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吕志勇/文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楚汉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军事家,他的历史地位和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他的个人形象,却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少有人能准
【原创】吕志勇/文
韩信的军事才能,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楚汉战争中举足轻重的军事家,他的历史地位和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但他的个人形象,却始终是模糊不清的。少有人能准确地说出韩信的性格取向和为人标准是什么。若说他大度、隐忍,可有时候他做的事情,却又小气、自私。可以说,他是一个有着双重性格、极为矛盾的人。
那么,韩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本人从四件事上,试着探索韩信的性格,与诸君商榷。
【图“漂母施恩】
一、知恩图报的人
韩信年轻时,性格放纵,不拘小节,是个真正的无业游民,他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无奈之下,他坐在河边,希望钓几条小鱼填饱肚子。
虽然很多人不理解他,不认可他胸怀大志,嘲笑他,但善良的人总是无处不在。一位漂母可怜他,给他饭吃。韩信感激大娘的恩情,说日后一定厚报。
等到韩信功成名就,封王之后,专门找到这位大娘,赠予千金,以答谢大娘当年的粥饭之恩。
从这一点上看,韩信是知恩图报的,很好地诠释了中华名族传统“受人滴水之恩,自当涌泉相报”的传统美德。他的做法,应该大力弘扬。
单单在这件事上,我们觉得:韩信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胯下受辱】
二、隐忍大度的人
早年韩信在街上游荡的时候,淮阴有个年轻的屠户,见他穷得叮当响,却整天背着一把剑冒充武士,就有意羞辱并刺激韩信,若是无胆量比武就从他胯下钻过去。
韩信自认是个有抱负的人,不屑于理会,因此选择了不和他计较,真的从此人胯下钻了过去。
按说这是韩信的污点,可封为王侯后,韩信不但不计较这桩当年的丑事,还寻找到这个人,
封他为中尉,并且告诉诸将说:“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从这一点上看,仿佛可以看到,韩信为了实现心中的大梦想,不惜忍受世人的嘲笑,懂得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积蓄力量,具有干大事的人的素质。
【图:亭长妻子骂韩信】
三、锱铢必较的人
韩信当年穷到什么程度?自己不干活儿,养活不了自己,他母亲去世后,没钱埋葬。
可即便如此,下乡南昌亭长依旧不嫌弃他,将他叫到家中,连续数月养活他,给他饭菜吃。
光吃饭不干活,亭长的妻子忍不下去了,心生厌恶,于是,她提前把饭煮好,偷偷先吃完。等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谎称无饭。韩信不堪忍受这样的侮辱,一怒之下离去。
就是这件事,在韩信封王之后,却不依不饶,记挂在心头。
给漂母是千金,给亭长只有百钱,还振振有词地说:“你是个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
那么,倒要请问,漂母只给了你十多天的饭,就是恩情,亭长给了你几个月的饭,何以就成了小人?你有什么理由白吃白喝?又有什么理由回过头来指责亭长?
若是计较亭长妻子的羞辱,要弄清楚,当年漂母对韩信说出“日后一定厚报”时,漂母也生气地说:“一个大丈夫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是可怜你,不是图你回报。”——试问,既然能把大娘的话当做激励,为何就不能把亭长妻子的事当做激励呢?既然能忍胯下之辱,为何不能忍停饭之事?——看来,韩信是欺软怕硬!
这件事上,暴露出韩信性格中阴暗的一面:不但不感恩,反而爱“秋后算账”。
或许,这才是真正的韩信。
【图:钟离昧】
四、自私龌龊的人
项羽兵败后,他手下的将领钟离昧来投奔韩信。韩信也曾在项羽手下,与钟离昧关系还算不错。钟离昧此时来投奔,已经是走投无路,自然是把韩信当做最可靠的朋友。
韩信收留了他。——这说明韩信承认与钟离昧的朋友关系。
因为,刘邦是十分痛恨钟离昧的。韩信收留他,是“顶风作案”。——收留钟离昧,既惹了领导刘邦,又等于“里通外国”——毕竟,钟离昧是汉军的敌人楚军的人。
如果事情就此结束,我们要承认韩信是十分够朋友的。
可是,当刘邦为了削弱韩信的实力,采用陈平的计策,假装要游览云梦泽,让韩信等人到陈地汇合时,韩信疑惑不定,此时有人献计:杀了钟离昧去谒见刘邦,刘邦必定高兴,自然就不担心韩信了。
韩信为了自保,遂决定杀朋友取悦领导,保住自己。——又要请问,如果你不把钟离昧当朋友,何必当初冒风险收留他?如果是你的真朋友,为何就如此不珍惜朋友的性命?
最叫人可恼的是,韩信卑鄙龌龊到极点,竟然还专门找来钟离昧,将准备杀他的事情和他“商议”。这是多么毒辣的一招啊——若是钟离昧不肯就范,韩信当然可以说钟离昧不够朋友,杀他就有理由了!若钟离昧同意,当然就可以省去麻烦。钟离昧看清楚韩信的嘴脸后,无限悲哀地预测:“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你今天杀了我去讨好刘邦,那么,我先死,随后死的就是你韩信。看来你不是德行高尚的人。”
钟离昧自杀,成全韩信。——真义士!
韩信果然不知羞耻地提着钟离昧的头去巴结刘邦,结果还是没能逃过一劫,被刘邦贬为淮阴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虚伪、自私、卑鄙的人。所以,翻遍史书,你看不到韩信有真正的朋友。即便是萧何,当年月下追韩信,看中的是他的才能。可日后,为什么还是萧何,却肯将韩信骗到宫中,由吕后杀他。这说明,萧何也看出了韩信的不地道。
【图:萧何月下追韩信】
所谓的“感恩漂母”,无非是作秀,树立自己的光辉形象;所谓的奖赏屠夫,不计胯下前嫌,也是为了粉饰自己,将自己装扮成一个高大全的领导形象,显得自己度量惊人!——从他的话中就可以听出话外之音:“这是位壮士。当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杀了他也不会扬名,所以就忍了下来,这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你听听,“杀了他也不会扬名!”这才是韩信真正的心声!说明韩信并非不屑于与此人计较,是很现实,觉得对自己没利!
从他怪亭长没有将他长期供养这一点上,就可以看出:韩信是一个厚颜无耻的人。凭什么人家要无休无止地养活你?非亲非故,人家要供养你到什么时候?——这世上有很多人,就是这样,对别人的施恩非但不知报答,遇到别人一点对不起自己,就强词夺理地忘记别人以往对自己的一切恩情。
在对待钟离昧的事情上,更是暴露出,韩信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为了自己的安危,不惜牺牲朋友的性命。——最起码,你可以放钟离昧逃走啊!
【图:庙顶的琉璃小人——韩信】
因此,韩信虽然在军事上具有很高的才能,但却一直为众人所诟病。如今,很多庙宇的屋脊上,常常能看到用铁链拴着一个琉璃小人,那就是韩信。民间流传着“短韩信”一说。大家是用这样的行为告诫大家:做人不可耍短!做人应该厚道!
观历史,当引以为戒。
说起在中国人心中特殊的信念,因果报应一定算是其中的一个,如果在生活中有些人做了恶事,而在当时没有因其受到惩处,而后因为其他的事,遭受到了惩罚,则会被人说是遭了报应,当然,因果报应究竟存不存在,至今也没有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只是这句话,在中国的确流传了千年。
而在历史上,有些人离奇的噩运,也会被人认为是遭了报应,就算是一些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也是如此。而这其中比较出名的历史名人,韩信就得属其中一个。大家都知道韩信早年孤苦,而后从军于项羽帐下,也不受重用,但是在刘邦手下做了将军之后,却屡次打出经典战役,最后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被忽视的军事奇才。
但是就是这么一位英雄人物,却是死在了女人,也就是吕后的手中,死的时候才35岁,甚至用英年早逝来形容这位汉初战神也不为过。而撇开那些客观的真实情况,例如韩信功高震主,不知收敛,令刘邦怀疑他要谋反将其杀死之外。另外一种说法,就是韩信干了4大恶事,看似死的冤,实则死得一点都不冤,因为这些恶事折了韩信的阳寿太多。
那么,韩信一生到底干了哪4件恶事呢?
第一件:问路杀樵夫
这件事发生在楚汉争霸之际,韩信当时出奇谋准备袭击项羽,于是准备绕道从陈仓渡口过去,但是当时的地图极为不便利,很多地方不是没有记载,就是记载错了,韩信进去之后,就迷路迷得一塌糊涂,部队要是因为这而耽搁了行程,就错失了一次宝贵的机会。
就在这时,一个砍柴的樵夫突然出现,韩信便向樵夫问路,路是问清楚了,樵夫的命却也没了。韩信趁樵夫不备,一剑砍向樵夫,韩信部下问韩信为什么这么做。韩信给出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当时楚汉正在争霸,要是樵夫把他们的行踪暴露了,那就是必败无疑。
而给出的这个理由,虽然合情合理,但是也太无情无义,樵夫把路告诉了韩信,韩信却把他杀了,不知道这和后面刘邦因为韩信有谋反的能力就将其杀了,是不是有点命运相似的味道。
第二件:拜将之时受刘邦的躬拜
我们知道韩信一开始被刘邦视为萧何的关系户,并未受到刘邦的重视,结果韩信差点又跑了,得亏萧何在月色底下一路狂奔,韩信被追回来后,刘邦不仅封韩信为大将军,还搞了一个极其隆重的拜将典礼,让韩信在拜将之时,可以说是出尽了风头。
虽然刘邦这么做,很大程度上是让军士们和手底下的将军服气,可是在有一个步骤的时候,却显得不符合礼节。在拜将之时。韩信安然端坐在高处,此时刘邦竟然也对着韩信拜了起来,这一下子让韩信的地位显得更加尊贵了。有人说刘邦也许是为韩信着想而已,但是韩信此时表现出的却是理所当然,一点也没觉得不妥。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即使韩信才能旷古,刘邦毕竟才是真正的老大,让老大拜自己下属,且心安理得,其实也是非常不妥。
第三件:坑害郦生,使其被活活烹死
这件事是发生在楚汉相争的关键时期,当时刘邦的汉和项羽的西楚,已经进入到了胶着状态,此时就是要比拼谁能够抗得住这战争的消耗,那么土地越多,自然越经得起消耗,此时刘邦准备将齐国拿下。而齐国可以说从战国时期,一直有着观望的态度,希望能够用较小的代价获取利益,很少主动自己挑起大战。
刘邦此时若是和齐国开战,可能会腹背受敌,加上齐国又左右摇摆,去攻伐齐国,就显得不那么明智了。于是,此时一个名叫郦生的人,准备出使齐国,用三寸不烂之舌劝齐王投降,以免刘邦此时因和齐国大战受到损失。这齐王经过郦生的游说,准备将全国的七十余座城池拱手送给刘邦。
这件事若成,郦生必将千古留名,仅靠游说能够游说70多座城池,实乃罕见。一看这种不世功勋要被郦生给夺取,韩信心里突然却生出来一种极大的妒忌之心,在公元前204年,韩信就来攻打齐国,和郦生争功。结果齐王勃然大怒,心想着郦生这个老小子骗人,就选择了将65岁的郦生活活用大鼎烹死。
第四件:赶尽杀绝,不给项羽任何活路
公元前202年,刘邦追击兵败的项羽,项羽一路败退,此时刘邦许诺灭了项羽之后,会将土地分给韩信以及一些诸侯,于是,这些人一呼百应,拼死去围攻项羽,这个围项羽围得最狠的人,就是韩信。韩信不仅亲率30万兵马来,还亲自在九里山排下绝命阵,将项羽一步步逼死在垓下。
项羽虽然勇猛过人,但是统兵打仗,和韩信还有些差距。韩信此计不可谓不狠毒,让项羽直接插翅难逃,而后就发生了项羽一路兵败至乌江,随后自杀身亡的故事。虽然刘邦要取得天下,必然要杀项羽,可是杀项羽的这个人,却是曾经受过项羽恩惠的韩信。
话说韩信在项羽军中混了几年,天天充当站岗的大头兵。某一天,张良突然潜入项羽大营,给韩信指了条明路:去投汉王吧。
韩信一拍脑袋,是啊,干嘛一棵树上吊死?项羽这副不开化的死脑袋,碰上个厉害角色就完蛋。刘邦实力虽远不如项羽,当个鸡头总比凤尾强吧。于是,韩信斩杀了企图阻拦他的报事官和五名军士,一路向西疾行。
项羽得到报信大怒,你逃就逃吧,胆敢杀人:追,杀了他!
韩信星夜兼程,也不知道跑了多少日,终于一头钻进了秦岭。翻过秦岭就是汉中,到了刘邦的地盘就算安全了。可韩信傻眼了,栈道呢?
原来,刘邦退回汉中时,为了麻痹项羽,听取张良的意见,放火烧了栈道,以显示自己终老汉中,不再出关中争天下。
韩信一顿心慌,试图从地图上寻找山路。可哪有那么容易,他失去了参考方位,急得像没头苍蝇,在山沟里乱窜。
就当韩信满头大汗之时,一名樵夫,挑着担子,优哉游哉而来。韩信大喜,拦住樵夫问路。樵夫大哥热心肠,这一片我闭着眼睛走几天也不带迷路的,有些近路除了我恐怕没人知道。这位叫“陈仓”的樵夫耐心地给韩信讲,韩信对照地图,寻得了一条捷径。
说完道谢的话,韩信匆匆打马上路。不过他刚走不远,心里咯噔一下:万一樵夫把我的行踪告诉项羽的追兵,我不死定了嘛?
韩信愣了片刻,一咬牙,回转马头,迎着樵夫的方向追去。樵夫大哥以为韩信还有疑问,驻足等着韩信。韩信冲上前来,二话不说,左手一把揪住陈仓的头发,右手一剑当心刺去。
可怜陈仓稀里糊涂做了韩信的剑下鬼!
韩信把陈仓的尸体埋在一个山坳里,跪倒磕了个头:大哥,不是我韩信人品差,实在是迫不得已,有朝一日我出头了,一定厚葬于你!说罢,韩信洒泪而别。
这就是韩信“问路斩樵”的故事,后人因此说,韩信后来的遭遇,其实有报应的成分。民间甚至有一种说法:韩信做了五件折寿的事,每一件折寿八年,五件事折了四十年寿,这才有兔死狗烹的下场。第一件事就是问路斩樵,其它四件事分别是:
活埋生母:
韩信少年时期,偶然听到两位老神仙说,某某山坡是风水宝地,谁家先祖埋在此地,子孙一定会出大将军。韩信回到家,悄悄地把母亲的指甲、头发剪下来,埋于此处。在古人眼里,发肤等同于身体,所以韩信此举等于活埋了母亲。
水漂核桃:
韩信小时候跟小伙伴一起玩,有个小朋友拿了几个核桃,引得韩信嘴馋。他欺骗这孩子把核桃放磨盘上转着玩,结果核桃掉进磨盘的眼里,拿不出来了。当这孩子哭着走了后,韩信往眼里灌水,取出了漂浮的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