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来信照相机镜头的基本知识

吴军
来信补充 | 照相机镜头的基本知识
我们继续聊聊和摄影有关的知识,今天主要介绍镜头。
相机根据镜头能分为两种,固定镜头的相机和可更换镜头的。今天高档的相机,除了徕卡的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5-01 23:42:59

吴军

来信补充 | 照相机镜头的基本知识

我们继续聊聊和摄影有关的知识,今天主要介绍镜头。

相机根据镜头能分为两种,固定镜头的相机和可更换镜头的。今天高档的相机,除了徕卡的Leica Q是固定镜头(28mm,F1.7的大光圈镜头),都是可更换镜头的。因此,相机的镜头质量以及和相机的匹配程度,决定了相机成像的好坏。

相机的镜头通常可以按照四个维度划分。

1. 根据相机感光器件CMOS的尺寸分。

比如全幅相机的镜头,APS的,4/3的,以及中幅的等等。这些镜头并非不能在不同尺寸的相机上混用,而是混用后,焦距会相应地放大或缩小,比如把全幅相机的镜头用在APS上,焦距是50mm的镜头就相当于75mm了。而APS的镜头用在全幅相机上,图片四周会有黑圈。

2. 根据镜头接口划分。

尼康的是F接口,佳能是EF,徕卡是M,索尼是E(和退休的A),潘太克斯是K,等等。买镜头如果是相机原厂的,除了个别厂家有两种以上的镜头接口,否则不用担心不匹配。但是买专业镜头厂的镜头,就要注意接口了。

3. 原厂镜头和专业镜头厂的镜头。

通常原厂的镜头质量好,比如尼康和佳能的。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专业镜头厂蔡司为尼康和佳能做的很多镜头比原厂的好,而且贵很多。

常见的镜头厂是日本的三家,腾龙、适马(Sigma)和图丽。我个人认为这个次序就是它们质量的排序。此外,德国的蔡司和奥地利的福伦达都是很好的镜头品牌。蔡司的镜头很贵,价格仅次于徕卡的。我个人认为福伦达为徕卡生产的镜头性价比很高。

4. 定焦镜头和变焦镜头。

它们有什么区别,为什么有了变焦镜头还需要定焦镜头?这是很多人经常问我的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先要说说镜头的焦距。

我们在中学物理里学过,从透镜到后面的焦点之间的距离就是焦距。比如焦距是50mm的镜头,就意味着清晰成像时,从镜头到底片,也就是CMOS的距离是50mm。我们在中学物理中还学过,如果一个景物放在透镜前和焦距相等的距离,也就是50mm处,它在底片上的映像和原物的大小是1:1的。

比如你要是用全幅相机底片(底片36mm)拍一个直径36毫米的花朵,这朵花就充满了整个画面。当然,没有照相机的镜头能做到对50mm那么近的景物聚焦,你可能需要将花朵放在500毫米,也就是半米处的距离拍摄,这是焦距的10倍距离。由于景物也就是花朵的距离远了,因此它在底片上的映像大小就按比例缩小了,只有真实景象的1/10成像。

如果你这时还想拍一个大大的花朵,只能使用焦距大的镜头。如果你能找到一个500mm的镜头,你就依然能拍出1:1的照片。总之,镜头的焦距越大,拍摄的图片越大。

但是拍照时,并非总是要将一个尺寸小的东西拍得尽可能地大,有些时候需要将很多景物想办法装进照片。比如你们同学聚会要拍一张合影,大家站在五米(5000毫米)远处,采用50mm的镜头,只能拍到底片(36mm)宽度的100倍,也就是3.6米宽的画面。大家经常会发现拍合影的时候站在旁边的人拍不进去,就是这个原因。

要想取景取得更宽,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往后站,另一个是使用一个焦距更小的镜头。比如你使用焦距是25mm的镜头,就能把取景的宽度增加一倍,也就是7.2米宽,一排站10个人是没有问题的。

50mm的镜头,通常被称为标准镜头,比它小的被称为广角镜头,因为取景比较广;比它大的被称为望远镜头(中长焦),因为能够拍清楚远处的细节。摄影时通常需要根据当时的情况,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这时有两个不同的做法,一个是多带几个镜头临时更换,另一个是携带一个可以改变焦距的镜头,即变焦镜头。

初学者有一半都喜欢变焦镜头,特别喜欢那种变焦范围很大的镜头,比如从28mm一直到200mm,觉得这样什么景色都能拍下来。但是,凡事有一利就有一弊,变焦镜头相比固定焦距的镜头,也就是定焦镜头有两个明显的不足。

首先,变焦镜头的成像质量远不如定焦镜头高,镜头的解像力(等会儿再讲它的含义)能做到定焦镜头的2/3就不错了。也就是说,如果你用定焦镜头拍摄了一个2000万像素非常清晰的照片,采用变焦镜头,虽然照片大小还是2000万像素,但是清晰程度只相当于2000万x2/3x2/3,大约是900万像素。

其次,变焦镜头的光圈很难做大,这在光线较暗的时候使拍摄变得困难,而且不容易拍出漂亮的背景虚焦的照片。

此外,由于要变焦,光路需要设计得非常复杂,所以镜头通常都比较大,比较重。

业余摄影爱好者通常喜欢变焦镜头,原因我们前面说了。在专业摄影者中,新闻摄影记者需要使用变焦镜头,因为他们需要随时变换焦距。

另外三类专业摄影人士喜欢使用定焦镜头,他们是:

摄影棚或者肖像摄影者(比如拍婚纱照的人);野外风光摄影者,因为他们在一个景点一呆就是半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有足够多的时间换镜头,或者多带两个相机;街拍者,他们主要是出于便携性和不张扬的考虑,他们要迅速按动快门,而且不希望干扰被拍摄的人。

越是初级的摄影者,越容易成为所谓的器材党,生怕自己缺了哪个镜头,无法拍出最好的照片,这反映出他们拍摄的目的不明确。有经验的摄影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懂得取舍,因此反而不需要带一大堆器材。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器材去构图,寻找拍摄的对象。

我一般建议,有一些摄影基础的朋友,在使用变焦镜头一段时间后,可以购买一两个好的定焦镜头,去练习一下在固定的视角上,如何拍出高质量的图片。我一般建议购买35mm的小广角,或者50mm的标准镜头。

35mm的镜头被摄影师们看成是户外摄影的万能镜头,适用的场景很多。而50mm的标准镜头通常最大光圈能够做到很大,不仅可以在光线暗的时候拍摄,而且可以拍出虚焦的人物作品。

最后解释一下两个重要的概念,以便大家挑选器材和摄影时参考。

首先讲一下刚才说的解像力的概念。由于光线是一种电磁波,而不单单是颗粒无限小的粒子,因此两个光子靠得太近时就会相互干扰,照到底片上就不清楚了,因为任何镜头都存在物理上分辨率的极限,这就是解像力。通常,人们用两个参数来描述镜头的解像力。

第一种是在底片上每毫米能够清晰地分辨出多少条黑白线。这种参数源于过去胶卷时代,测镜头的解像力就是在目标处白纸上画上很多细线,看看拍的照片印出来能有多清楚。一些好的镜头,成像的中心位置可以做到每毫米150线,边缘可以做到100线。由于那些线是黑白相间的,因此分辨出一条线相当于能够清晰成像两个像素(一黑一白)。

解像力是150线/mm的镜头,如果用在全幅相机上,CMOS(底片)是36mmx24mm,那么这个镜头最多能够做到水平36x150x2=10800点的分辨率,垂直能够做到24x150x2=7200点的分辨率,两个分辨率乘起来大约是75兆像素。如果考虑到底片边缘地区的解像力会下降,其实能做到24兆像素就不错了。

达到这样分辨率的镜头,只有徕卡、尼康和蔡司最好的镜头。这也就是说,像4600万像素的尼康D850或者5000万像素的佳能5Ds,其实镜头完全无法让底片实现最高的分辨率。这也是为什么尼康最专业的D5相机和佳能最专业的1D Mark2只有2000万像素的原因。

而如果追求更高的分辨率,就要使用大底片的中幅相机了。

因此大家在购买相机时,要考虑手上镜头的质量,如果没有好镜头,再好的相机,功能也发挥不出来。

第二种衡量解像力的参数是每幅多少点,而这个每幅是按照全幅相机底片的高度,即24mm来定的。我们在前面讲了,由于镜头中心的解像力较高,旁边较低,因此单纯给出中心一个点,或者旁边一个点的解像力没有太大意义,不如直接衡量画面整体的解像力。

最后说说光圈的概念。光圈就是镜头开口的大小,开口大,进光量就多,在暗处摄影也能比较清晰。但是,每一个镜头,最大的光圈是有限的,通常这个指标越大价格越贵,而且到最后,它的价格几乎呈指数上涨。

变焦镜头,能够做到2.8的光圈,也就是F2.8,就非常难得了,而定焦镜头可以轻易做到F1.4的光圈,也就是镜头开口直径大一倍,进光量(和圆的面积成正比)大三倍。相机上给出的光圈数字是一个倒数,数字越小,光圈越大。

了解了照相机镜头的基本知识,我们下周讨论一个大家常常会争论的问题,到底手机照相能否比相机更好?

吴军老师的栏目硅谷来信,大家觉得怎么样

链接:http://pan.baidu.com/s/1xsKbjDT2vvCZGvl7KMrK6g 提取码:2309

吴军硅谷来信第三季。这两年有两个关于“碳”的词很火,一个是“碳中和”,一个是“碳达峰”。在“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这些词必然将在不久的将来,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对此,吴军老师与斯坦福大学的崔屹教授(2021年美国能源领域最高奖项“劳伦斯奖”获得者,曾被路透社评为世界排名第一的材料科学家),以及华山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杨镭先生,就“碳中和”问题谈了对未来的畅想。吴军老师对谈话精华内容进行整理,并用一组来信,为你从能源政策、全世界碳中和事业发展的情况、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解读。

课程目录:

不做伪工作者

也谈10000小时,四大困境(重复劳动、习惯性失败、闭门造车、量变与质变)

再谈10000小时,三板斧破四困境(目标与阶段性节点、遇事想三遍(三层境界破恼怒自卑)、凡事做记录)

西瓜与芝麻(简单重复捡芝麻,专注优势创造西瓜,思维方式之争,二选一)

宽容失败才可能是人生赢家(淡定面对失败,但不要习惯性失败)

.....

把错题本换成进步本,把握点滴进步

群里在讨论学习方法和错题本。

错题本,是学校学习中常见的一个工具。用好这个工具,理论上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少即是多的效果的。

为什么能有这个效果?

也有这么一个观点:

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知识点的理解、记忆是知识体系的问题,错题的价值体现得不明显。

那如何更大地发挥错题的价值,结合进知识体系里面呢?

于是我把错题本扩充成——进步本,把知识体系容纳进去。
作为极简主义践行者,能用一个本子解决的事情,坚决不用两个本子。

这篇文章就是我关于“进步本”这个工具的设想。

它的作用是:梳理学科知识体系,再运用知识体系解决问题——解决当前问题,为解决未知知识打基础。

所以,这个工具要做三件事:

用导图、方格笔记法等方式来加工信息,以能加深理解、便于查阅、复习为目的。

吴军在他的《硅谷来信》中说过:要想在事业和生活上有不错的发展,首先要知道自己在地图上的位置,以及了解自己的方向。

有这么一份知识体系地图,就知道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未知还有哪些,接下来学习的方向在哪里。

这点解决的是:从未知到已知。

包括经典例题、错题。

这点延用传统错题本的做法,解决的问题的是:题目从错误/误解到修正,从不够理解/模糊到增进理解/精确。再增加经典例题。

作为事实材料,帮助学生的知识掌握从不够熟练到流利。

由错题本改为进步本,另外的考虑有:

一是正向引导,超越此前就是进步,跟自己比较。

二是本子中不只有错题,收集错题不是目的,借助错题来解决问题、获得进步才是目的。

简单地以英语和数学举例,进步本有如下内容:

有一个妈妈为她一年级的娃做了一个很棒的错题分析,既很好地展现了原来错误的地方,又查找了原因,并做了巩固练习,逐条过关。

还有一点很有趣的是:为了减少孩子的排斥,这个妈妈用了漫画的形式来分析。

这都是很值得借鉴的,有趣比有用更重要,有趣是开门的钥匙。
具体每道题的形式可以具体再分析,这是篇总论,或者说是:设计稿。

在进步本的设置上,我的设想如下:

从一个活页本开始积累,多了再把科目分出去别的活页本里。

善用活页本的标签页,用以区分科目、已会、不会。

还要学会利用便利贴把一些相关的考点、解法及时补充进去。

活页的好处是:灵活,随时增删、随时调换位置。

1. 知识体系搭建

2. 问题的解决

椰子婷总结过:做题目,可以锻炼几层能力——1是理解能力;2是转化能力;3是推导能力;4是抽象剥离的能力;5是举一反三的能力;层层递进,不能跳级。

结合橙汁妈妈的问题解决过程一图:

解决当前问题用到1、2、3种能力。解决未知问题用到4、5种能力。

首先来看 解决当前问题。

进步本收录1:经典题目、经典的解题方法。

这是一些提供思路的题目,例如按你的常规方法用时10分钟,而答案的方法用时5分钟,这些题目就很值得记录下来,后期通过复习来熟练新的解题方式。

进步本收录2:错题+解决方案。

注意3点:

接下来是 解决未知问题的准备:找到问题本质

第一步,对错误进行理性思考 ,区分为3类:

错题就回忆原先的解题策略是什么,为什么错了、当时是怎么想的、正确的解法是什么、以后应该注意什么。要注意老师的分析评讲,该题的引导语、切入点、解题的技巧、规范、步骤等等,标注在错题旁。

不会做的分析知识点的连接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学会分析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学会分类,把类似的题目放在一起仔细比较。

“马虎”、“粗心”、“发挥失常”等似是而非的理由只能自欺欺人。
审错题?算错题?抄错题?时间不够?草稿不整洁?读题跳字?有具体的原因才有可能在未来规避。

第二步,预防下次犯错。

1957年,Polya教授在其著作《如何解决问题》中提出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熟悉问题、深入理解问题、探索有益的念头、实施解决方案和检查回顾。

后来在1986年,两名教授对Polya教授的方案做出改进,用来帮助对数学学习有障碍的青少年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具体方案为:阅读问题、用自己的话重复问题,用图的形式画出已知和未知的条件,写出已知和未知的条件,然后提出解题方法,估算答案,计算答案,检查答案。

例如把程序优化为:阅读题目,圈出关键词,画示意图来标记已知(包括暗喻)和未知,再用思维导图来列出已知和未知的条件,把问题简化为“已知……,求……”。然后寻找合适的算法(公式、定理、规则),计算答案,检查答案。

在寻找合适的算法和检查答案等地方,还可以再细化。
这么看下来好像很复杂,熟练了之后,有些步骤就是几秒钟的事情。

在《怎样用不时髦的方法学好初等数学》里有这么一个故事:

从这个故事里,结合我用刻意练习的方法来使用进步本,我获得了一些启发。

要做到刻意练习有2个关键点。

1是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训练,这一步在进步本的记录里面做了。

2是要有大量地持续练习,乔希.维茨金《学习之道》中写道:我们能成为顶尖选手并没有什么秘诀,而是对可能是基本技能的东西有更深刻的理解。

结合上面学数学的教授的故事,得出利用进步本来复习、刷题的节奏和标准。

多做题,流利就是题感,就是大脑神经元的连接已经很熟练了,形成条件反射了,这可以解决解题速度的问题。刷题的价值就在这里。

而且必须动手练习。
单纯看一遍、看几遍以为自己会了,重做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做不出来。
如果是题目——必须重做。
知识性的内容——默写一遍。

刷的是自己不怎么会、努努力能做出来的,就是跳一跳、够得着。一直刷自己已经会的题,只是低水平勤奋、感动自己而已。

心里有地图,这点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要有知识体系,要用活页本来做进步本。会与不会的题目可以动态调整,相类似的错题方便归类。

在《Cognitive Development: The learning Brain》这本书中,作者提出4种方式学习这个世界:联结学习、模仿学习、因果学习和类比学习。

应用进步本,可以锻炼联结学习能力。充分联结以前的知识为现有问题的解决提供支持,长期以往,各个知识点就像神经网络一样,融会贯通也会出现。

这个方法还可以用在其他问题上吗?
你能想起与此相关的问题吗?
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归属于一类?
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验证这类问题?

吴军在《硅谷来信》中这么回答:

知识体系+案例(错题、经典例题)
思维漏洞统计表

击破一个个问题,记录下每一个进步,建立起解决问题的信心。以小带大,获得对自己的自信。

北大博士核聚总结的他的进步本可以获得的,我想我的进步本也可以做到。

小学生开始如何用好这个工具?——大人帮助和引导。
大人帮忙记录 --> 讨论思考、记录 --> 小孩独立思考、记录。

循序渐进。
正如进步本的本意——循序渐进,把握可以把握的点滴。

以上为我的个人认知,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橙汁妈妈(微信号:chengzi20252025)的时间/知识管理2群:椰子婷、盘盘妈、橙汁妈妈等
核聚的进步本
吴军得到专栏《硅谷来信》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