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喜欢相机,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老数码相机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CCD相机,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13:34:13

出品 | 虎嗅青年文化组

作者 | 黄瓜汽水

题图 | 渣渣郡

本文首发于虎嗅年轻内容公众号“那個NG”(ID:huxiu4youth)。在这里,我们呈现当下年轻人的面貌、故事和态度。

CCD相机,在小红书一火就是大半年。

曾经被称为电子垃圾的卡片机,这次让广大民间摄影师们跌了个踉跄——不管是玩徕卡的还是玩哈苏的,看完CCD爆火都沉默了。

再也没人在乎老法师的“德味”和“毒”,因为现在年轻人最痴迷的是低像素。

傻瓜相机,顾名思义,傻瓜般的操作,低廉的画质,更不用提什么参数了。而正是这个曾经被扫进垃圾堆里的历史遗留产物,现在却变成了小红书辣妹的必备时尚挂件。

图源:小红书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其他暴风之中起死回生的“电子古玩”。除了老款iPod和黑胶唱片,耳机现在也开始流行复古有线耳机。

《怪奇物语》带火了一首Kate Bush的流行金曲,也让人们拣回了对有线耳机的热情。不管是Max佩戴的realistic nova 45,还是一线网红易梦玲脖子上挂着的Koss PortaPro耳机,音质如何暂且不论,拍照上镜、日常有态度才是第一位的。

《怪奇物语》第四季

本期虎扯电台,我们想抛开网红性质,聊一聊最近火起来的这股复古风潮,以及那些年我们与老相机的故事。

无论哪种相机重回消费主义的大舞台,最终能留下的,都是拍照的人和故事。

傻瓜相机复古回潮?聊聊我们与相机的故事!

vol. 202

主播:木子童、渣渣郡、黄瓜汽水

录制、剪辑:CC

在小红书搜索“CCD相机”,显示结果有将近8万篇笔记。

CCD之所以能火,用一句话总结就是:花一支口红的价钱,就能买到朋友圈时下最潮的社交货币。

当别人还在发愁P图P歪了背景栏杆时,真正的审美达人已经进入了下一个境界:玩的就是真实。

美颜相机里调不出的滤镜和质感、噪点和光影,胶片相机与CCD相机都能做到,且每一张的曝光都是独一无二的。

各路法师拿着最贵的装备,扛着最笨重的镜头,把摄影参数卷到了极致。然而事物一旦触碰了天花板,就会产生向后挛缩的倾向。就像吃腻了山珍海味的富豪,也会突然丧失胃口。

高浓度的科技含量和复杂的参数,总会让一张照片变得了无生机,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所谓的少了点什么,其实少的就是“不完美”的缺憾。

而CCD相机与胶片相机能提供的“缺憾”,恰好是一张照片的灵魂所在。它不可控,却总能带来意外的惊喜,所谓“胶片开盲盒”的快感正在于此。

有意思的是,CCD相机、胶片相机、复古DV机、有线耳机这一系列新时代古玩,都离不开明星和网红的带货。

易烊千玺、欧阳娜娜、沈月,全是复古相机的老玩家,也是这股复古风潮中站在前排的时尚舵手。

当明星和网红直接参与了这场潮流复兴之后,CCD与胶片相机迅速在传播过程中被加工为一种全新的Z时代态度标签——与虚伪和过度精致势不两立。

曾经低科技的缺点,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年轻人为它疯狂心动的原因:

低像素,符合了Y2K和千禧风;闪光灯过曝,才能品出微妙的迷幻氛围。

@木子童回忆,回想起胶片时代的老照片,右下角总会有一个日期图标,上面写着的是1998年x月x日。小时候觉得特别土,没想到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复古相机的必备元素。

就连模仿CCD相机质感的各种滤镜app,都必须加上一个古早味满满的日期logo,不然就没有那味儿了。

不确定性是最迷人的。

拿胶片相机来说,想要拍一组胶片,整个过程是漫长而繁琐的。并且没有任何爱好者能够保证,付出了金钱与精力之后,就一定能获得一组成功的照片。

从买胶卷开始,就要考虑高昂的成本。市面上较为经典的胶卷,这些年一路从30块涨到了100多块。按照一卷36张照片计算,每按一次快门,就相当于花掉3块钱。有的胶片爱好者自嘲,我们买的不是胶卷,而是最新的理财产品。

@黄瓜汽水是一位胶片相机爱好者,她对此深有体会:“每按一下快门,心都在滴血。然后我就会想,眼前的这个画面,它值得我花3块钱把这个快门按下去吗?如果拍砸了,岂不是浪费了这3块钱?”

装胶卷、合上盖子、调试速度和光圈、摁快门,比起用手机一秒钟就能完成的动作,胶片摄影为一幅画面所花费的时间,可能是几分钟甚至几个小时。让恰当的光线在恰当的时机被捕捉,这本身就是一项接近崇高的摄影仪式。

@渣渣郡感慨,就像我们吃面条一样,吃米其林面条和吃一碗牛肉面,感觉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或许走得太快,对手机摄影的便捷与高效到厌烦了,所以才会费尽心思找回“麻烦”的感觉。

在儿时回忆里,大家接触的第一个相机,往往就是傻瓜相机。

@渣渣郡回忆,傻瓜相机几乎是每一次家庭出游必备的东西。“当时每个旅游景点会有卖胶卷的小饭,然后他们会把黄黄绿绿的柯达和富士胶卷堆在一起,像一个零食车一样,摞得很高,再用胶带贴出两个大字:‘胶卷’。”

后来他上大学,收到的18岁生日礼物,就是一台数码单反Nikon D300s,也算是跟上了文艺青年的早班车。这台数码单反,陪@渣渣郡走过了以色利和约旦,以及日本的大街小巷。

“在布达拉宫旁边,有一个4块钱的观景台,我起一大早,从黎明一直拍到日出,拍了100多张,内存卡都拍满了,照得特别满足。”

现在,这台相机不出意外地躺在家里吃灰。即便他再也不会背着这台笨重的大单反走南闯北拍照了,他依旧舍不得卖掉这部相机。

对于@黄瓜汽水来说,胶片相机是她儿时对“摄影”二字的启蒙,也是陪伴她的老伙计。

她的父亲是一位经历过胶片黄金时代的摄影爱好者,家里遗留了许多90年代的老相机。其中@黄瓜汽水最喜欢的,是一台Nikon Fm2和一台美能达X700,也是这两部相机,让她在胶片业已消亡之后,又重新爱上了胶片。

有趣的是,这两部购于1990年的老相机,岁数甚至比@黄瓜汽水本人还大。“每次捧着这两部相机时,它们依然能很流畅稳定地拍摄,金属的质感让人觉得庄重,斩钉截铁的快门声让人安心,你会忍不住对最顶尖的工业文明感到惊叹。”

这两部相机拍摄过@黄瓜汽水从婴儿到成年的所有照片,如今又陪着她走过了国内外许多地方。

有些时刻,必须用相机记录下来,夹在相册里,才能变成摸得到的时间碎片。

@木子童回忆,小时候每逢拍照,自己都会不耐烦,因为爸爸拍照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

“最开心的时候,就是一卷胶卷快用完的时候。因为一卷胶卷刚开始用的时候,我爸会拍得很慎重,要求我们摆姿势。有时候抻了半天姿势,笑得我门牙都晾干了,肢体也僵硬了,我爸才按快门。所以每次一到胶卷快用完的时候,我爸就会随便找两张赶紧照完,那个时候往往拍出来是最自然的状态。”

@木子童在相册里,甚至翻到了自己小时候头顶红色尿盆的照片,也是一旁的父亲用相机抓拍的。

而@黄瓜汽水的父亲,是一个古怪的纪实摄影爱好者。青春期的她无法理解,为什么自己最丑的样子都被拍下来?为什么不能去影楼拍一组化着妆的漂亮写真?哪怕是路边的大头贴都比父亲拍的好看。

从小到大,她的狼狈瞬间都被一旁的父亲悄悄记录下来。“比如我妈嫌我奥数作业写得不好,把我揍的痛哭流涕的时候;比如我穿着棉毛裤洗脚的时候;比如我口眼歪斜抠鼻子的时候。十几岁的我完全无法理解,你为什么就不能给我摆拍一组美美的照片呢?”

直到她现在快三十岁了才明白,原来摄影的意义不在于大光圈的糖水写真,也不在于精致的妆容和刻意的姿势。

“我爸跟我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拍照是为了纪录真实。等你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你不会想起来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每天都在干什么好玩的事。但是这些回忆,相机都帮你记下来了。”

图源:IG @Beijing Silvermine

虎扯三人组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在科技时代逐渐失去了对“照片”的珍视感。

曾经在胶片冲洗店焦急地等待着,才能换来装着30多张照片的厚实信封,拿在手里迫不及待地翻阅,哪张拍得好,哪张没拍好——这样充满实感的体验,随着胶片时代一同消亡了。

如今打开手机相册,是清理不完的数字垃圾。100张照片里,我们精挑细选一张,拿出来精修P图,心满意足地发了朋友圈,获得几十个点赞。

而那些剩下的照片缓缓飘向云端,变成一串代码,很快就被人遗忘。跟着它一同被遗忘的,还有照片背后的故事和回忆。

银盐、药水、暗房、胶片,当这些词语变成了古老的暗语,隐藏在小众爱好者的圈层之中,我们才发现——

原来我们曾经都拥有过如此宝贵的照片。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 虎嗅APP

手机拍照已经可以达到超高清,为何有些人还喜欢用老式相机?

手机不仅是性能得到了提升,其实它的拍照功能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当我们回看一些以前的照片,就会发现是非常模糊的。明明手机拍照已经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而且相机发展也非常好,为什么有的人还是会选择使用老式相机呢?

一、手机的高清拍照

手机拍照的清晰度是非常好的,而且它的分辨率也很高。对于一些日常喜欢拍照的人来说,手机拍照更为便携,而且手机的清晰度,与一些相机甚至能够相媲美。现在有一些手机的像素甚至是达到了1亿,而且还配有长焦镜头,这就使得手机跟相机一样能够拍到月亮,虽然说与相机相比可能还有一点不足,但是已经能够满足大部分人的日常拍照需求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有一部分人他们不仅仅会追求手机的清晰度,同时他们还会追求照片的感觉。

二、老式相机有独特的韵味

老式的相机不是仅限于胶片,而且还有一些老式的数码相机,可能是一些早期出品的单反相机。因为当时的技术问题所以这些相机放到现在,已经是末端的相机了。不同品牌的相机有自己不同的感觉,在老式相机中也有独特的韵味,与我们手机中高清的照片是不一样的。有人喜欢老式相机的拍照,其实是他们对老物品的一种怀旧感而已,而不是他们真的觉得这个拍照有多好看。老式相机的独特韵味,会比相机高清来的要更明显。

三、手机只是便携

对于当代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可能在经过了快节奏的生活下,更希望能够感受老物品的感觉。所以他们会选择使用老式相机去拍照留下自己的记忆,这种东西其实是看个人,并不是说每一个人可能都会觉得老式相机有好处,有人会觉得既然手机和现代的相机,能够拍得如此高清,是没有必要使用老式相机的。

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手机只不过是便携而已,但是如果想要真正拍照片的设备,可能会选择单反,可能会选择老式的相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老式相机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能够进入他们的生活,相比于手机相机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且他们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

综合来说,不论是使用手机拍照还是用老式的相机拍照各有各的好,而且每个人所追求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大家在拍照的时候是希望能够留下画面中的细节,留下自己的记忆,所以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拍照高清并不是必须的。反而对于一些只是想要记录画面的人来说,拍出来的感觉是最重要的。

为什么有人说单反相机对于大多数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浪费钱?

为什么说单反相机对于95%的年轻人来说都是浪费钱?

我来和大家交流一下这个问题。

我也是玩了十多年的摄影了,也是从年轻走过来的。

可能我们有时从我们身边的年轻人来看,确实是用单反的比较少,但他们或许家里就有单反相机。本人觉得大概有以下的原因吧:

1、手机。 当下的智能手机,真是相当的方便,而且也有着不错的拍摄效果,外出 旅游 或是生活中的拍摄,一部手机就可以应对了,毕竟拍摄的这些图片无非刷一刷朋友圈之类的,这样势必让年轻人们减少单反的应用了。

2、时间 。年轻人为了生活,每天奔波,难得有完整的空闲时间,所以即使有一点时间,也大都不会拿上单反去拍照。可能碎片化的时间也是限制了他们对单反的喜欢了吧。

3、沉重。 我们知道,单反相机是相当沉重的,年轻人有时外出 旅游 ,就是为了放松或是休闲,基本上是轻装上阵,如果携带单反,也是增加了不少的负担,这可能也是一个原因吧。

4、其它。当然,我也是看到身边有些年轻的朋友也会拿着单反去拍摄或创作,这一类朋友应当是很对摄影执著的一类朋友。

以上就是本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欢迎各位朋友补充。

剑舞影像,西部摄影爱好者,欢迎关注

在现实生活中,单反相机对于年轻来说并不是95%的浪费钱,而是95%的没钱购置单反相机,即使有5%的购了单反相机,亦不会全都成为业余摄影爱好者,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多数年轻人为自己的家庭和事业在不断的奔波努力,而购置一台单反相机,既需要一定资金,更需要花很多精力去采风拍摄,即便有也是少部分商业摄影者。

【二是】多功能强大的手机摄影在不断更新,外出 旅游 或度假,为家人拍拍照用手机就足矣,而单反相机携带不方便。

【三是】随着 社会 的不断发展,摄影己广泛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它可以帮助人们进行记录,科学地研究和进行各种信息传播等等。而当今 社会 搞摄影的,绝大多数为中老年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建议各地文化宣传部门,成立相应的文化摄影俱乐部,鼓励年轻人加入该组织,各县区建立健全摄影家协会这个基层组织,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摄影爱好者参加各种摄影活动。

现在数码相机拥有量大的原因,不是因为懂摄影的人更多了,而是 社会 消费水平提高了。但对于现在大多数拥有相机的人而言,来说都是浪费的。特别是年轻人,数码单反相机发展至今也有了 20 年多个年头了。比许多年轻人的年纪都大。而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在数码时代的各种网游云虚幻里长大的。伴随他们长大的是无敌且万能的超人和变形金刚。知道手艺人鲁班的人估计都没几个了。拍照对于他们来说,以为简单到只是按照自己喜欢构图按一下快门。

事实上他们也是这样做的,除了按快门,其他都是相机的事,因为 科技 时代的今天,数字技术可以替代他们完成后续的许多工作。而这种拍照模式其实只要一台有拍照功能的相机就够了,没有必要买数码相机,买回来也是浪费的。

摄影从胶片迈入了数码时代。许多人只不过是从傻瓜胶片相机换成了傻瓜数码相机而已。既然对于你来说,手机都能做的事,又何必那么辛苦去整台就只是个摆设的数码相机呢。

狗p言论,如果这么说,所有手表都是浪费钱,因为已经有手机了可以看时间了,所有付费 娱乐 都是浪费钱,所有玩具, 游戏 , 旅游 ,高级 汽车 ,看电影,看书,甚至你在这看手机都是浪费钱,人类难道只配搬砖,繁殖和静止吗?我买了很多相机,就是喜欢,就算不用,也不叫浪费钱,这叫让自己开心。。。

年轻一代是在手机、平板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于传统照相机的热爱程度已经大减,至少对此感兴趣的群体比例要比稍微年长一些的人更低了。这个现象可能并没有什么准确的统计数据,但从我接触过的年轻一代来看,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这种现象的产生,无外乎是这几个因素导致的:

照相器材的自动化发展

七零、八零和部分九零后的人,大多接触过早期的胶卷相机。在数字化时代之前,胶片相机占据了很长的时间段。很多朋友在年少时就被摄影器材的机械感、 科技 感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对摄影的兴趣,这样的认知对于未来成年后的消费趋向有很大影响。很多朋友在成年工作后,都习惯性地认为要有一台记录生活、家人、旅行的相机,这是拍摄照片的必备工具,即使后来发展成了数码相机,也没有减少对这种器材的兴趣。而大多零零后的年轻人,从小就已经很少接触模拟时代的 科技 产品了,电脑、网络、手机这些从有记忆开始就已经伴随身边,没有对于早期照相器材的印象。而伴随他们成长的拍照设备已经发展成了手机,日常老百姓拍照很少用到照相机了,至少家中没有摄影爱好的群体,基本就不曾接触单反相机这类东西。而手机的拍照成像非常简单快捷,没有了相机的操纵感,得到一张照片是非常容易的事情。在这种背景下,很少有愿意化简为繁的人去体验相机摄影,从而导致对单反相机的兴趣大减。在很多零零后眼里,用相机拍照都是非常复古的方式,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干。

拍照仪式感的淡化

曾经拍照是一件相对比较正式的有仪式感的活动。往往大家对拍照都比较在意,会特意进行准备,甚至专门去照相馆进行有特定意义的拍照留念。但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当下,拍照已经变成了意见很日常,很普通,很随意的事情。大家每天几乎都在拍照,照片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替代语言文字的专门的交流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拍照的仪式感已经非常淡化。而一件缺乏仪式感的事情,在大众眼力吸引力就会下降。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去研究它、专门从事它的兴趣点也自然被降低。

摄影专业化与轻量化的矛盾

用单反相机拍照,为的是得到画质更高的照片,体验到更为专业的拍照过程,但想要这样的专业摄影体验,必须要忍受设备的大体积和不便携性。在手机也有了可以满足日常需求的画质后,轻量化摄影是大众更为需要的。相机的体积和重量已经成为阻碍其成为普及型工具的一个特征。即使是最轻量化的相机,也比手机的便携性要差很多。年轻人追求快节奏的生活,追求自由自在的旅行体验,追求分享与社交,这些都是手机的优点,相机在手机面前显得很笨拙。反而大众摄影对于照片画质的需求并不是很高。所以,在大众化的轻量化摄影需求面前,单反相机成为了过去时。

我们发现,有些年轻人似乎一时兴起,看了些摄影方面的知识内容,转而买了单反相机和镜头,但正是因为上述种种因素,导致其长期用相机摄影的热情不能够保持下去。相比对于相机有特殊情怀的年长人群,年轻人自然越来越少使用单反相机。

上述纯属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摄影工具是手机。现在华为,小米,三星,苹果等品牌的顶级手机,售价不过万。这只是单反一支镜头的花销。但玩法很多,可以胜任日常记录生活的需求。

以前没有这么好的手机,拍照只能买单反,现在有了更便宜的选择,虽然成像不是最好,但也足够用了。

现在的顶级手机,不超过万元,有超级微距,延时摄影,长焦,超广角,再配个袖珍三脚架。或者买个带三脚架的手机稳定器,几乎可以开个影视频工作室了。

单反,是给有更高追求的人用的。花钱太多。对于一般人性价比太低。

拍姑娘,强烈建议单反或者微单,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过可以租,没必要非自己买。

什么叫浪费钱?每个人的需求不同爱好不同。现在的年轻人只能看网上推介的东西,买杯奶茶排队半小时都有人去排,上段时间某牛肉火锅门口坐满年人等位,没有一个年纪大的,是否有点极端读书读坏了。乱饮乱食就是浪费。很多年轻人都是趁热闹不够理智的。

我同意这个说法,如果这个说法改为百分之百,那么我就不同意了。

年轻人现在拍照大多都是用手机来拍的,其实通过手机已经可以完成轻度的拍摄和视频编辑等任务了,那么在这个情况下面用单反的必要性不是很高。

如果去 旅游 或者日常的行动,其实带个单反还是挺沉重的一个负担。有这个体力,还不如多背一些其他东西。

一台好的单反不仅沉重,而且花费昂贵同时,也需要在拍摄后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修图,等后期处理工作。这是一个非常耗时耗力的过程,对于大部分人,包括年轻人来说,都是没有必要耗费这个时间和精力,还有金钱的。

当然我这里是指绝大部分的人,但是少数有天分的或者是职业的人,那么他们背一个单反,那还是很有必要的。或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谋生的工具,或者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展现才华的机会,这两者我觉得都是值得花费的。

但是我相信这些人在茫茫的众生中占比可能就1%2%左右。

如果家里有钱,又不缺这个钱,那么完全可以买一台单,反来长期吃灰,偶尔拍照。如果是囊中羞涩的话,那么还是把这个钱放在其他地方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吧。甚至买一台更好的手机也比这个要值得。

一家之言,切莫当真。

我觉的这个问题很好理解!

无论是单反还是现在的无反,不管入门级还是专业级,适应的人群起码该是“爱好者”。

爱好者,这个称呼我理解不是只单纯的喜欢拍照,而是有兴趣去研究拍照的人群!

现在朋友圈,包括各种网络充斥着大量的照片,几乎到了人人拍照发图的地步,但真正的去研究如何拍照,如何更好更艺术的拍照的人真没有那么多,更别提去构思创作去表达自己的人了!

再有手机摄影的强大,已经完全满足了对生活的记录,甚至如果没有太高要求已经满足了基本的创作需求,再加上它的便携性。

所以说这个观点是不难理解的!



建议买微单吧 或者富士相机 自带滤镜 带出门轻便 价格也是不错的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