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饶小波
作者为叭叭速配CEO,在深圳创业,公司目标是做“货运界的滴滴”。本文是他在自己公司发展过程中对深圳创业环境的思考,为什么“创业之都”深圳反而没有什么冒头的互联
文/饶小波
作者为叭叭速配CEO,在深圳创业,公司目标是做“货运界的滴滴”。本文是他在自己公司发展过程中对深圳创业环境的思考,为什么“创业之都”深圳反而没有什么冒头的互联网公司?
深圳是一座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城市,在这块土地诞生了华为、腾讯、平安、万科等优秀的全国性企业。深圳的经济发展对房地产的依赖不像别的城市那么严重,产业发展非常的良性。
由于深圳城市艳丽的经济数据,蓬勃的产业发展,各种公众媒体和自媒体都不吝笔墨对深圳大加赞赏。但我的观点是,别把深圳吹上了天,在互联网行业,深圳除了腾讯还有什么?
腾讯公司作为深圳的一张“互联网”名片,给外界感觉深圳是一座互联网基因非常深厚的城市,但是,仔细看就会发现,深圳的互联网企业,除了腾讯公司,所谓的互联网独角兽寥寥无几,腾讯在深圳的互联网领域是“一俊遮百丑”。
对比北京,除了有百度这样的巨头,还有联想、新浪、360、小米、搜狐、京东、乐视、方正、58同城、滴滴打车、搜房网、世纪佳缘、摩拜单车、易到、优酷土豆、爱奇艺、聚美优品、赶集网、豆瓣、暴风影音等等。
上海除了没有BAT这样的巨头,也有一个梯队的互联网独角兽——盛大、携程、中国银联、巨人网络、百视通、一号店、东方明珠、风行网、聚力PPTV、电驴、前程无忧 51JOB、沪江网、爱屋及屋、安居客、陆金所......
深圳有腾讯、华为、万科、大疆、比亚迪这些响彻全球的知名企业,却只有腾讯算是一家严格意义上的互联网知名公司,这跟深圳努力打造的“互联网之都”的称号严重不符,毕竟”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深圳的互联网品牌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的盛况呢?
第一:制造业立杆见影的效应,扼杀了深圳互联网成长的土壤深圳号称制造之都,供应链体系非常的完善,各种制造产品,特别是手机等电子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行销全球。制造业的特点就是一个好的产品,通过好的营销形式就能快速的销售出去,产生一定的利润。
在深圳见得太多昨天还是一个打工者,明天通过做一两款产品爆富的案例,在山寨手机最火爆的时候,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大家争相传播那些一夜爆富的成功案例,空气中散发着浮躁的气息。
互联网行业却不同,打造互联网企业,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布局,需要一定时间的推广、烧钱,才能成就一个互联网品牌,有的时候即使用户数上去了,一时也不见得能够找到赢利的模式(比如微博)。制造业立杆见影的赢利效应,让很多深圳人不愿意承担风险去尝试互联网行业(我现在有钱挣,何必干那种有太多不确定性的事)。
深圳人更关注产品的细节,在深圳的咖啡馆里经常听到是,我做了一款什么样的创新产品,产品有多好,成本有多低;在北京的咖啡馆里,经常听到的是发现了一个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多么的有发展前景。踏实肯干的深圳人,经常笑话那些讲“故事”的北京人不切实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今天那些讲“故事”的北京人却来收购那些踏实肯干深圳人的企业,比如乐视收购酷派。
第二:缺乏互联网创新的风险投资环境一部互联网的发展史也是风险投资的发展史,风险投资的里程碑事件基本与互联网里程碑事件是相关的。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史里都有一段绕不开的融资史,BAT里阿里马云与孙正义的佳话,腾讯马化腾因为没有钱差点100万卖了公司,后来又如何绝处逢生,融到资金度过难关...... 互联网需要足够的IP,足够的流量,足够的用户,植入商业模式才有可能。所以互联网公司大多有一个烧钱的过程,大部分互联网公司是在风险投资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
虽然深圳有深圳创新投、达晨这样优秀的风险投资公司,但相对于北京还是少了太多,和上海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以我自己的公司为例,叭叭速配的融资史基本上是一个跑北京、上海的历史,跑北京是最多的,其次是上海,与深圳的投资机构反而接触并不多。
我在与深圳其他创业者沟通的时候发现 ,很多深圳创业者的融资史也基本是跑北京、上海的历史。深圳的投资环境过于现实,对创业早期的资金和支持过少,或者在早期时对创业者的要求过于苛刻。
这具体体现在对创业团队的创业项目的早期数据、营收、利润等需要成熟项目才会真正具有的“成果”,很多创始项目受此限制,会还没等到专业资本的到位即过早死掉、或者在早期过于追求这些商业化数据而直接抹杀了产品、模式的创新和独立。而在北京,你有个BP就可以出去融资。在深圳,对于很多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否知名投资机构,都把“拿钱找项目”当成“甲方”行为。
第三:互联网人才不够丰富相对于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深圳缺乏好的大学,虽然湖北湖南四川各高校出的人才一定程度填补它的劣势,但研究基础实在太差。创业者普遍反映低端人才比较好招,中层流动性大,可选择性也多,但深圳普遍缺乏高端的互联网运营和技术人才。
腾讯公司给深圳培养了不少互联网的人才,但有腾讯背景的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对自己的开价过高,一般的创业公司即使有期权的激励,没有一定的基础待遇也很难打动他们。除了腾讯公司流动出来的人才,深圳互联网公司过少,有丰富经验的互联网经验的人过少,可流动人才过少,适合创业公司的,性价比比较高的人才,相对于北京、上海,还是少的多。当然,深圳相对于二三线城市,人才优势还是有的。
第四:政府对互联网的支持还不够虽然各地政府都有各种支持创业的引导基金,但由于互联网公司短期内很难产生利润,未来发展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无论是政府的主管部门还是政府基金托管机构对早期的互联网项目还是看不清,不敢过多的投入。大部分的政府基金对创业企业大多是20-200万左右“撒胡椒面式”的引导支持,缺乏重点。
近几年政府一直在大力提倡互联网 ,但落实到实际支持力度上是保守的。毕竟互联网品牌的不确定性太多。不过,很多地方政府之前对光伏这种有形的产业支持力度非常大,比如江苏对无锡尚德、江西对赛维动辄几十亿的支持;有不少地方上了新能源车项目,政府也是配资几亿、几十亿,已经有了投资过剩的风险。
随着网络对舆论的影响、对经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家网络安全小组的领导已经上升到国家领导人的层面,国家网信办也在日前宣布成立千亿的互联网基金,正式入场互联网投资。对于国家资本的管理者来说,资金安全和管理责任可能是优先考虑的,国家对成熟的互联网企业介入越来越多,初创互联网公司的太多不确定性,还没有更好的办法加强对初创性企业的战略支持。在互联网行业,特别是市场化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还是处于野草乱长的时候。
腾讯已经成为中国市值最高的企业,BAT也已经深入每一个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很多人在抱怨中国优秀的互联网企业被外资投资,中国的互联网红利被外资独享的时候,却没有更好的办法扶植中国更多的互联网初创企业。
BAT这样的企业,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已经得到社会和政府的充分认可,但纵观他们的创业史,创业初期都很难得到政府过多的支持。这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不是单纯深圳的问题。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应该在支持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上有所作为。
虽然国内100家互联网公司也可能不如一个腾讯,但互联网行业瞬息万变,任何一个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可能颠覆之前的巨头。曾经的摩托罗拉、诺基亚已风光不再,美国曾经的互联网巨头雅虎公司也被贱卖。深圳的互联网公司腾讯一枝独秀,是否能江山万年,谁也不敢想象,深圳培养一个互联网梯队企业也许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近一两年的互联网共享经济领域的角逐上,深圳是一直缺席的,包括滴滴出行之类的出行共享平台没有一家总部在深圳,去年最热的共享单车领域深圳也始终缺席,靠速度制胜的深圳人更应懂得“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道理!
中国的公路物流费用有10万亿,物流费用占GDP的比例为16%,是欧美的一倍以上。一个成功的全国互联网物流平台的价值远远比一条投资百亿的公路或者铁路的价值高,因为,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对传统物流进行再造,可能给国家节约的物流费用达到万亿以上。
在互联网物流平台的竞争上,全国曾经有300多家同类公司竞争,所幸的是,专注于长途干线的深圳本土互联网物流品牌“叭叭速配”通过自己的努力幸存了下来,并且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有可能成为在互联网物流赛道上最后成功的深圳本土品牌,成为市值千亿的互联网独角兽,这个行业有5万亿的市场,市场足够大。
相对全国的其它城市,甚至相对于北上广深,深圳已经有足够优秀的地方,而且,在互联网领域,深圳有腾讯一家也已经足够强大。但是,居安思危,也是深圳人的优秀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