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国内互联网大量裁员,阿里腾讯裁员是真的吗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龙头公司,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的关注。
前段时间就有媒体爆料,腾讯将继续裁员,且裁员范围进一步扩大。
按照媒体的说法,腾讯目前大部分的事业群都在裁员,包括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9 03:08:32

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龙头公司,其一举一动都备受市场的关注。

前段时间就有媒体爆料,腾讯将继续裁员,且裁员范围进一步扩大。

按照媒体的说法,腾讯目前大部分的事业群都在裁员,包括腾讯云、游戏业务、广告业务、内容业务等,投资部门暂未裁员。其中腾讯游戏业务人士称,裁员比例大约是10%。今年3月,腾讯CSIG业务就已经裁过一轮,比例大约是15%。

那么问题来了,腾讯作为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为何会在当下这个时刻做出如此大的人员调整了,腾讯裁员背后的真实原因是什么?我们不妨来简单地分析一下!

从腾讯之前公布的财报来看,2021年12月31日,腾讯共拥有11.27万名员工,到2022年3月31日,员工数量为11.62万。

由此可见,腾讯在过去的2021年员工数量还是增加的,可为何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腾讯就开启了裁员模式?

在春公子看来,腾讯此次大规模裁员,主要还是由内因和外因所造成的。

从外因来看,由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经济多多少少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最直接的就是大部分消费者开始控制消费,你的支出,就是别人的收入,大家都不怎么消费了,那么整个经济受影响是必然的。

很多网友认为疫情对互联网经济的影响不大,其实不然,现在的互联网经济,可以看作是新经济,既然事关经济,互联网行业受影响是肯定的。

腾讯和现在年轻人的主流消费几乎是绑在一块儿的,流量,游戏和数字交易就是腾讯的看家本领。但是这些科技消费是需要庞大的运营体系支撑和资金注入的,一旦不高增长,腾讯就需要考虑系统性风险。

内因方面,腾讯虽然是中国互联网巨头公司,但腾讯这些年的发展相对前些年还是有所疲软。

从腾讯之前发布的财报来看,腾讯总收入与去年同期持平,净利润同比下降 23%。

网络广告业务。2022年第一季的收入同比下降18%至人民币180亿元,反映了教育、互联网服务及电子商务等行业的广告需求疲软。

网络游戏业务。腾讯国内游戏收入为330亿元,同比下降1%;国际市场游戏收入为1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手机游戏增值服务收入总额(包括归属于腾讯社交网络业务的手机游戏收入)同比下降 3% 至人民币 403 亿元。

成本方面,今年一季度,腾讯“一般及行政开支” ,同比上涨41%,主要是股份酬金开支增加、研发开支以及雇员成本增加等原因所致。

值得一说的是,关于今年网络游戏的版号问题,政策开始向中小游戏公司倾斜,腾讯游戏未来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

马化腾是一位危机感极强的企业家。马化腾当年就说过,外界给予腾讯的掌声越多,腾讯就越要保持清醒。

之前腾讯为什么要扩招员工?这其实和互联网这个行业特性有极强的关系。

在互联网这个领域,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甚至你都搞不清楚你的竞争对手是谁,以后会被谁打败。

所以互联网公司最为擅长的就是在试错中前行。说白了,互联网公司进入深水区,就像一艘大船在黑漆漆的海上航行,没有人知道下一个方向在哪。但又不得不为之!

目前互联网行业正在遭遇结构性挑战和改变,当“市场低迷,环境艰难”的时候,腾讯能做的,无非就是裁员。

裁员本质上是储粮和资源重组。在时代的急流下,员工往往是被裹挟前行。

对于员工来说,要想长期在职场上立足脚,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网传腾讯HC全部关闭,pcg缩减人数,真实性如何?如属实,这表明了,今年腾讯招聘的哪些情况?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个互联网“黑话”的科普二、真实又如何,真的很正常,最近裁员的行业其实挺多的。总体来说,互联网公司最近一年无论是业绩增速下滑(注意是增速下滑,不是衰退),还是股价下跌,都不影响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

你好!我先说几个从腾讯了解到的具体例子。

1、我学弟是腾讯的产品经理,他今年一个学妹一份是美团实习、一份腾讯实习,秋招转正答辩过了,但是因为不喜欢深圳放弃了,现在等同于春招颗粒无收,找我内推阿里,我就找了三个朋友。

上面这里只是选了个经典的回复,如下:部门只要外包了,Hc全锁了。

还有个额外讯息,ta们部门已经把应届生纳入了裁员指标。

2、他最近在做简历修改,改了几十份了,里面基本人手大厂实习,最顶的一位985BAT实习,秋招忙论文没参加0offer,春招迄今只有拼多多给了面试机会,现在还在流程中。

3、他说在今年年会上,马化腾和张小龙都说共克时艰,“部门精简人数,小部门人数控制在200-300人以内”(目前脉脉上信息很全了)。

4、他说腾讯去年秋招最卷的产品岗收了14万封简历,一共发了700多HC,千分之五的报录比。

也就是说,当委内瑞拉青壮年的数量远远超出了一线城市能消化的K值时,委内瑞拉人民未来唯一的出路只有往外奔逃。接下来,我给大家做个互联网“黑话”的科普

互联网黑话属实有点多,特别是很多无所谓的英文缩写,除了增加阅读难度和壁垒之外,基本没用。我特地找了一份黑话大全来帮大家翻译下题目是啥意思。

网传腾讯 HC 全部关闭,pcg 缩减人数,真实性如何?

HC = 招聘名额(HeadCount),PCG是平台及内容事业群(估计是 platform 平台 + content 内容 + group 组群)的首字母

翻译过来:就是网传腾讯的招聘名额全部关闭啦,平台以及内容事业群这个大组要缩减人数,真实性如何?

求职、招聘过程

HC (Head Count),俗称人头数,指的是招聘名额。

JD(Job Description),工作职责描述,也就是企业的招聘要求。

OC (Offer Call),当企业决定录用你时,会打电话发 Offer,并询问你是否接受。一般 OC 也称为「开奖」。口头offer,区别于签实习协议或发意向书。

Offer ,邀请,意向录用,恭喜拿到它就相当于有了船票,不过也有因为天气原因导致的……

OM (Offer mail )录用邮件。

公司架构、岗位

BG(Business Group),事业群。例如腾讯公司为人熟知的微信事业群(WeiXin Group,简称WXG)和互动娱乐事业群(Interactive Entertainment Group,简称IEG)。

BU(Business Unit),通常指业务线或者产品线,是 BG 下的细分的业务或者产品。

PMO(Project Management Office),项目管理中心或者项目管理部,是以项目的整体管理者身份在组织内部将实践、过程、运作形式化和标准化,同时在组织内各机能间,为推动专案前进产生各种工作资源冲突时,负责协调整合的机能,以此确保项目成功率的提高和组织战略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OD (Outsourcing Dispatcher )外包,华为OD、阿里OD、非正式员工,不要偷拿零食!

PD(Product Designer),产品设计或产品负责人。目前的工作中经常需要和 PD 打交道。

PM(Product Manager/Project Manager):产品经理或项目经理。在产品的研发过程中,PM 会负责调查并根据用户的需求,确定开发何种产品, 选择何种技术、商业模式等。

OM Operations Management。运营管理,指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

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软件研发工程师,诸如Python程序猿,Java程序猿,IOS、Android。

FE(Front-End);全称前端开发(Front-End Development),既图形页面、交互逻辑开发。

UE(User Experience,简称UX或 UE)用户体验,是一种纯主观的在用户使用一个产品(服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心理感受。以用户为中心、以人为本越来越得到重视,用户体验也因此被称做创新2.0模式的精髓。另外还有有个组合叫法:UED(产品交互设计师,用户体验师)。

UI(User Interface)用户界面,UI设计则是指对软件的人机交互、操作逻辑、界面美观的整体设计。

QA(QUALITY ASSURANCE),测试,中文意思是“质量保证”。

OP(Operations), 运维,技术支持。

DBA(Database Administrator,简称DBA), 数据库管理员,是一个负责管理和维护数据库服务器的人。数据库管理员负责全面管理和控制数据库系统。

人力资源、职能

BP (Business Partner 业务合作伙伴),hrbp 人力资源合作伙伴。

PR(Public Relationship),公共关系,即平时说的公关,一般在传媒、互联网、品牌营销各种行业会出现。主要的工作范围就是舆情监测,客户管理,媒体关系,文案输出,活动策划等等。

TA(Training):培训。

ER(employee relations):员工关系。

C&B(compensation benefit):薪酬福利。

OC(organization culture):组织文化。

OD(Organization Development):组织发展。

互联网产品设计常用文档类型的缩写

MRD (Market Requirements Document),市场需求文档。

PRD(Product Requirements Document), 产品需求文档。

FSD(Functional Specifications Document),功能详细说明。

二、真实又如何,真的很正常,最近裁员的行业其实挺多的。

地产行业裁员已经一年多了,K12教育基本被团灭,去年下半年开始消费行业开始陆续裁员,然后是互联网。

很多年轻的朋友可能没遇到过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的局面,在这个时间段多数行业没有办法抵抗经济趋势。

这和投资一样,当大盘处在下跌趋势的时候,多数上市公司都会受到市场的影响,基金经理哥哥姐姐水平再牛,都不太可能完全避开市场影响,特别是那些规模巨大的基金。

只要是市场巨头,就更会受到宏观因素影响。

如果是一个小创业公司,也许产品和技术真的优秀,能够逆势增长。但是今天阿里、腾讯、百度、美团,等等等等,体量已经如此巨大了,他们本身已经是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更不太可能出现逆势的情况。

之前我写过财报分析,像腾讯、阿里的财务预测其实说难也不难,其实就是在预测宏观经济和行业经济走向。宏观不好,他们大概率也会受影响。

对普通工作者来说,我们想的问题应该现实一些,在多数行业都受到宏观经济影响的时候,风险偏好首先要下调一些。跳槽、创业这些高风险的行为就先缓一缓,对收入和提职的预期也可以放低一些。对公司来说,想的问题也很现实,在宏观经济下行过程中,要想办法活下去、并且在新周期来临的时候成为那个反弹最快的。

我喜欢从投资的角度看问题,在过去10几年的生涯里,也见过房地产下行、金融行业下行、资源型行业的下行。每当遇到宏观大势出问题的时候,再牛的龙头行业也都会勒紧裤腰带,也都会改变业务拓展策略、控制调整人员岗位。

“不要在压路机前捡硬币”这个理论适用于普通投资者,也当然适用于企业。经济放缓、业务增长放缓,就必须精打细算。

控制人力成本肯定是手段之一。但是工作者和投资者应该想的问题更多。

对遇到问题的工作者来说,要思考的是在这个市场环境下,如何跟企业合理谈判,拿到应有的赔偿。如何在行业不景气背景下,尽快找到新工作。(比如放低预期,比如提前找朋友内推,比如实在不行先上个学)

我见过不少小公司过程中各种拖欠、吃拿卡要,一个好消息是互联网巨头的补偿都是很正规的,好聚好散、合理合法这事情大厂都做的不错。

对投资者来说,要观察企业在调整过后,能不能成为行业企稳回升后,那个最快、最能反弹的公司。

每一次行业大震荡,都是一次行业洗牌,对很多有所企图的公司来说,趁机招揽人才也往往同时发生。

地产、水泥、券商,历史上的大型行业无不如此,行业危机很多企业退出了市场,一些顽强的企业活了下来成为新一个阶段的龙头。所以这一轮互联网行业同样也会如此。

投资圈喜欢在行业下跌过程中抄底龙头,不是没有道理。一般来说龙头的业务相对成熟、体量大,抗风险能力强。

从这个角度上说,大厂们在各自领域都如此。从能力禀赋上看,互联网行业仍然将是寻求技术创新的行业主力,这次行业受到冲击,也正好是一个发力转型的好机会。

总体来说,互联网公司最近一年无论是业绩增速下滑(注意是增速下滑,不是衰退),还是股价下跌,都不影响这个行业存在的价值。整个板块受到宏观经济影响,股价下跌、人才优化,都是历史上曾经在其他无数行业发生过的事情。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