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曾经忘了在那一篇文章中给大家一起探讨过,测光对很多人来讲是一个不太清晰的模糊的概念。很多人好像正在用着这个技巧或功能但是又却不能肯定这样的使用是对的还是错的。
在开始阅读之前请记得关注一下哈,整理不易,你的关注和支持是小编坚持和成长的最大动力。
再来理解一下基础的常识吧:
摄影本是光与影的一个过程;什么是测光?首先你要明白什么是光。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其实并不是物体本身,而是从这个物体上反射出来的光。你想要看东西,你的眼睛就要接收这个光,而相机想要出照片,也要接收这个光。
人眼依赖于强大的敏感视频神经,可以自动收放瞳孔来调节进光量的多少,而相机却做无法自动实现。所以,这个光,我们要接收多少呢?进多了,照片会过曝;进少了,照片会欠曝。这时,我们就需要测光了。那怕是现在的全自动档也无法准确完成对进光量的控制。
下面再来了解一下单反相机的四种测光模式
测光模式普遍分为四种:评均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测光、局部测光。
可是小编首先想说的是,在这里我们先要把那个有些坑的评均测光去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测光模式有时候的确很尴尬。至于为什么,可以去试试拿它拍一天照片就知道了…
那么去掉了尴尬的评均测光,我们来给剩下三个测光模式排个顺序。我认为,在摄影中创作性和自主性是成正比的。你对相机控制的越多,控制能力越强,你照片的创作性就越高。这就是为什么一般建议新卖相机的小白要多看说明书的原因;(新人看到了这句话不要盲目的去追求自主性,循序渐进,控制相机是需要经验和能力的。也需要时间)
所以排序就从自主性由低到高来排。
1、中央重点:相机以画框中心为主(60%),以四周为辅(40%)来进行测光。自主性最低,但是它至少能保证你拍出来的片子能看,而不是白一片或黑一片。我想大部分摄影人都是从这个测光模式走过来的。
2、局部测光:只取画框中心一个圆圈中的光线作为测光依据。新手用中央重点测光一段时间后,对光线有了基本认识,就会进入到局部测光。局部测光是一种很有效的测光模式,有了它。你就可以开始控制你的曝光了。你会惊喜的发现,只要你对准亮处(暗处、明暗交界线)锁定曝光,再重新构图,画面就会随你所愿的变暗(亮、正常)。这样一来,你就离艺术更近了,因为是你选择的曝光,而不是相机。这个模式很多人会在拍人像的时候用的比较多。
3、点测光:只取画框中中央一个很小部分的光作为测光依据。(你会看到相机中间一个小方块)说到这里,很抱歉,点测光并不是从局部测光晋升上来的大师所用的测光模式。点测光多用于特殊情况。你若用它来做平常用的测光模式,你会发现你的照片又回到了原点:那个不是过曝就是欠曝的时候。并在测光难度较高的时候才会使用。
那么,你选择好了你的测光模式后,相机根据从镜头中射进来的光再加上你的测光模式来判断目前的光的明暗程度,再告诉你一个“它认为正确”的曝光数值。而你就要根据你的经验,和你的创作目的来调整曝光数值——是再亮一些,还是再暗一些。一般情况,根据测光的情况,加上不同曝光的加减,拍三到五张照片来进行判断。最后找到最准确的测光及曝光参数。这种技巧常用于拍风景。如果你对拍人像不够自信,你可以使用曝光补偿包围的方法拍出三张,然后选出一张最佳质量的照片进行后期。
最后,当你熟练的使用P、A、T档和局部测光、熟练把握光线的变化后,你就可以晋升使用颇受争议的M档了。但M档也不是传说中的老法师必用档。M档更的时候基本会用在特殊的环境中。这样可以帮你更好的完成创作。
根据场景调整你手中的光圈、快门以及色温,最终出来的照片将完全是由你自己控制的。所以花些时间去熟习你的相机功能及性能,是一个必备必须经历的过程。
最后想说的一句话:你不能再像一个摄影初学者那样抱怨相机不好,因为一切决定都是你做的。
今天感觉写的有些乱乱的。本文重点就看几种曝光模式吧,其他小伙伴们可以忽略~
怎样选择测光模式
目前相机所采取的测光方式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所测量的区域范围不同主要包括点测光、中央部分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平均测光模式、多区测光等。
用户需要根据实际使用情况进行选择。
1.点测光模式:测光元件仅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 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
一般来说,在这种模式下测光元件仅会测量画面中心很小的范围。摄影时把照相机镜头多次对准被摄主体的各部分,逐个测出其亮度,最后由摄影者根据测得的数据决定曝光参数。这种测光模式大多应用于拍摄者希望将拍摄主体充分表现的情况下使用。例如在光线均匀的影室内拍摄人物,许多摄影师就会使用点测光模式对人物的重点部位,如眼睛、面部或具有特点的衣服、肢体进行测光,而着重表现其具有特点的部位,以达到突出主题的艺术效果来。
2.中央部分测光模式:这种模式是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
这种模式其实是对中央点测光模式的一种扩展,相机的测光元件会对画面中心处约占画面12%的范围进行测光并最终进行平均加权而得出测光数据,这种测光模式非常适合各种画面被拍摄主体在画面中心位置或环境光线反差不大的风景照片的拍摄时使用。例如从图3中我们可以看到,被摄的人物由于服装和面部的色彩反差较大,而其与环境色彩的光线反差较小,拍摄者就使用了中央部分测光模式,对处于画面中央的整个人进行测光,而避免了衣服和面部反差较大所可能造成的欠曝或过曝情况,而获得了一张曝光正确的照片。
3.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这种模式的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 同时兼顾画面边缘。它可大大减少画面曝光不佳的现象,是目前单镜头反光照相 机主要的测光模式。
一般来说,当使用这种模式测光时,相机会把测光重点放在画面中央(约占画面的60%),同时并兼顾画面的边缘。目前,许多单反数码相机都会具备这种测光模式,使用这种测光模式的好处时,当画面出现高反差或色彩迥异的情况时,相机会对多个区域进行测光,并根据拍摄者的需要强调对某个区域进行重点测光,然后进行加权平均,这样,所获得的图像会很少有某个区域欠曝或过曝的问题出现,但对于一些重点主体部位,图像却能很清晰的进行反映,因此,非常适合于拍摄各种具有大反差光照的风景或运动照片。
4.平均测光模式: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
这种测光方式,也许是所有数码相机中最常见的一种了,它测量整个画面的平均光亮度,比较适合于画面光强差别不大的情况,可以满足大多数情况下的测光需要,但问题在于,当环境光线复杂或光线亮度反差过大时,其所获得的测光数据,仅仅是一个平均数值而已,很容易出现图片暗部过曝,而亮部却欠曝的情况,例如,在上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张照片的暗部不暗,亮部不亮,会出现一种灰蒙蒙的感觉,使人感觉非常失败。
5多区测光模式:它对画面分区域由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求得合适的曝光量,曝光正确率高。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
这种测光方式的实质其实就是将整个画面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各自使用独立的测光元件进行测光,再由照相机内部的微处理器进行数据处理,以求得合适的曝光量的方式。
一般来说,不同厂家生产的相机所使用的模式和名称都会有所不同,但事实上原理都是一样的,例如,尼康在其高端数码相机中,将这一测光模式称之为矩阵测光,而佳能则叫做256区多区评估测光,柯尼卡美能达的则被改为蜂窝式测光等等。而无论是那种多区测光,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们都能在逆光摄影或景物反差很大时都能得到合适的曝光,而无需人工校正,因而非常适合在各种复杂光线条件下使用。利用,图6中,蓝天与地面的反差相当大,但由于拍摄者使用了多区测光模式而设定了正确的光圈和快门组合,从而使其天空与地面的亮度都可以恰到好处的被表现出来。
几种测光模式如何使用
1.常见数码相机测光模式
多区域评估测光 也称平均测光或矩阵测光。相机测光系统将拍摄的画面分成多个区域作评估测光,以确定一个恰当的曝光组合。不同相机划分区域的形状和位数不同,从数十到上百个不等。如尼康COOLPIX775、5700数码相机都有256区域的矩阵测光模式。这种多区域评估测光,主要参照主体的位置来决定每个区域的测光加权比重,经全面衡量后再决定曝光值,比较科学实用,是摄影者使用频率最高的测光方式。拍摄常见的风光摄影、旅游摄影以及家庭生活摄影、合影、新闻摄影等题材,使用该模式基本上都能得到比较准确的曝光。也就是说只要主体和背景的亮度相对均匀,画面中主体与背景的面积比例比较正常的内容,都可采用多区域评估测光模式。
中央重点测光 测光区域偏重画面中央,其余部位则以平均测光。基本上以主体为重,同时适当兼顾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该模式比较适用于特写花卉、半身人像、产品静物等以画面中心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题材。至于测光时“中央”面积的大小,因相机不同而异,一般约占全画面的2030%,而尼康D1X和D1H在该模式测光时,75%的测光集中在中央8mm直径的圆内,这也是实用性比较强的测光方法。相对来说,一般摄影者在拍摄时都会将主体安排在画面中心部位,要是主体明显偏向一侧,或者中间亮度在整个画面中明显的偏亮、偏暗,不具代表性亮度时,不宜使用该模式。
点测光 点测光的测光区域限于画面中央很小的位置,一般400万像素以上的相机就有点测光功能,如索尼DSC- S85及F707、F717、F828等都有点测光模式。有些高级的数码单反相机为了满足专业摄影对曝光极其严格的要求,点测光的角度很小,如尼康D1X 和D1H的在点测光时,测光范围集中在画面中间4mm的圈内,相当于占整个画面的2%,因此摄影者可随心所欲地在画面中选择非常独立的测光部位或内容,可以将自己选择的“点”定得非常精确。这主要是为了满足在背景与主体亮度差异悬殊的环境中,确保摄影者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曝光的需要。像拍摄那些逆光、侧逆光时常常需要采用点测光,特别是在舞台摄影时,因为有追光灯集中照明等特定用光效果,常常需要采用点测光来排除背景的干扰。
重点AF区域测光 这也是一种实用价值比较高的测光模式,一般来说,在摄影实践中摄影者所选择的对焦重点往往就是主要表现对象,无论是在焦点选择还是曝光因素等方面都会以该区域为重点,将摄影者拍摄时选择的焦点同时作为测光重点,可说是一举两得。通常专业使用的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都有这样功能,以方便抓拍动体。有些普及型的相机上也有类似功能,如尼康COOLPIX系列中的4300、5000、5700型号都具有重点AF区域测光功能。在对焦的同时完成了测光,这对于摄影者需要抓取瞬间来说,也获得了比较宝贵的时间。
2. 使用“点”测光时的要求
如果将几种测光模式作比较,相对来说最难把握的是“点测光”。点测光的特点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测光时完全不考虑被摄对象其他部位的亮度。因此选择的测光点非常重要。首先摄影者需知道什么亮度的“点”适合作为取样的对象,要理解这个点在最后的图像上应被还原为何种亮度。应该说选择这个“点”的标准是它必须具有相当于18%中性灰亮度。如果选择的“点”亮度过低,你将得到曝光过度的图像;如果选择的“点”亮度过高,你将得到曝光不足的图像。
所以使用点测光模式时全凭摄影者的实践经验来把握,不过该模式在特定场合具有重要作用。如图1《红荷蜻蜓》的画面比较典型,主体在中间,周围的颜色也比较单纯,按照点测光或者中央重点测光模式拍摄就可得到比较好的效果。
如图2《脱颖而出》的照明比较复杂,主体亮度高,而周围背景没有直接受到光照显得比较暗,画面总体亮度低且反差大,只有主体两朵花比较明亮。这样的画面最好采用点测光来确定曝光组合,然后锁定曝光组合或将相机调整到手动档后拍摄,这样得到的效果比较理想。
3.使用闪光灯时不同测光模式对曝光的影响
由于数码照片对曝光要求比较高,对摄影者来说,除了在自然光下拍摄时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测光模式外,在使用闪光灯时也要注意不同测光模式对曝光的影响。有很多摄影者认为测光模式和现场光的利用关系密切,而使用闪光灯时测光模式就无所谓。其实现代闪光灯和相机的信息交换以及处理等关系相当密切,采用闪光灯照明时,不同的测光模式同样会对照片曝光产生不同影响。例如尼康SB-800闪光灯具有自动均衡曝光模式,即闪光灯在闪光前会发出肉眼无法看到的预闪光,通过预闪后自动对场景中主体与背景的亮度进行分析,在真正闪光瞬间闪光灯会自动根据主体和背景的亮度差异,作出相应的曝光补偿,以使背景和主体的亮度相对协调。当摄影者选择平均测光模式或中央重点测光模式时,闪光灯就能自动完成均衡曝光,这样得到的画面反差将相对比较柔和。如果摄影者仅仅希望主体得到适正曝光,不顾及背景的亮度,或者说希望保留主体与背景原有的亮度差(由于作均衡补偿时,主体曝光在一定程度上受背景影响:如背景亮度高,主体曝光将适当偏少;如背景亮度低,主体则曝光容易偏多),不希望闪光灯作均衡补偿时就应选择“点测光”模式。
4.灵活运用各种测光模式
尽管数码相机(包括传统相机)有测光模式,但有些模式在使用时需要摄影者有一定的摄影知识,需要对相机的测光原理等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否则的话,反而会适得其反。因此对一般没什么经验的摄影者来说,建议使用“多区域评估测光”(即平均测光)模式,该模式也是一般相机在程序档(P)时使用的模式(一般被作为出厂设定),它能根据主体与背景的亮度全面均衡,以提供比较科学的曝光量,属于比较省事也比较可靠的“傻瓜”模式。图3《新安江风光》拍摄时采用平均测光模式,但是考虑到画面总体亮度低于18%中性灰的亮度,因此作了-1.3档曝光补偿,结果得到的影调比较理想。这说明在拍摄时摄影者尽管可使用各种不同的测光曝光模式,但仍然要及时针对被摄对象的影调特点灵活处理,必要时作相应的曝光补偿,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图像质量。
当主体在画面中间,而且所占比例较大时,不妨选择“中央重点测光”模式,这样得到的曝光将更加准确。图4《巴西狼》在拍摄时使用“中央重点测光”模式,考虑到画面中占据主要面积的狼和草地等都和18%中性灰亮度较接近,为保证巴西狼的准确曝光,就以中间的狼为曝光的主要测光参照。曝光参数为:光圈F5.6,快门速度 1/400s,最后效果比较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