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对中国的互联网大厂来说,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去年蚂蚁的上市风波开始,经历阿里的反垄断调查,滴滴被七部门约谈,很多互联网巨头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
2021年,对中国的互联网大厂来说,既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从去年蚂蚁的上市风波开始,经历阿里的反垄断调查,滴滴被七部门约谈,很多互联网巨头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在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中,却有一家企业总能全身而退,那便是腾讯。
太阳底下无新事,腾讯究竟有没有垄断?如果腾讯垄断,为什么迟迟没有动静?腾讯的未来,是否又一帆风顺呢?
01.腾讯资本,是否构成垄断?在韩国,民间有一句玩笑话:韩国人一生都离不开三样东西,死亡,税收和三星。而在中国,将三星换做腾讯似乎并无不妥。
今天的腾讯市值4.43万亿,旗下产业包括但不限于:社交,游戏,影视,传媒,食宿,金融,交通,文创,教育,大数据AI等等。
可以说只要一个人使用互联网,上至六七十岁的爷爷奶奶辈,下至刚刚入学的孩童,必然会与腾讯产生联系。
腾讯是做社交发家,在掌握了社交渠道后,庞大的流量成为它最坚实的底气,从2010年起,每年高达数十场的LP和GP为他挖出了一条以社交为核心,流量为导向的资本护城河。
但是商场如战场,在近10年的扩张中,腾讯为利益最大化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一头对付同行:2010年的3Q大战,腾讯要求用户在360和QQ当中二选一。2013年的微信之争,腾讯阿里两大巨头相互屏蔽。
一头对付大众:一家独大的阅文集团与写手签订霸王条款,强取著作权;游戏账户所有权归属腾讯,玩家给充钱相当于给腾讯做慈善。
毫无疑问,腾讯具有高度垄断的事实。但与此同时,“南山必胜客”的外号也如影随形。
那么问题来了,在同为反垄断的大背景下,为什么阿里面临的是暴风骤雨,而腾讯却让人感觉风声大雨点小?
想要搞清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知道腾讯与阿里本质上的不同。
02.阿里跌倒,腾讯逃过一劫?根据2020年两家公司公布的营收结构显示,腾讯营收32%来自网游,27%来自金融科技,23%来自社交网络,17%来自广告投放,最后1%属于其他营收。
同一时期,阿里巴巴核心电商营收占比87%,云计算占比8%,大文娱占比4%,而创新业务占比1%。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阿里巴巴的电商不直接提供实物产品,而阿里巴巴对蚂蚁金服33的股权收益也涵盖其中,我们可以将这一收入一部分视为金融服务的衍伸。
这样以来,腾讯和阿里的差别就很清晰了:腾讯的营收更多元化,而出身电商的阿里则在金融的道路上一路狂奔。
事实上,阿里被反垄断重点照顾的关键,也恰恰在那与金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上。
2020年新冠疫情,让世界经济遭受重创。美国政府选择大规模放水,推高了股市,却也留下了高达28万亿美债的烂摊子。
但本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原则,华尔街金融大鳄们在这一波疫情中吃得脑满肠肥,人均资产上涨超10%,更是新晋了56名亿万富翁,用一句“金融立国”形容美国,丝毫不为过。
同样是2020年,中国由于对疫情的成功防卫,率先恢复经济生产,MADE IN CHINA在四月份便逐渐涌向全球。
然而在各种无法直说的诱因下,中国制造业长期处于缺乏资金池干涸的尴尬境地。
于外,中美两国正开展“金融VS实业”的路线之争,于内,中国制造业迫切需要一个健康的金融业为他输血。
那么“投身敌营”,委身金融的阿里,必然比产业多元化的腾讯更首当其冲。换句话说,腾讯的暂时安全,只是因为阿里主动撞到了枪口上。
然而,腾讯一时的偏安却不代表永无后顾之忧,事实上国家对腾讯的旁敲侧击一直没有停过。
03.真诚悔改,还是金玉其外?今年8月份,腾讯爆出了一个大新闻,称“投资500亿”准备和大家一起“共同富裕”。但帅真认为,此举醉翁之意不在酒,表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进入2021年下半年,腾讯接二连三地遇到了几件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事情。
7月份腾讯旗下虎牙直播被叫停与斗鱼的合并业务,8月底国家发文严控未成年人游戏时间,9月份工信部要求重开阿里腾讯的链接通道;
一套组合拳下来,对腾讯招招打七寸,同时也警告腾讯,低调行事,不要玩火自焚。
显而易见,腾讯听懂了国家的用意,这500亿就是腾讯最好的表态。但是,对腾讯来说这难道就够了吗?
从去年10月到今天,腾讯利用自己在游戏市场上的超然地位对另一家游戏厂商米哈游科技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攻击。
通过发大字报,雇佣水军造谣等形式抹黑该公司游戏产品《原神》;原因则是因为腾讯多次向米哈游提出收购要求未果。
然而,米哈游的遭遇并非偶然,今日之原神,一如往日之弹弹堂,开心农场。
尽管往事如风,但如果腾讯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至少应该停止利用垄断地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恶意排挤商业对手。
不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反垄断的铁拳砸向腾讯,也只是个时间问题。
作者:金陵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