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iphone12登场的时候,有一个革新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却又倍感疑惑,那就是全面取消了LCD显示屏,而采用了一款名为OLED的显示屏。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发布会后,一场属于
2020年iphone12登场的时候,有一个革新让许多人眼前一亮,却又倍感疑惑,那就是全面取消了LCD显示屏,而采用了一款名为OLED的显示屏。
而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发布会后,一场属于国产液晶屏幕的风波,也随之产生了。至于风波的始末,且让我们从LCD和OLED屏幕本身说起吧。
LCD和OLED:一场关于“光”的革新
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LCD,这串简写看起来有些“高大上”的意味。但通俗地说,LCD其实就是指代我们所说的“液晶显示器”。
液晶显示器的内核本质,就是被两片平行玻璃基板所包裹的液晶盒,除此之外,还需要在上基板设置彩色滤光片,在下基板安装晶体管。
当人们发出显示指令后,晶体管就会释放出相应的信号和电压,让其中的液晶分子随信号转动,以此来达到图像显示的效果。
至于图像的具体色彩,则由上基板的彩色滤光片来完成“上色”,此二者的相互合作,这才让人们看到了清晰的液晶显示图像。
值得一提的是,LCD显示的亮度,是由其后照射的光源的来控制的,而部分厂家会借此向消费者宣扬,自家产品采用LED显示光源,从而让不少人误以为这就是OLED。
但其实此处的LED,指代的仅仅只是光源而已,至于前方屏幕,仍然是LCD的显像模式,这种组合充其量就是看起来更加明亮,但根本不是OLED。
因为OLED是一种全新的显像模式,它的全称为有机电激光显示,或是有机发光半导体。
这种显像模式与LCD最大的不同,就在于LCD是依靠背光显示,而OLED则是自身显像发光。
简单来说,就是OLED一旦接受发光信号后,就会向器件的正负两端注入电流,在电场作用下,正负极的电子会发生移动,它们在途经空穴传输层和电子传输层后,便会在发光层相遇。
这种正负极的“相遇”,会碰撞出能量激子,进而激发发光分子,并产生我们所见的光亮。
也正是因为这种自发光的特性,使得OLED与LCD相比,少了一个光源器,从而也就导致OLED比LCD要薄一些。
而且,由于OLED可以自发光,这使得OLED屏幕可以呈现出一定的弯曲度,而不需要像LCD一样,去迎合发光背板的曲率。
基于这几点来看,OLED也确实是更先进的体现,但这也便是我国国产屏幕风波的开始。
国产屏幕的风波:CRT到LCD的无奈2020年,随着苹果发布会之后,iphone这个行业风向标,开始逐渐发挥了作用,即许多手机厂家,也开始将产品的屏幕,从LCD改变为OLED。
这让本就不景气的LCD市场,开始变得更加萧条,其中以我国最为惨重,承担LCD主要生产的厂商,都不得不采取“减产保厂”的方式。
就连国产LCD三巨头的惠科、京东方、华星光电,都加入了减产的序列,华星光电的LCD减产率,甚至一度达到惊人的50%,令人大感担忧。
在这样的局面下,部分人不禁感叹道:“中国又压错宝了....”
原来,早在2016年时,世界屏幕巨头三星集团,就曾高调宣布进军OLED,这等同于是打响了革新LCD的第一枪。
在这时期,国内就出现不少声音,希望国产屏幕能够紧随其后,不要在LCD上继续花费时间和财力了。
但一众国产厂商却依然坚持LCD,并相继扩大了LCD的产能,趁着三星的转换阶段,占领了国际市场的半边天,成为了世界第一大LCD出口国。
可在这一期间的2019年时,韩国却取得了OLED的重大突破,直接宣布结束了LCD产业,全力奔赴新的OLED。
而一切祸根,便也在此刻埋下,因为第二年时间就有了苹果手机的换代,之后就是整个市场的变革,出现了雪上加霜的局面。
由此,我们便也理解了什么叫“压错宝”,但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又”字呢,这就要从LCD的“前任”---------CRT说起了。
CRT,全称叫做阴极射线显像管,这是一种使用使用阴极射线管的显示器,其核心部件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分别是:电子枪、偏转线圈、荫罩、高压石墨电极和荧光粉涂层,以及玻璃外壳。
CRT的显示模式极为有趣,在接收到信号后,电子束会迅速激发荧光粉涂层的荧光粉,以此来完成显像。
但荧光粉的亮光时间很短,之后就会直接熄灭,而为了能让屏幕持久显像,就需要电子枪来不间断地,重新激活这些荧光点。
这种复杂的成像模式,使得CRT的零部件极为冗杂,进而导致整个显示屏的体积增大,出现了我们俗称的“大屁股”。
当然,CRT这巨大的“后缀”,在之后也成为了它独有的标志,以及众人对老电脑的刻板印象。
毕竟,大多数人第一次登陆win98,大多都是用这种显示屏完成的,这让极富历史沧桑感。
但就是这样的CRT,在当年却是高精尖技术的代表,对于我国而言,那是直接没有办法实现自产的。
而为了能够让中国人,看上自己生产的电脑、电视屏幕,一众制造商也可谓是“奋不顾身”,前有彩虹集团斥资六亿购买进口生产线,后有TCL直接豪气收购欧洲汤姆逊公司的CRT彩电业务。
大量的投入,最终使得中国终于拥有了全面的CRT生产配套。
可好景却不长,液晶显示LCD的出现,让“襁褓”中的国产CRT直接宣告灭亡,整个国产屏幕制造业,顿时是哀鸿遍野。
那从CRT到LCD,又从LCD到OLED,这几个转变过程中,我国真的是步步被坑吗?
势必要踩的坑:国产屏幕的崛起事实上,国产屏幕的这两次坑,踩得无可厚非。
首先,CRT到LCD的转变上,需要掺入时代背景进行考虑:
第一:当时许多国家大厂对CRT都抱有无限的幻想,比如韩国LG集团,就曾联合皇家飞利浦公司,组成了一个专门从事CRT研发和生产的集团----------LG.Philips display。
在两个科技巨头的影响下,该集团甚至研发出超薄版本的CRT,但饶是如此,也仍没有抵挡住LCD的潮流,可见当时的世界潮流本身就存在巨大分歧,并非是我国厂商预估不足。
第二:LCD虽然在性能上,超过了传统CRT,但初期的LCD产能并不大,其零部件也相当难制作。
这使得LCD的价格奇高无比,甚至已经远远高于我国人均消费水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让大多数看上电视、晚上电脑,CRT成了中国最好的选择。
而且,也正是有了CRT的启蒙,才让中国屏幕制造行业,正是打开了自主研发的大门,可以说,为了中国屏幕行业的发展,这个“坑”是非踩不可的。
至于LCD到OLED的选择,就更加说明这个原因了。
根据以往LCD行业的起伏来看,本次国产LCD三巨头的减产,并非完全由OLED的革新造成。
其中很大部分可能与行业低谷期,以及疫情的萧条有关,这意味着,LCD在其后,必将通过价格和技术稳定的优势,再次荣登“大雅之堂”。
最好的证明,就是屏幕巨头三星对LCD的奇异态度,前文曾提到,三星集团在2019年时,宣布全面停止了LCD的业务。
但在同年时间,三星却与TCL集团达成协议,他们让TCL收购了自己旗下的LCD生产分部,后又以战略投资的名号,对TCL进行增资。
由此,三星一跃成为了TCL的第二大股东,在集团决策中拥有了话语权,简单来说,三星通过这种手段,完成了对LCD业务的间接掌控。
其背后体现出的,是三星集团对LCD业务的不放弃,因为就目前技术来看,LCD的稳定和低成本,确实是OLED难以逾越的大山。
如果LCD还能完成新一轮突破,那它也仍具备超越OLED的潜能。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在坚持LCD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OLED的研究。
而且,与以往的一味购买不同,这次对OLED的研究,我国坚持着“自主独立”的原则,并已取得相关配套器械的突破,这让OLED的自主国产,已不是虚无缥缈的梦。
基于这一点来看,我国屏幕行业的坚持,背后体现出的,是国产屏幕的突围趋势。
毕竟,OLED的高成本,使得它极难对中低端产品进行渗透,而这一部分的屏幕供应,显然就仍由LCD接替。
如此看来,我国目前所缺少的,就是一次大型的技术革新,且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资料:
《LCD价格连续下跌,多家企业被迫减产,中国LCD撑不住了?》--------硬核熊猫说
《价格跌入谷底,产量持续下滑,LCD还有未来吗?》-------钛媒体APP
《高精密数字源表在OLED器件测试中的应用》---------电子发烧友网
《浅谈硅基OLED的优势:它为何被称为“元宇宙主流显示器”》---------新浪VR
文| AI 财经 社 韩姜
编| 鹿鸣
近日有韩媒报道,国内面板厂商京东方将首次为华为提供on-cell OLED面板,产业链相关人士表示,京东方是Mate 40标准版on-cell OLED 面板的独家供应商,而Mate40 Pro屏幕将由京东方、三星和LG三家共同提供。
On Cell是指在液晶面板上配触摸传感器,2010年三星推出super AMOLED时就采用了该技术。
这个好消息之前,京东方也被曝出遭遇两大滑铁卢,有报道指出,京东方并未通过iPhone 12机种屏幕质量测试、无法为首批iPhone12供货,同时也没有通过三星Galaxy系列新品的质量测试。知名苹果爆料达人Jon Prosser也在twitter上转发了这一消息,评论道:“这就是为什么苹果离不开三星,祝京东方明年好运。”
同时也有京东方向苹果和三星提交新批次产品、以争取合作的消息传出。京东方目前尚未对此做出回应。能否挽回苹果的芳心,还得等待今年苹果秋季发布会揭晓。
虽称霸LCD市场,在OLED仍需赶超
京东方是一家全球领先的面板显示器公司,目前是全球最大液晶屏供应商。2015年,公司就已经首次打入苹果供应链,为苹果的MACbook显示屏供货,2016年提供iPad显示屏。
相比LCD液晶屏,OLED显示技术具有自发光、低功耗等优点,三星显示2007年首次量产AMOLED 屏幕,OLED屏幕开始逐渐被三星手机高端机型采用,部分厂商也相继进入OLED研发。京东方2012年已在北京建立OLED试验线进行相关研发工作,2017年首条柔性AMOLED显示屏生产线量产,成功打破了三星在此领域的垄断地位。
2018年10月,华为的Mate 20 Pro首发了京东方的OLED屏幕。小米、OPPO、vivo也都参与了京东方OLED屏前期的研制工作。遭遇美国技术打击,目前华为更是要扶持国内的供应链,这次采用京东方的屏幕也是出于长远打算。
2017年推出iPhoneX时,苹果首次在其手机上采用OLED面板。京东方当时就定下了进入苹果手机供应商名单的小目标。有数据显示,苹果2020年采购OLED面板预计达98亿美元,占全球OLED面板出货金额的30%,面对这个全球最大买家,各家都想分一杯羹。
而对苹果来说,三星本就是它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对手,却必须依赖敌军制造的OLED屏,苹果也想为自己多开拓几条路,以便分摊风险和确保价格竞争。
尽管京东方的OLED已经实现量产,但OLED行业供给端中,目前仍由韩国厂商主导。根据市场研究公司Stone Partners的数据,Samsung Display在2020年第一季度占据了移动OLED市场份额的79.4%,发货量3680万块;LG Display占份额的10%,460万块;京东方占份额的9.9%,发货450万块。
在LCD液晶面板市场,由于三星、LG等厂商不断关停产线,京东方今年一季度已经做到了全球第一的出货量,但在未来竞争格局下,这块的利润不如OLED等产业前沿,在OLED屏领域,京东方无论在良品率还是产线的布局上都需要追赶。
京东方的高管在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发布会上透露,2019年京东方OLED产线尚处在爬坡阶段,对营收贡献尚未充分显现,当年对收入贡献不到10%。目前成都已经量产,绵阳还在爬坡,而重庆仍在建设。
面板之王也是烧钱大王
虽然是面板龙头,但京东方的股价却一点都没有龙头企业的样子,10年间一直在6元下方。7月24日,京东方A收盘价报4.52元/股,下跌5.44%。
近期有投资者提问,今年春节后开市以来,TCL 科技 股价长期大幅高于京东方A,是不是因王东升董事长退休后,公司在陈董(陈炎顺)带领下,竞争力下降所致。
京东方的董秘回复,股价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公司会继续加强市值管理工作。
京东方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北京电子管厂。在工厂连续亏损7年濒临破产之际,时任总会计师、前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带领员工自筹650万元进行股份制改造,才有了今日的京东方集团。2003年,京东方收购了韩国现代电子液晶业务,结束了我国“无自主液晶显示屏时代”。
上市18年以来,京东方已经累计亏损62亿元,“烧钱投入-亏损-继续烧钱-继续亏损”曾是它的真实写照。为解决无屏幕之痛、突破日韩国家的技术狙击,京东方累计募资总额超800亿元,获得额外政府补贴76亿元。
京东方业绩的向好背后,是政府与股民的巨额付出。京东方曾连续7年扣非净利润亏损,一度被ST,每一次力挽狂澜的背后都有政府补贴的身影,以至于有投资者将其称为“资本巨婴”。
从2013年开始,进入行业头部的京东方盈利能力开始显现。2013年至2016年,其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23.53亿元、25.62亿元、16.36亿元、18.83亿元,2017年的净利润更是达到了75.68亿元。但在2018年,由于面板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滑, 柔性AMOLED市场扩张未达预期,京东方的净利润也下滑了54.61%面对挑战,2018年,京东方也加快向物联网公司转型。
之后京东方目前的财务情况也并没有改善。2019年京东方净利润19.19亿元,同比下降44.15%,扣非后净亏损11.67亿元。2020年第一季度净利润5.67亿元,同比下降46.12%,扣非后净亏损5.02亿元。
在今年4月举行的第一季度业绩报告会上,新上任董事长的陈炎顺也遭到投资者犀利的提问。
一位投资者称,“京东方假如是一个小市值公司,这么多热门前景的概念,那应该是一个很热门的股票,但京东方是一个行业龙头大市值公司,行业龙头就是要以业绩说话的,希望管理层一定要重视这一点。”
陈炎顺承认市值管理的重要性,在接受采访时他表示,随着三星等企业退出LCD市场,三季度后市场供需关系会得到进一步改善,有可能迎来面板价格价格回升。他提出,京东方未来三年要打赢两场杖,一是半导体显示决胜战,另一个是物联网转型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