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天气炎热,一家位于成都时代数码广场的电子数码产品门店里更“热”。一大早就迎来不少客人,大有需要人排队下单的架势,其中带着孩子来买手机、电脑等3C类产品的家长占了大部分。对于这样的情景,门店负责人王先生表示:“每年这段时间,这都是常态。”
很显然,王先生的话道明了暑期是手机、电脑等数码产品旺季的事实。相关数据显示,从每年6月开始,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等产品的销量开始上升,一直持续到8月底。尤其是高考后,更是会出现一个小高峰。
在今年,这样情形依然在持续。近日,特卖电商唯品会就上线了“3C数码超级品类日”,活动当天,数码品类整体销量较平日呈倍数增长,95后消费者订单增幅明显。但这其中,又以手机为主要成员的3C类卖的最好。
以手机为例,活动当天,来自95后的销量较平日增长近十倍,小米高端影像款12S、游戏体验突出的荣耀70、VIVO IQOO 10等都受到了“学生党”热捧。
另外,还有相关电商数据显示,平板类电脑销量在最近也表现优异,尤其是学生平板电脑成交额同比增长突破60%。
不得不说,学生与家长群体在暑期这段时间释放出了巨大的消费潜力。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有3C类数码产品需求的还多是“大朋友”,而小朋友们其实也有不小的电子产品需求。事实上,暑期经济中,除了高考生、大学生外,低幼市场也成为近年来暑期电子数码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悉,双职工家庭在暑期较为头疼的一个问题就是陪伴孩子,智能儿童手表、智能机器人等儿童电子产品及儿童智能硬件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于是在暑期这些产品也迎来了大卖。
以儿童手表为例,在前面提到的唯品会“超品日”活动上,华为儿童手表3、小米儿童手表5C等具备高清视频通话、精准定位、一键呼救等功能的款式都出现了销量高涨。
此外适合学龄儿童的学习类电子产品也获得了家长们的青睐,不少新生代父母们都会选择在暑期为孩子购置此类产品。唯品会数据显示,在“超品日”活动上,与学习相关的产品如惠普激光打印机、阿尔法蛋词典笔的销量分别较平日增长近3倍和4倍。
可以看到,暑期数码经济正在多个方面出现爆发,一改以往手机电脑为主的局面。不得不说这其实是很好的现象,一来证明暑期经济多元化,越来越丰富,二来也说明了数码产品在更多的方面,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美好生活的助力。
盈利33个季度背后唯品会“掉队”,特卖之外讲什么新故事?
编辑 杨洁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三十而已》等热门综艺、影视剧中频频以冠名、植入等方式出现的唯品会,在近日交出了2020年第四季度及全年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看起来不错:连续33个季度盈利;2020年第四季度净利润26亿元,同比增长33.4%;2020全年净收入为1019亿元,同比增长9.5%。在非公认会计准则下,归属于公司股东的持续经营净利润为68亿元,比2019年增长了17.2%。
但唯品会也并非高枕无忧。在营收增速连续下滑后,去年的8月19日,唯品会宣布CFO杨东皓即将卸任后,股价当天盘中暴跌20%,市值一夜之间缩水超过30亿美元。而这背后,则是业界对唯品会未来发展前景的疑虑。
近年来,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已经被大大挤压,很多人对唯品会的印象,更多是在追剧的时候频频看到的广告。当京东开辟闪购特卖、拼多多强势崛起,主打“品牌特卖”和低价策略的唯品会,还拥有足够坚固的护城河吗?从扩充品类到开辟线下战场,唯品会还能讲出更好的新故事吗?
掉队的电商老三
唯品会成立于2008年,专注于特卖电商这个细分赛道,以"品牌折扣+限时抢购+正品保障"的电商模式起家,成立4年后在纽交所敲钟上市,一度成为京东阿里之外的第三大国内电商平台。但近几年,唯品会起家的特卖模式已经不足以支撑后来的局面,江湖地位开始下滑。
电商领域里,唯品会的对手不断涌现。老对手天猫、京东开启了特卖模式,拼多多牢牢抓住下沉市场,抖音等短视频应用开始入局电商,每一个都不容小觑。唯品会这类传统垂直电商的生存空间在不断被挤压。据《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20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在去年第四季度,中国网络零售B2C市场交易规模中,唯品会所占的市场份额仅为2.6%。
当年淘宝和京东争雄时,唯品会能冲出来,是赌对了移动互联网下消费升级红利的风口,满足了消费者“好货不贵”的心理。
唯品会“特卖战略”的优势在于“优质品牌 绝对低价”,但商业战场不存在永远的定势。大约从2016年第二季度开始,唯品会活跃用户增速开始放缓,在2018年第一季度甚至首度出现用户增长停滞。
唯品会在2016年Q2,营收增速曾达到62%。但在2019年第一季度,营收增速已经降到了7%,到了2020年第一季度,在疫情的影响下,营收同比下滑了11.7%。
2020年8月,唯品会公布了2020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根据财报数据显示,唯品会净营收、净利润分别为241亿元和15.36亿元,均高于市场预期,且连续31个季度盈利。但与财报一起公布的,还有唯品会CFO杨东皓离职的消息。唯品会表示,杨东皓因个人原因将于2020年11月辞去公司CFO职务,公司董事会已将其任命为新的非执行董事,新接替者崔大伟已加入公司。
公开信息显示,杨东皓自2011年起开始担任唯品会CFO一职,任职9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唯品会上市、与京东腾讯联盟、收购杉杉集团等重大时刻,也曾多次接受媒体采访,传递唯品会的业务方向及业务重心等相关信息。这一消息也带来了市场的疑虑,尽管第二季度财报表现不错,但唯品会第二天的股价不涨反跌。
资本对于唯品会的信心也开始变弱。在唯品会发布财报的前五天,“投资风向标”高瓴资本发布公司2020年第二季度美股持仓情况,在电商领域增持了阿里、拼多多,同时减持了合计156.77万股的唯品会股份。此前,美国基金行业龙头富达基金已清盘唯品会,转而增持拼多多、陌陌、虎牙等“新经济中概股”。
处于层层压力之下的唯品会也显示出了焦虑。
当高消费人群不再一味追求“大牌”,低价也不是唯一吸引他们的因素,唯品会也一度进入了迷茫期。在服饰品类外,唯品会开始切入美妆、母婴、家居、食品甚至3C家电领域。业务线上,唯品会在2018年上线了2C端的微信小程序“云品仓”,以及服务代购群体的2B端App维品仓。之后,唯品会也开始试水线下店铺。近年来,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等模式唯品会也都玩过,但都反响平平。
2020年12月,唯品会因不正当价格行为被处以顶格罚款50万元。2021年2月8日,《平台经济反垄断指南》正式出台第二天,市场监管总局宣布,唯品会因2020年强迫商家“二选一”行为被罚款300万元。
尽管现在唯品会的营收和利润,仍旧还是保持了增长的趋势。但是,“特卖”又能为它构筑多久和多稳固的护城河呢?
唯品会怎么跑出来?
唯品会仍然坚持在“特卖”这一细分赛道。2014年起,唯品会曾尝试向平台化发展,提出过“电商、金融、物流”的三驾马车战略规划。但在2018年中,唯品会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沈亚提出,唯品会还是要做自己擅长的事,回归特卖战略。
唯品会方面向AI 财经 社表示,唯品会的核心用户群体就是“理性的精致女性”。她们在消费过程中追求极致性价比,主要体现在追求货品精致(好货)与价格精明(好价)两方面;同时,该用户群体基本掌控个人及家庭的开支,承担全家需求购买,对家庭收支精打细算。
唯品会为了扩充用户群体,一直在大力营销,但“增客”的前提,也是获客成本的提高。在2019年,电商分析师、海豚社创始人李成东就曾在分析文章里称,据他了解,阿里、京东和拼多多的获客成本分别约为60元、60元、20元左右,唯品会为100多元。
喜欢追剧和追综艺的人会发现,近两年唯品会不遗余力地在各种综艺和电视剧里“刷脸”。在去年大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中,就出现了唯品会的身影。2020年以来,唯品会通过赞助、植入广告的方式,先后“拿下”了《三十而已》、《二十不惑》等热播电视剧和《我家那闺女》、《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综艺。
根据财报,唯品会去年全年营销费用支出为42.84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1.97%。在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上,沈亚也表示,唯品会从去年Q3开始加大了市场投放,除了无孔不入的电视剧和综艺,还有精准营销,包括手机预装等。他说,公司也试过比如直播、短视频、微信群、社群方面的尝试,争取更多获客,但“效果一般”。但沈亚也认为,“现在这个阶段仍是互联网红利期,理论上应该多投入、多获客”。
财报显示,唯品会四季度服装的增速做到了28%同比的增速,快于服装大行业增速。在电话会议上,有分析师肯定地认为,短暂的红利期是来自于疫情。
唯品会近年来更大的“破冰”动作是对线下店的投入。唯品会从2018年起斥资布局线下实体店铺;2019年,维品仓也开始开设线下店,并以29亿元收购杉杉商业集团有限公司100%股份,布局线下奥特莱斯业态。
据报道,截至2019年末,唯品会拥有大约300家唯品会线下店、以及200家唯品仓。2020年12月,唯品会(合肥)城市奥莱开业,这是唯品会的首个城市奥莱项目。
但唯品会的线下布局发展如何,仍然有待观察。疫情有利于线上业务,对线下业务造成的影响则截然不同,商场门店、线下商铺人流骤减成为事实。沈亚也说,他发现线下店也有很多会员在微信群里购买,一些做得不错的店面,用户在社交媒体群里购买的比例已经超过三分之一。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线下奥特莱斯的租金、日常运营成本、物流仓储、甚至配套的基础设施等都是唯品会需要克服的门槛,毕竟这与线上店是完全不同的打法。
唯品会也仍然面临着其他电商平台的竞争。爱库存之前和唯品会的矛盾,也是平台间竞争加剧的表现。“特卖”的护城河是否足够稳固,也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日前有消息称,唯品会也正寻求在香港二次上市。但这也意味着,唯品会需要向资本市场讲出更加动人的新故事。
殊途同归(上):阿里京东唯品会的商业模式对比
核心电子商务依然是阿里的收入增长引擎,互联网业务全面布局建立生态体系在阿里巴巴的各项业务中,电子商务依然是拉动收入增长的核心引擎,2017 财年核心电子商务收入 1338 亿元,在总收入中占比达 84.6%。其中国内零售业务 2017 财年营业收入达到 1141 亿元,占总收入的 72%,淘宝引领国内C2C 业务,天猫在B2C 电子商务市场中的占比接近 60%;跨境业务方面,速卖通瞄准跨境出口业务,在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同时收购东南亚电商平台 Lazada,利用国内多年的互联网经验在东南也地区开展电子商务。
除电子商务以外,阿里积极布局其他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云计算、数字媒体、菜鸟网络、蚂蚁金服等。云计算在中国属于爆发期,阿里起步较早且拥有数据和技术优势,这块业务已经成为拉动其收入的一个新增长点,未来有望实现更大的突破。数字媒体方面,主要依托两大平台优酷土豆和UC 浏览器进行信息分发;在内容方面也不断发力,依托淘票票这个流量入口,布局阿里影业。其他两大支撑分别为以菜鸟网络为核心的物流生态体系和以蚂蚁金服为核心的金融布局。
品牌化与个性化共同驱动零售业务增长
在阿里巴巴中国零售业务中,核心的两个平台为淘宝和天猫,二者的模式不同,也存在“万能淘宝,品质天猫”的定位差异。两个平台在 GMV 方面的表现而言,目前仍是以淘宝为主,占比约为 58.5%,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个性化的商品和服务,在长尾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从 GMV 的增速来看,天猫增长快于淘宝,2015-2017 财年天猫复合增长率达 35.9%,淘宝则为 17.4%。这与中国整个网络零售发展趋势相关,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用户越发注重商品品质和购物体验,这种诉求为 B2C 市场的快速扩张提供了机会,天猫在这种趋势下不断引入线下品牌和国际品牌,为消费者提供品质化的商品和服务。
加重物流生态布局:菜鸟网络
菜鸟裹裹提供两类服务: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物流解决方案以及国内仓储管理服务。基于数据和技术的物流解决方案:将商家、物流商和消费着对接,实时追踪物流信息。商家依靠菜鸟网络上的数据信息选择物流服务商、精准匹配和优化送货路线。这种模式下,商家自己建仓,为快递公司支付打包费、运费、分拣费,进行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菜鸟作为平台,不需要投资仓库、运输或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重资产,模式较轻。平台模式下,菜鸟裹裹整合物流提供商的资源,建立起物流生态系统。国内仓储管理服务:针对规模以上需求以及专门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仓储服务。此外,还与国际物流公司合作,为商家提供跨境物流服务。
截至 2017年 3 月,菜鸟网络上的快递合作伙伴一共 15 个,覆盖中国 600多个城市和31 个省份,总配送员工 180 多万人,为中国零售市场交付了 166亿份快递。阿里巴巴拥有菜鸟裹裹 47%的股权。作为阿里在物流方面的重要布局,菜鸟网络 2016 年实现营业收入93.5 亿元,2014-2016 年营收复合增长率高达 215.2%,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阿里巴巴的“新零售”计划
“新零售”更强调消费者场景化体验,线上线下的无缝衔接。2016 年以来,阿里围绕“新零售”进行了一系列的线下布局,通过投资入股、战略合作等方式入局生鲜、线下百货、超市等领域,打通线上线下数据,提升用户体验。
线上自营业务为拉动总营收的核心引擎
京东与其竞品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自营模式。近年来,京东逐步开放线上平台, 自营与平台协同发展。2012-2016 年数据显示,线上自营业务均占到总净营收的 90%以上,虽然占比呈下降趋势,但自营业务仍然是拉动整体营收业务增长的核心引擎。
电商:全品类发力,继续扩大规模
京东的在线销售平台仍以自营为主,但第三方平台的规模在不断扩大。截至2016年12 月31日,京东在线市场有超过 12 万名第三方卖家。近年来,第三方平台的规模不断扩大, GMV 从 2014 年的人民币 832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 2859亿元,对京东的 GMV增长起到了较强的拉动作用。
在品类方面,传统的优势品类 3C 家电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2016年 GMV达到 3271亿元;其他一般商品品类的交易规模逐渐扩大,截至 2016年交易规模达到 3304亿元,反超 3C 家电品类。
仓储物流:保障消费者体验的核心竞争力
京东在 2007年开始建立和运营自己的全国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仓库和运送线,配送在线零售业务的商品。随着在线平台的开放,京东也向平台上的第三方卖家和其他平台的卖家提供配送服务,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物流体系。
配送站:截至2016 年12月 31日,京东物流在全国共设立 6906个派送站,覆盖 7个省份,25 个城市。仓库方面:截至 2016 年 12 月 31 日,京东共运营 256 个仓库,总建筑面积约 560 万平方米,覆盖全国 54个城市,6606个送货站和 2655个县。运力:截2016年 12月 31 日,京东在全国 1410个县市提供同日和次日交货。
京东在物流仓储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仓储物流费用不断上升,2016年同比增长 50.5%,在总成本中的占比也从 2015 年7.7%上升至 8.1%。截至 2016 年12月 31日,京东共支付了约人民币 48亿元(约合 7亿美元)用于收购土地使用权,仓库建设和仓储设备采购。根据京东财报显示,其 2014 年,2015年和 2016 年的资本支出主要也是与扩建基础设施,技术平台,物流设备以及新办公楼有关的支出。仓储物流是京东电商平台保障消费者体验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现状:活跃用户与消费频次增长,驱动收入与利润持续增长
唯品会成立于 2008 年,经历近十年的发展,唯品会凭借其独特的“特卖”模式,快速发展,成为中国B2C 网络购物市场领先者之一。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唯品会总净营业收入为 334.7 亿元,保持了 30%以上的高速增长。活跃用户数和订单量支撑唯品会营收的良性增长。财报显示,2017 年 Q2,唯品会净营收达 175.2 亿元,同比增长 30.3%,订单量达 8480 万,同比增长 23.0%,活跃用户数达2810 万人,同比增长 22.0%。营收增幅快于活跃用户数增幅,单个用户营收贡献值增大,用户粘性进一步增强。
业务布局:电商、金融、物流“三驾马车”,拓宽未来想象空间
2017 年上半年,唯品会正式宣布将分拆互联网金融业务、重组物流业务,打造由电商、金融和物流三大板块组成的战略矩阵,逐渐跳出单一电商业务的模式,实现多业务发展,在带来更大挑战的同时,也拓宽了未来的想象空间。
电商:特卖电商领导者,品质升级
模式:深度折扣,正品特价。唯品会主打限时特卖,通过对深度折扣的品牌货品进行限时销售,营造一种抢购的氛围,吸引用户消费。折扣特卖模式的本质逻辑,在于特卖渠道高周转与低成本的相互循环。对于供给方来说,特卖电商高于其他平台的品牌曝光率和周转率,帮助供应商实现薄利多销,同时还能清理大量尾货库存;对于消费者来说,深度折扣满足了消费者高性价比购买到品牌商品的诉求,实现多赢。相较于其他综合型和垂直型电商平台,唯品会周转效率优势明显。
在品类上,唯品会以自营服饰起家,随后逐渐拓展至鞋包、化妆品、体育用品、母婴亲子产品等多样化品类。2014 年至 2015年,唯品会通过投资乐蜂网、辣妈帮等垂直电商,进一步拓展在美妆、母婴等其他领域的发展。
在货源上,由于品牌尾货具备天然的清仓需求,是折扣零售最常见的货源,但实际上,只要成本足够低,新品首发、定制包销、自有品牌均可以成为折扣特卖零售的可持续货源。成立初期,唯品会货源以尾货为主,但随着唯品会在电商领域的不断发展,新品和专供品的占比不断提升,早在 2016 年 Q2 的财报分析师电话会议中,唯品会就已经披露当季新品和平台特供品占 37%。随着唯品会对品牌品质形象的进一步升级,未来定制化和自由品牌的货源有可能进一步提升。
在供应链方面,为了进一步提升货品的售卖比,精准选货对于特卖平台来说至关重要。唯品会在成立初期即在全球范围内组建了千人买手团队,通过买手团队的培养打造,保障选品的质量,截止到 2016 年底,唯品会买手团队已达 1600 人。此外,在品牌商合作方面,唯品会持续加大力度招商,吸引全球优质品牌和商家,合作品牌已突破 20000 家,包含众多国内外知名品牌。
物流:持续投资基础设施,带动物流履约及分发提速增效
近年来,唯品会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投入颇多。国内,唯品会在全国建立了五大物流配送中心,辐射全国大部分区域。在活跃用户聚集、配送需求量较大的地区,唯品会增设前置仓,截至 2017 年 6 月 30 日,唯品会仓储总面积达 220 万平方米,前置仓总数增加至 11 个,拥有最后一公里配送人员约 27000 名,配送站点约 3600 个。此外,唯品会还在不断扩大其国际仓库空间,助力唯品国际跨境电商业务发展。2017 年 Q2,唯品会 95%的自有业务都由自建的快递团队完成配送。
基础设施的完善带动唯品会物流履约效率不断提高,履约费用率从2012年Q1的16.7%下降到 2017 年 Q2 的 9.4%。未来随着品骏物流开放程度不断提升,将从成本中心变成利润中心,探索更多盈利可能。
金融:大力发展消费金融,活跃用户快速增长
唯品会自 2013 年开始布局金融业务,先后获得商业保理牌照、小贷公司牌照和第三方支付牌照。截止目前唯品会已实现“信贷+支付+保险(筹)”的金融业务布局。今年上半年,唯品会宣布拆分金融业务独立运营,这一方面将有助于金融业务在母公司的电商平台外获得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升金融业务的品牌价值和估值潜力。
唯品会的产品主要包括:(1)信贷:2B 端的供应链金融(唯易贷),2C 端的消费金融(主要产品为分期付款业务唯品花);(2)理财,与光大基金合作向消费者提供货币基金产品(唯品宝),(3)保险:与国华人寿、新华人寿合作提供年金险和旅游意外险。电商平台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有着天然的场景和客户优势,财报数据显示,2017 年 Q2,唯品会消费金融信贷活跃用户数达到 440 万,相较于去年同期的 160万增长179%。
零售升级的路径不同,但背后的逻辑相同,目的相同。任何商业运作的开展均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网络零售也不例外。供应方主力由 C 端中小卖家逐渐向规模化的品牌商和代理商转变;商品品类由标品向非标和全品转变、由虚拟件小件和易保存的实物向大件、生鲜等品类扩充;货品配送由一般时效向当日达和定时送演进;需求方状态由自然增长的线上流量到几近停滞增长的固定人群,使得电商平台不得不打破线上边界利用数字化来开拓线下新空间。适应营商环境变化和消费需求变化,从丰富购物场景和提升购物体验的角度出发,理解消化并遵守零售本质和规则,就能够赢得生存空间:阿里从渠道到生态进行系统建设、京东坚持自营电商和基建、唯品会强调品质电商、苏宁主打线上线下一体融合、国美从家电扩充到全品类、网易考拉踩准跨境网购的机会、小米向上游改革供应链,中国电商江湖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