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陕师大前校长房喻“顶天立地”做科研,带领团队屡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出国之利器
房喻(左二)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他同时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8 10:45:26

半辈子跟“危险”打交道,这位院士有点“疯”

陕师大前校长房喻“顶天立地”做科研,带领团队屡屡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出国之利器

房喻(左二)在学术上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但他同时又很尊重学生,常常强调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痴迷科研的人,多少会有点“疯”。

为了研究爆炸物敏感材料,出差途中,一看到嗅爆犬,房喻就跟着跑,观察犬的行为。在实验室,他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跟学生一起排除“异味”干扰。经过20余载持续攻关,房喻团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制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爆炸物探测装备。“只要接触过爆炸物,哪怕清洗两三天,也能瞬时测出。”

面对入选中科院院士的喜讯,采访开始前,房喻就建议我们不要过分强调院士头衔。“我更看重老师这个身份。”

身为老师,房喻愿意花更多的钱,让学生睡卧铺、坐动车去参加学术论坛,以示对科研的敬重;在他的鼓励、推荐下,从陕北沟峁间走出的农村学生贺美霞,如今“长”在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实验室……

“我愿一辈子做老师。”这位陕西师范大学前校长说。

用技术感知“危险”

数秒内检出“装过爆炸物后,清洗40多次的容器”“接触过爆炸物,清洗2到3天的手”

扫雷、反恐、寻找爆炸物、监测危险化学品……过去20多年,房喻的研究一直和“危险”密切相关。他的“职业病”,是喜欢在科研上“冒险”一点。

比如2004年,他出差到澳大利亚,在墨尔本机场偶遇了七八只正在执行公务的嗅爆犬。与别人紧急避险、绕道而行不同,48岁的房喻习惯性地追了上去,跟着犬跑。

“我想得很简单,就是想看清楚嗅爆犬,到底会对哪些气味警觉。”房喻说,“我们的研究,离不开对危险‘气味’的探测,但我们很难接触到嗅爆犬。机会难得,就顾不了那么多。”

房喻的研究,实际上是研发替代“嗅爆犬”的“智能狗鼻”,即微痕量物质的气相探测技术,以实现对各类危险物质如爆炸物、毒品等的高灵敏度探测,其中核心技术是传感器。

“传感器是一个技术含量非常高的领域。我国民用传感器市场70%以上的份额,被国外产品占据。”房喻介绍,“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在全球率先启动了‘电子狗鼻’计划,逐渐形成了技术垄断,并控制了相关产品的全球定价权。一台重量不足1公斤的设备进口到国内,售价达42万元,几乎不讲价,我们毫无话语权。”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持续扩大开放,地铁、机场、国际会议、重大赛事等安保要求也越来越高,国产技术却捉襟见肘。嗅爆犬作为传统探测方式,不仅成本大,且准确率不高,还面临“生老病死”的难题。“我们深感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周期太长、投入太多、风险太大……传感器研究,没有捷径可走,少则十几年,多则数十年。1998年回国就职于陕西师范大学后,在当时楼道里还经常“浓烟滚滚、气味扑鼻”的实验室条件下,房喻带着学生开始破解传感器“薄膜荧光探测”技术之谜。

在许多学生的回忆中,房老师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晚上10点。即便是除夕之夜,也要师母大驾光临,才能把他从实验室请回家过年。“房老师的春节,往往只过一天,大年初二就回实验室了。”学生丁立平说。这在房喻看来却很正常,因为“教授一定是走得最晚、来得最早的那个人。自然科学必须要踏踏实实,做好每个环节,玩不得虚的。”

与专业嗅爆犬“气味识别”的工作模式相似,荧光探测也是基于嗅觉,但需要在“敏感薄膜材料”上取得突破。为了排除“异味”干扰,房喻举着臭袜子,托着烂苹果,和学生一道做分析实验。

2010年,时任陕西师范大学校长的房喻,拒绝了前往知名985高校的“升职”机会,原因很简单,“我一旦走了,传感器的研究有可能全部荒废”;2014年,他又坚决“请辞”,从校长职务上退了下来。“说实话,这些对我的吸引力没那么大。我想把时间腾出来,赶紧将计划中的研究做好,这也是我回国的初心。”

“化学讲变化,重转化,如果思维僵化,可能一事无成。”正是在不断求变、反复试验的“化学”思维引领下,房喻带领团队,从领域几乎公认的共轭高分子路径毅然转向小分子,成功实现了对敏感材料技术的突破。在传感器硬件结构方面,首创了叠层式薄膜传感器结构,打破了波导管结构一统天下的局面,研制出真正属于中国人自主制造的隐藏爆炸物荧光气相探测技术和装备,实现了对30余种常见制式、非制式爆炸物的超灵敏、高选择和快速探测,探测范围之宽、灵敏度之高、速度之快,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4年,房喻团队研发的“隐藏爆炸物超灵敏探测装备”正式问世,在爆炸物探测种类、敏感器件使用寿命等关键指标上,均对国外同类仪器实现了超越。“即便装过爆炸物的容器清洗40次以上,接触爆炸物的手清洗2到3天,我们的技术都可在数秒钟之内,将其检测出来。”房喻说。

G20峰会、博鳌论坛、上海进博会、港珠澳大桥通车典礼……当房喻团队研发的性能更好、价格更低的“中国智造”产品,陆续在一些重大场合发挥安保作用时,他们已开始新的求索之路。

“我们的研究理念是高技术应用牵引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支撑高技术应用。”房喻说。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团队马不停蹄,又开创性地将多维信息用于毒品的区分探测,先后研制出一系列性能优异的毒品探测荧光敏感薄膜材料,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对冰毒、摇头丸、K粉、芬太尼等重要毒品蒸汽或颗粒物的灵敏、可逆和快速荧光探测。

如今,整机重量只有450克的手持式毒品薄膜荧光探测仪,已在我国禁毒一线投入使用。民警在不开包的情况下,利用这种“缉毒黑科技”就可知晓包裹内是否藏有毒品,响应时间不超过10秒钟。

“顶天立地”做科研

安保领域的技术也能用于肺癌诊断,让研究为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

“虽然我难以想象我们一介儒生能影响多少国运……但我们如果在国外拖延,目的只在逃避,就似乎有违良心。我们衷心还是觉得,中国有我们和没我们,总会有些不同。”1947年,著名科学家黄昆在写给杨振宁的信中如此写道。黄昆回国后,成为中国半导体学科的一代宗师。

半个世纪后,在大洋彼岸的英国兰卡斯特大学,拿到博士学位的房喻,面对留英还是回国的两种选择时,脑海中不止一次回想起黄昆先生的这句话。

1978年,“科学的春天”来临,房喻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92年,36岁的房喻自费出国留学,读书深造。身处异乡6年,在学业上“只争朝夕”的房喻,深感国家在高科技领域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甚大。

“在英国时,我的房东是一位香港同胞,他曾给英国人做过海员,备尝受制于人的屈辱,所以他特别希望祖国能强大起来。”房喻回忆说,“当我决定回国时,很多人反对,觉得不可理解,但这位香港同胞,很坚定地支持我,希望我回去为国家做点事。”

深受触动的房喻,放弃了优厚待遇,在同胞的目送中,踏上了归国之路。

回到祖国,回到大西北,回到母校陕西师范大学。生活清贫、经费有限、人才稀缺……房喻和一群扎根西部的教育者共同“抱道不曲、拥书自雄”,开始了传感器事业的拓荒之路,“为子孙后代、国家繁荣进步做点事”。

经过二十余载的持续攻关,房喻团队目前研发出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薄膜荧光传感技术体系。除了在安保、缉毒等领域大显身手外,团队还在拓展薄膜荧光传感技术的应用场景,如环境质量、食品安全、油气勘探、疾病诊断等“硬核”领域。

以疾病诊断为例,饱和烷烃是一类重要的信号物质,在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肺癌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但饱和烷烃化学性质稳定,缺乏光电活性,导致高灵敏探测十分困难。

房喻团队通过传感物质创新、薄膜结构优化,最终实现了对饱和烷烃的气相高灵敏选择性快速识别和检测。

“科研要立足学科实际,面向国家建设需要,着眼国计民生,从源头上解决真问题,满足真需要。”房喻认为,“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研究是能够顶天立地的,是可以对国家、社会、百姓作出贡献的。”

一次“失败”的实验经历,让学生彭军霞对房喻所说的“顶天立地的科研”有了更深切的理解。

2007年,房喻的博士生彭军霞在做选择性胶凝实验时,预想的油水分离结果并没有出现,“两种物质竟然神奇地融合了”。检查流程,推倒重来,反复试验,结果照旧。因为拿不到理想的实验数据,不明白“失误”在哪里的彭军霞焦头烂额。

房喻在确定彭军霞的实验流程、数据没有差错后,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个“新技术”,有可能解决国家正面临的材料领域的卡脖子难题!

沿着彭军霞的“失误”,团队顺藤摸瓜,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小分子胶凝剂稳定的凝胶乳液。

“利用我们的凝胶乳液模板法制备的高分子泡沫材料,兼具了轻质、高强两大优势,实现了品种和工艺的双重创新。”彭军霞说,“以前我们制作此类泡沫材料,必须依靠化学发泡、物理发泡或玻璃微珠填充等国外原创的技术。”

将分子凝胶引入推进剂的研制,解决航天界公认难题;建立公斤级多相云爆剂,破解我国高能材料制备技术困境……在房喻的启发、指导下,刘凯强、彭军霞和团队成员以一次“失败”的实验为起点,连续攻克多个研究瓶颈,正陆续破解我国在航天、航空、深海、汽车制造等领域面临的材料困境。

“如果不是房老师及时点拨,我可能就放弃了,不管了。我们天天泡在实验室,难免‘只拉车不看路’。”彭军霞说,“房老师说的‘顶天立地’,就是说科研工作者一定要有家国情怀,双脚踩在地上时,两眼还要盯着天上,只有明白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在哪里,科研才有大格局。”

在房喻团队的实验室墙上,挂着一张《中国智造2025》全景图,从国家政策到战略任务再到重点发展领域,全都一目了然。每天,正是在这张全景图的“注视”下,已经满头白发的房喻,仍然“只争朝夕”,和学生一道忙碌在实验室中,从酸到碱,从烧杯到试管,从无机到有机,在略显“枯燥”“繁琐”的科研工作中,这张全景图,正是他们全力奔赴的“星辰大海”。

“勤于治学,更重育人”

邮件“轰炸”,推荐学生进入诺奖得主实验室,房老师最盼学生们能立大志、担大任

1956年,房喻出生在陕西临潼一个普通的农村之家。从农村娃到大学教授,房喻靠知识改变命运,因此深知教育之神圣,也更明白“教师”二字的分量。

房喻的教师经历始自1975年。1974年,成绩优异的房喻高中毕业;一年后,他到家乡一所小学初中一贯制学校做起了民办教师。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房喻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如愿以偿被第一志愿化学专业录取,本科毕业后,得以留校任教。

在许多学生眼中,房老师“勤于治学,更注重育人”。

直到今天,每日离校前,房喻的最后一项工作,依然是去实验室为学生们答疑解惑;每次开组会,他认真到连学生PPT中的格式、标点符号都要一一审阅、纠正;学生的每篇论文,房喻要亲自审三遍,才允许投稿。“前两遍检查实验和数据,最后一遍确保行文准确流畅。”

“房老师在学术上要求特别严格,很多时候都是亲自示范。他用‘铁人精神’和‘雷锋精神’要求我们在学术上多下功夫。”学生刘静说,“但他同时又很尊重学生,常常强调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课堂之外,房喻和他的学生是好朋友,是“君子之交”。

比如,房喻愿意花更多的钱,让学生睡卧铺、坐动车去参加学术论坛,以视对科研事业的尊重。彭军霞人生中第一次吃西餐,就是房喻请的客。“房老师想用那顿饭告诉我,长见识不光靠专业学习,更要努力去认识世界的广博。”

房喻的学生贺美霞,来自陕北农村,如今在法国诺贝尔奖得主的指导下获得了博士学位。对这位农村姑娘来说,能够师从诺贝尔奖得主,曾经“想都不敢想”。

为了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房喻亲手指导贺美霞写申请材料,给对方实验室的教授写了五六封电子邮件,推荐自己的学生。在房喻的鼓励、推荐下,不到一年时间,从陕北沟峁间走出的贺美霞,在诺贝尔奖得主的实验室站稳了脚跟。

“我跟学生说过,只要经过严格的学术规范训练,到世界上任何一个顶尖实验室都不会丢人。我如此支持贺美霞,就是为了给后面的学生树立一个榜样。”房喻说,“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自信,我作为老师,就是希望他们能敢想敢做,树立更高更远的人生目标,将来走向社会后能够为家庭、民族、国家,乃至人类承担起更大的责任。”

“抱道不曲、拥书自雄”,这是陕西师范大学的学风。建校70多年来,这所师范院校为我国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教育人才,谱写出“扎根西部、甘于奉献、追求卓越、教育报国”的西部红烛精神。

在房喻这束“烛光”的照耀下,丁立平、刘凯强、刘静、彭军霞等众多房喻的学生,已经走上了教师岗位,继续扎根西部,潜心育人,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烛光”,照亮更多学生的成才之路。

“十载风,十载雨,十年树木,十万栋梁。”2009年,身为校长的房喻,曾积极响应一线教师的建议,在学校新校区的空白地带,种下了一棵又一棵果树,以期让学生“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如今,春来时,这里桃李争艳,入秋后,此处群英满园,就像房喻和他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一代又一代……(记者孙正好、蔡馨逸)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2008年感动中国的入选人是谁?

  1、钱学森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2、闵恩泽
  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他站出来!燃烧自己,照亮能源产业。把创新当成快乐,让混沌变得清澈,他为中国制造了催化剂。点石成金,引领变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国科学的催化剂!
  3、方永刚
  一个真正的战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个忠诚的战士,在垂危的时候,不会忘记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满怀激情的理论家 ,更是敢于奉献生命的实践者。在信仰的战场上,他把生命保持在冲锋的姿态。
  4、谢延信
  当命运的暴风雨袭来时,他横竖不说一句话,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上,他的头却从没有低下!用33年辛劳,延展爱心,信守承诺。他就像是一匹老马,没有驰骋千里,却一步一步地到达了善良的峰顶。
  5、钟期荣 胡鸿烈
  狮子山下的愚公,香江边上的夫子。贤者伉俪,本可锦衣玉食,却偏偏散尽家产,一生奔波。为了学生,甘为骆驼。与人有益,牛马也做。我们相信教育能改变社会,而他们为教育做出楷模。
  6、罗映珍
  把爱人从沉睡中唤醒,是生命的奇迹,还是心灵的力量?她用一个传统中国女人最朴素的方法诠释了对爱人不离不弃的忠贞。甜蜜不是爱情的标尺,艰难才能映照爱情的珍贵。
  7、李剑英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8、李丽
  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9、陈晓兰
  虽千万人,吾往矣!曾经艰难险阻,她十年不辍,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对生命负责,在这个神圣的岗位上,良心远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医生,治疗疾病,也让这个行业更纯洁。
  10、孟祥斌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丁晓兵```````)

丁晓兵:20多年来一直是英雄
20多年前的一次军事行动中,丁晓兵失去了右臂。当英雄在被鲜花与赞誉围绕时,南京航空学院的一名大学生给他写了封信,信中的话让丁晓兵深感意外:成为英雄,你只算过了第一关,如果有这样的机会我也可能成为英雄。我现在并不佩服你,如果10年或者20年以后依然还有事迹从你的身上出现,到那个时候,这个英雄的称号你才当之无愧。20年过去了,丁晓兵时刻不忘这封来信。从连指导员、干事、营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到团政治委员,丁晓兵交出了一份出色的“回信”:所带领的集体,先后获得248面奖牌、证书和36座奖杯。
颁奖词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心中蔓延。
王百姓:排除炸弹1.5万多枚
把公安工作称作和平时期风险最大的职业之一,一点儿都不夸张。公安部的统计数字表明,从1995年开始,每年因公牺牲的全国公安民警始终在400人以上。前年全国公安民警因公牺牲414人、负伤4134人,“天天有牺牲,时时在流血”是近些年来全国公安民警的真实写照。几乎每次出差,妻子都要在王百姓的行李中放两只苹果,期盼丈夫平安归来。自1985年从部队转业到河南省公安厅工作以来,王百姓始终战斗在排爆治爆工作的第一线,多次临危受命,亲手排除各类炸弹1.5万多枚,处置大小爆炸现场无数,是公安系统唯一没有伤残、排爆没出过一次差错的全国劳模。王百姓有着普通人的情感--眷念家人、恐惧死亡,但他还是一次次地在生死线上穿越,“因为我是一个警察,又从事这方面工作,我不去谁去?”
颁奖词
10年时间,1.5万多枚炸弹,专门与危险打交道。谁能不害怕,平常人只要一次遭遇炸弹,就已经惊心动魄了。而他和我们一样,有家有妻有娃,只不过头顶上有警徽、警徽上有国徽,所以他才把家人的担忧、战友的期盼,一肩担起。
华益慰:“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华益慰是著名医学专家,一生兢兢业业,被患者誉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他做过数千例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没有出过一次医疗事故和差错。从医56年,华益慰只做着一件事,那就是对得起病人。妻子张燕容是他的同学、同行,共同相处了几十年,说到丈夫,她只是淡淡地说道:“他也就是尽到了一个做医生的职责,做一个医生分内的事情,只不过他做得比较认真。”一些网友并不这么看:医者父母心。华医生,您用您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什么是“医者”。如果我们生活中的医生都像他那样多好啊!
颁奖词
不拿一分钱,不出一个错,这种极限境界,非有神圣信仰不能达到。他是医术高超与人格高尚的完美结合。他用尽心血,不负生命的嘱托。
霍英东:聚财有道,散财亦有道
霍英东给人的印象,一是官至高位,在政界、商界、体育界拥有众多的头衔;二是他是个慷慨的有钱人。从小吃过不少苦的霍英东聚财有道,但也热心公益,散财有道。多年来他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有报道称他是港澳地区为家乡捐赠最多的富豪。说起父亲生前的善行,其子霍震霆回忆道:“他说过一句话:人一生一定要做有意义的事。有钱,是给他一个机会,能对国家做自己的贡献。”
颁奖词
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
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叶笃正:“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91岁的叶笃正先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国际大气科学界屈指可数的几位学术巨匠之一,荣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近60年的科学生涯中,叶笃正先生在大气动力学、青藏高原气象学、东亚大气环流以及全球变化科学等领域成就显著,被公认为是我国现代气象学和全球变化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为全球变化、大气环流和气候变化研究作出了开创性重大贡献,也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创始人之一。常挂在叶笃正先生嘴边的是:“要让外国人来同我们接轨”。
颁奖词
风华正茂时已经是奠基人,古稀之年仍然是开拓者。让外国人同我们接轨,这是一个年过九旬的大学者的大气象。笑揽风云动,睥睨大国轻。
孔祥瑞:150项革新带来8000万元效益
仅有初中学历的工人孔祥瑞有着“蓝领专家”的美誉。2001年,他主持创新“门机主令器星形操作法”,使门机每一次作业可节省时间15.8秒,当年创效1600万元;2003年,他主持的“门座式起重机中心集电器”技改项目,被授予国家级实用型发明专利。
颁奖词
不管什么时代,劳动者都是社会的中流砥柱。但在今天,更值得尊敬的,还应该是那些不仅贡献汗水还贡献智慧的人。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效益,这就是一个工人的成就。
林秀贞:30年来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6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系。
颁奖词
用30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黄舸:行程1.3万多公里,当面感谢恩人
18岁的黄舸看上去像个十一二岁的孩子。7岁时,他被确诊为先天性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据专家介绍,同类患者最长生命纪录仅为18岁。黄舸的生命也许就要走到尽头,但是为了能面对帮助过他的人说声谢谢,2003年,15岁的黄舸和父亲用一辆三轮摩托车踏上了“感恩之旅”,开始在全国寻访素未谋面的恩人。如今,父子俩已经走过了82个城市,行程1.3万多公里,向30多位当年给他们寄过钱的恩人当面道了谢。父子俩一路上感受着感动,也传播着感动。黄舸说:“到好心人的家门口说声谢谢,送上一束鲜花表达深深的谢意,是我最大的心愿。”这个心愿一直支持着他走到今天。如果有一天离开人世,黄舸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
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体会这个场面,一个四肢无力的孩子,每天都在和死神赛跑,跋山涉水、万里迢迢。他就像一小截被命运丢弃的蜡烛,善良的人点亮他,他就欢快地燃烧起来。藏起眼泪,还给人们光明和希望。
微尘: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微尘”起初是青岛一位数次捐款不留姓名的普通市民,后来,扩散成一个爱心群体,再后来,扩展成一个关爱他人的爱心符号。
以“微尘”命名的募捐箱、徽章,走进青岛的大街小巷,成为青岛一个体现爱心的公益品牌。青岛市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在翻阅了捐款记录后惊讶地发现,早在2004年,一位神秘女士就已经使用“微尘”的名字多次大额捐款:非典时期捐款2万元,新疆喀什地震捐款5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1万元,湖南灾区捐款5万元……当人们正在努力寻找“微尘”时,一个又一个“微尘”出现了。截至目前,青岛市红十字会收到的上千笔捐款中,很多捐助者都署名“微尘”。每一双充满善意的援手,每一张不同模样的面孔,都记录下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
颁奖词
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中央电视台评选的“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揭晓,颁奖典礼将于26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获得“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荣誉称号的是:独臂英雄丁晓兵、蓝领专家孔祥瑞、排爆专家王百姓、气象学家叶笃正、好军医华益慰、著名学者季羡林、爱心大姐林秀贞、阳光少年黄舸、青岛爱心群体微尘、慈善家霍英东。
此外,“感动中国2006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还将向曾经改变中国历史的英雄群体——中国工农红军表达特别的致敬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