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液晶屏是薄膜场效应晶体管。所谓薄膜晶体管,是指液晶显示器上的每一液晶象素点都是由集成在其后的薄膜晶体管来驱动,从而可以做到高速度、高亮度、高对比度显示屏幕信息。TFT属于有源矩阵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的构成并不复杂,液晶板加上相应的驱动板(也称主板,组成结构不是液晶面板内的行列驱动电路)、电源板、高压板、按键控制板等,就构成了一台完整的液晶显示器。
电源部分液晶显示器的电源电路分为开关电源和DC/DC变换器两部分。其中,开关电源是一种AC/DC变换器,其作用是将市电交流220V或110V(欧洲标准)转换成12V直流电源(有些机型为14V、18V、24V或28V),供给DC/DC变换器和高压板电路。DC/DC直流变换器用以将开关电源产生的直流电压(如12V)转换成5V、3.3V、2.5V等电压,供给驱动板和液晶面板等使用。
驱动板部分驱动板也称主板,是液晶显示器的核心电路,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输入接口电路,A/D转换电路,时钟发生器,Sealer电路,微控制器电路,输出接口电路。
按键板部分按键电路安装在按键控制板上,另外,指示灯一般也安装在按键控制板上。按键电路的作用就是使电路通与断,当按下开关时,按键电子开关接通。手松开后,按键电子开关断开。按键开关输出的开关信号送到驱动板上的MCU中,由MCU识别后,输出控制信号,去控制相关电路完成相应的操作和动作。
高压板部分高压板俗称高压条(因为电路板一般较长,为条状形式),有时也称为逆变电路或逆变器,其作用是将电源输出的低压直流电压转变为液晶板(Panel)所需的高频的600V以上的高压交流电,点亮液晶面板上的背光灯。高压板主要有两种安装形式:一是专设一块电路板,二是和开关电源电路安装在一起(开关电源采用机内型)。
液晶面板部分液晶面板是液晶显示器的核心部件,主要包含液晶屏、LVDS接收器(可选,LVDS液晶屏有该电路)、驱动IC电路(包含源极驱动IC与栅极驱动IC)、时序控制IC(TC0N)和背光源。
勋瑞光电专注于工业显示屏、工业级触摸屏及光学贴合产品研发制造,产品广泛运用在医疗设备、工业手持终端、物联网终端以及智能家居。
液晶屏是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的具体结构是由那些组成的?
液晶面板主要由以下八大部分组成:
1、背光源(或背光模组):
由于液晶分子自身是无法发光的,因此若想出现画面,液晶屏需要专门的发光源来提供光线,然后经过液晶分子的偏转来产生不同的颜色。而背光源起到的就是提供光能的作用。
2、上下层两个偏光片:
偏光片的作用是让光线从单方向通过。
3、上层和下层两块玻璃基板:
玻璃基板不仅仅是两块玻璃那么简单,其内侧具有沟槽结构,并附着配向膜,可以让液晶分子沿着沟槽整齐的排列。在上、下两层玻璃两侧会贴有TFT薄膜晶体管和彩色滤光片。
4、ITO透明导电层:
其作用是提供导电通路,分为像素电极(P级)和公共电极(M级)。
5、薄膜晶体管(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TFT):
经常说的TFT-LCD,其实际上指的就是这个薄膜晶体管,它的作用类似于开关,TFT能够控制IC控制电路上的信号电压,并将其输送到液晶分子中,决定液晶分子偏转的角度大小,因此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件。
6、液晶分子层:
其是改变光线偏光状态最重要的元素,通过电力和弹性力共同决定其排列和偏光状态。
7、彩色滤光片:
通过液晶分子偏转的光线只能显示不同的灰阶,但是不能提供红、绿、蓝(RGB)三原色,而彩色滤光片则由RGB三种过滤片组成,通过三者混喝调节各个颜色与亮度。液晶面板中每一个像素由红、绿、蓝3个点构成,每种颜色的点各自拥有不同的灰阶变化。
8、框胶;
其就是让液晶面板中上下两层玻璃基板能够牢固的黏在一起,并将整个内部系统与外接“隔绝”,防止灰尘进入影响色彩效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液晶屏
液晶显示器的主要构成和结构是什么?
站在“视”界的巅峰——浅析液晶显示器技术
液晶显示器市场从2001年伊始就沸沸扬扬,先是三星推出了24英寸大屏幕液晶显示器,飞利浦则推出流线型液晶显示器,紧接着EMC一次性推出六款液晶显示器,在显示器市场上刮起一股LCD旋风。总的看来,由于先天的技术优势,LCD显示器正在悄然升温,大有取代CRT显示器之势,那么,液晶显示器的技术优势究竟何在呢?下面就让我们看一看。
液晶显示器的技术优势
体积更小,重量更轻 传统的CRT显示器由于利用显像管技术成像,需要内藏真空显像管,再在尾端配以电子枪,使其长度一般均超过了30厘米,那整个显示器的体积当然就更大。而液晶显示器选用液晶材料,再利用相应成像技术实现显示目的,不用在显示器内部安装显像管,体积当然较小。
相对显示面积更大 传统的CRT显示器由于受到显示技术的限制,其所标示的尺寸要比荧光屏的显示面积要小,一般一台15英寸的CRT显示器,虽然其标明的尺寸为15英寸,但其真正的可视范围可能只有14.1英寸左右,而17英寸的显示器可能只余下15至16英寸的显示面积。但液晶显示器由于成像原理的不同,其所标示的尺寸即是实际的显示面积,如三星的15英寸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面积就是完完全全的15英寸,相当于一台17英寸CRT显示器的显示面积,如果两者价钱相差不多的话,当然是买台液晶显示器划算得多。
零辐射,无闪烁 CRT显示器采用阴极显像管成像,其内含的电子光束在运作时会产生很多静电与幅射,并且电子束的运转速度越快,其辐射越大,人体长期使用,会对眼睛及皮肤造成损害,造成眼睛近视、皮肤过敏等问题。而液晶显示器由于采用液晶材料,工作时无须使用电子光束,因此没有静电与幅射这两种影响视力的问题存在。另外,CRT显示器一幅画面的形成是经过扫描而形成的,只有在扫描频率达到一定数值时,才没有闪烁现象,而液晶显示器不需要扫描过程,一幅画面几乎是同时形成的,即使刷新频率很低,也不会出现丝毫闪烁现象。
功耗小,抗干扰能力强 CRT显示器除了电路及显像管功耗之外,还有显示屏的功耗,而液晶显示器主要是背光源和电路功耗,其显示屏的功耗可以忽略不计。另外由于液晶显示器不像CRT显示器那样采用显像管及电子枪成像,不用考虑因为提高电子枪发射电子束而带来的高辐射影响,而只是通过荧光管发射的背光来获得亮度,因此具备了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即使是在光线比较集中的环境中,也会收到不错的显示效果。
画面质量更高 传统的CRT显示器多采用模拟显示方式,显示的信号输出采用模拟输出方式,在传送过程中就有可能造成图像的损失,导致画面质量的下降,而液晶显示器的信号传送采用数字方式,由显卡直接输出数字信号,不会造成信号的损失,但目前多数液晶显示器仍然采用面向模拟显示器的VGA接口,只有少数如Acer、EMC、三星等厂商设置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
使用功能更为智能化 由于液晶显示器采用的材料和技术的不同,它的一些参数搭配一般比较固定,这就要求显示器的性能调节更为智能化,在这方面各家厂商均有自己成熟的技术。
应用材料的飞跃
液晶显示器之所以具备如此多的优势,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它采用液晶作为主要的成像材料。传统的CRT显示器采用的是超厚玻璃显示屏,虽然外表面与液晶显示器一样实现了纯平,但是内表面却有些弯曲,看起来有一种内凹的现象,图像会产生轻微程度的扭曲。而液晶显示器采用的基本材料是液晶——一种同时具备液体的流动性和晶体的规则排列特性的物质。液晶受热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透明状液体,冷却后会呈现出晶体的特征,正由于液晶特性介于固态和液态之间,不但具有固态晶体的光学特性,还具有了液态的流动特性,液晶显示器正是利用它的这种特性达到了成像的目的。
因为液晶既有固态的光学特性,又有液态的流动特性,所以当光线射入液晶物质中,必然会按照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行进,产生了自然的偏转现象。而液晶分子中的电子结构,又具备着很强的电子共轭运动能力,所以当液晶分子受到外加电场的作用,便很容易改变排列方式,也就相应改变了光线的行进方式。Acer、EMC、三星等厂商的液晶显示器产品,就是利用液晶的光电效应,由外部的电压控制,再通过液晶分子的折射特性,以及对光线的旋转能力来控制亮暗状态(或者称为可视光学的对比),从而达到显像的目的。
液晶显示器成像原理
目前液晶显示技术大多以TN、STN、TFT三种技术为主,在此就从这三种技术来探讨一下液晶显示器的成像原理。
TN型液晶显示技术是液晶显示器中最基本的,其他种类的液晶显示器皆以TN型为基础来加以改进,所以它的工作原理也较其他技术来得简单。它主要包括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偏光板、配向膜、液晶材料以及导电的玻璃基板。其显像原理是将液晶材料置于两片透明导电玻璃间,液晶分子会依配向膜的细沟槽方向依序旋转排列,如果电场未形成,光线会顺利地从偏光板射入,依液晶分子旋转其行进方向,然后从另一边射出。如果在两片导电玻璃通电之后,两片玻璃间会形成电场,进而影响其间液晶分子的排列,使其分子棒进行扭转,光线便无法穿透,进而遮住光源。这样所得到亮暗对比的现象,叫做扭转式向列场效应,简称TNFE(Twisted Nematic Field Effect)。在电子产品中所用的液晶显示器,几乎都是用扭转式向列场效应原理所制成。但因为单纯的TN液晶显示器本身只有明暗两种情形,所以只能形成黑白两种颜色,并没有办法做到色彩的变化。
STN型的显示原理与TN相类似,不同的是TN扭转式向列场效应的液晶分子是将入射光旋转90度,而STN超扭转式向列场效应是将入射光旋转180~270度。这一区别导致了光线的干涉现象,实现了一定程度色彩的变化,使STN型液晶显示器具备了一些淡绿色与橘色的色调。如果再加上一个彩色滤光片,并将单色显示矩阵之任何一个像素分成三个子像素,分别通过彩色滤光片显示红、绿、蓝三原色,再经由三原色比例之调和,也可以显示出全彩模式的色彩。
一般TFT液晶显示屏的主要构成包括荧光管、导光板、偏光板、滤光板、玻璃基板、配向膜、液晶材料、薄模式晶体管等。这种液晶显示器必须先利用荧光灯管投射出光源,这些光源会先经过一个偏光板然后再经过液晶,这时液晶分子的排列方式会改变穿透液晶的光线角度,然后这些光线接下来还必须经过前方的彩色的滤光膜与另一块偏光板。而我们只要改变刺激液晶的电压值就可以控制最后出现的光线强度与色彩,并进而能在液晶面板上变化出有不同深浅的颜色组合了。它与前两者的区别是把TN上部夹层的电极改为FET晶体管,而下层改为共同电极。
液晶分子驱动技术
三种液晶显示器所采用驱动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前两者采用的是单纯矩阵驱动方式,而后者采用的是主动式驱动方式。
单纯矩阵驱动方式是由垂直与水平方向的电极所构成,选择要驱动的部份由水平方向电压来控制,垂直方向的电极则负责驱动液晶分子。在TN与STN型的液晶显示器中,采用一种由玻璃基板、ITO膜、配向膜、偏光板等制成的夹层,共上下两层。每个夹层都包含电极和配向膜上形成的沟槽,上下夹层中的是液晶分子,在接近上部夹层的液晶分子按照上部沟槽的方向来排列,而下部夹层的液晶分子按照下部沟槽的方向排列。上下沟槽呈十字交错,即上层的液晶分子的排列是横向的,下层的液晶分子排列是纵向的,而位于上下之间的液晶分子接近上层的就呈横向排列,接近下层的则呈纵向排列。整体看起来,液晶分子的排列就像螺旋形的扭转排。但这一技术的缺陷在于显示部分不能太大,如果显示部份过大的话,那么中间部份的电极反应时间可能就会比较长,而为了让屏幕显示一致,整体速度上就会变慢。讲的简单一点,就好像是CRT显示器的屏幕更新频率不够快,那时使用者就会感到屏幕闪烁、跳动; 或者是当需要快速3D动画显示时,但显示器的显示速度却无法跟上,显示出来可能就会有延迟的现象。所以,早期的液晶显示器在尺寸上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并不适合拿来看电影、或是玩3D游戏。
主动式矩阵驱动方式是让每个像素都对应一组电极,它的构造有点像DRAM的回路方式,电压以扫描的(或称作一定时间充电)方式,来改变每个像素的状态。这种方法是利用薄膜技术所做成的硅晶体管电极,利用扫描法来选择任意一个显示点的开与关,其实是利用薄膜式晶体管的非线性功能来控制不易控制的液晶非线性功能。在EMC的BM-568中,导电玻璃上画上网状的细小线路,电极由薄膜晶体管排列而成的矩阵开关,在每个线路相交的地方则形成一个控制匣,虽然驱动信号快速地在各显示点扫描而过,但只有电极上晶体管矩阵中被选择的显示点得到足以驱动液晶分子的电压,使液晶分子轴转向而呈亮的状态,不被选择的显示点自然就是暗的状态,也因此避免了显示功能对液晶电场效应能力的依靠。
TN、STN及TFT型液晶显示器因其利用液晶分子扭转原理之不同,在视角、彩色、对比及动画显示品质上有高低层次之差别。其中TFT液晶显示器所需的资金投入以及技术需求较高,对制造厂商的要求很高,而TN及STN所需的技术及资金需求则相对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