掉字画、,更对外说出“为了公司的安全,我什么都可以卖掉”,透着一种山穷水尽的悲凉感。

7月5日,有媒体,华谊兄弟向银行提出申请,请求将2022 年的7亿借款延续到2022年1月。这足以说明,目前的华谊兄弟手上没钱,一直在寻求爆发的机会,但却苦无结果,只能做垂死的挣扎。

老天是公平的,能让两个对行业一窍不通的门外汉做到行业翘楚,自然也能让他们摔得很惨。

既然享受了高光时刻的快乐,那么到了危机袭来时,苦头也必须得受着。

苦尽甘来,甘尽苦来!

对王氏兄弟来说,只不过是换了个顺序而已罢了。

参考资料:

首席人物观《华谊兄弟只剩兄弟了》、

雷达财经《华谊兄弟押宝冯小刚“败北”》、

艾问人物《负债68亿,从大佬到失信,华谊兄弟失去了什么?》、

叶公子《起底华谊兄弟:从行业巨头到负债累累,他们经历了什么?》、

盖饭娱乐《华谊王氏两兄弟,挥金如土时有多辉煌,人走茶凉后就有多落魄》、

金融报《华谊兄弟去年亏损逾10亿,一季度靠卖股权扭亏!定增事项仍处问询中……》

以上就是与2022年落魄的生肖相关内容,是关于王中军的分享。看完2022年的虎宝宝几月出生更好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