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大家发现越来越多的手机一条街门头由以前的OPPO、VIVO、三星、苹果、小米改成一个品牌,那就是华为,而且其他店还在不断跟进。这是为什么?
表面上是用户需求与选择集中,
今年以来,大家发现越来越多的手机一条街门头由以前的OPPO、VIVO、三星、苹果、小米改成一个品牌,那就是华为,而且其他店还在不断跟进。这是为什么?
表面上是用户需求与选择集中,数据公司IDC发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中国内地智能机市场统计报告。报告显示,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机出货量为9790万部,同比下降6.1%;华为(含荣耀)占据37%市场份额,是五大手机品牌中唯一逆势上场的品牌,而且这个趋势在三季度还在扩大。
受贸易战影响,国民爱国情怀空前高涨,“爱国”跟“买华为手机”两件事被高度统一,造成用户选择集聚化,看到华为门头店才进,同时华为对渠道侧的价格管控体系一直做得比较完善,普通华为店单台手机毛利都在10%-12%之间。一台华为MATE 30 5G版128G卖4999元,可以赚500元,还不算新品溢价。因此一条街上已经有很多华为门头店,其他店还在疯狂跟进,不开就意味着没有销量。
但开了华为店就好了吗?一入“华为”似海深,从此三重大棒跟。
第一重大棒是“提货”压力。华为手机经销商渠道体系内部称为KA客户,全国大体一致,一般分为“金银种子”、“365/368客户”、“TOP100/1500”三级。最高级是“金种子”,据业内人士报道,华为对金种子的指标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在份额上,华为的份额不得低于50%,并且是在不包含体验店的情况下;其次在规模上,要求月度提货量不低于3500台;最后竞品要求:一般不允许新增开设小米、苹果、OPPO、vivo任何形式的体验店和专营店。这个压力是非常大的,3500台货,按单价3000元测算,月资金压力1050万,而且对体验店现在是实时补充库存,销售了一台货,马上就要你补1.5台货,一般一个体验店库存压货200万-300万是很正常的。
第二重大棒是“开店”压力。华为会要求KA客户在核心商圈MALL店里开店,面积要求越来越大,装修档次越来越高。核心商圈有些地方租金最贵到1000元/平,200平起步,一个月租金就是20万,再加人工10万,月固定费用就是30万,开三个店一个月就是100万。有的体验店一个月手机销售刚开始还不到100台,亏损还是比较严重。
第三重大棒是“精细化管理”压力。华为内部管理严格,对经销商要求也严格,除了提货、开店等考核,日常管理,销售标准化管理都很严,其中一条窜货管理就非常厉害。以前省内窜货还不管,现在只让在市内销售,出市就算“异常”数据,进行考核,而且考核不允许争议。
面对三重大棒,各地经销代理商还是前仆后继,为何?除了用户侧外,还有两条:一是新品分货权,华为M10/M20/M30每一新品上市都有溢价,这个时候分不分货,分多少货,就是根据各经销商平时开店、提货数据进行分配,不开店,不提货意味着连货都提不到。
二是年底冲量返点,根据达量返给经销商1个点-3个点。大家不要小看这1%。比如一个代理商一个月冲1万台货,这1万台,可能5000台是店面零售出去,有一定毛利;剩余5000台是低价处理,称为“甩货”,要亏钱,两者相抵可能还是亏损。但一个月1万台,一年冲10万台货,销售额就有近3个亿,1%就能带来近300万毛利,很多代理商疯狂开店冲量赚的就是这1%。
说白了,之所以有“开店找死”与“不开店等死”之说,其实是做晚了。做晚了,还不得不做,就只有不计代价,不计成本地去做。
最后在销量与利润这两个指标之间只能达到一个指标:要么没销量,等死;要么没利润,找死。
是否有第三条路,打破这个困局?
请看下回分解。我是头条“通信小说第一人”,说尽通信行业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