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蒙系统到底是不是安卓换皮「鸿蒙到底是不是安卓换皮这才是鸿蒙3的真相」

抛开各种花里胡哨的营销名词和概念,我尽可能简单的讲一下Harmony OS 3以及与Openharmony之间的依存关系。站在2022年这个节点,我基本可以给一个判断,即便谷歌没有取消对华为的G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8 13:54:46

抛开各种花里胡哨的营销名词和概念,我尽可能简单的讲一下Harmony OS 3以及与Openharmony之间的依存关系。站在2022年这个节点,我基本可以给一个判断,即便谷歌没有取消对华为的GMS授权,把IOT分布化计算也是华为要做的事情。我记得某一次在松山湖参加全屋智能家居的架构宣讲会,华为的主张是先规划智能化的路线和框架,再去谈设备的性能和功能。而无论从手机厂商、电脑厂商、家电厂商甚至娱乐厂商,大家做IOT和所谓生态的时候,总是从单点设备出发,或者从内容出发。即便苹果的生态做的这么强了,像Apple Watch这种高级玩意,也没能脱离个人运动与健康管理概念的范围。AW承载的核心任务依旧是个人健康管理,其次才是跨设备互联。

回顾过去,我就没发现有人能说清楚鸿蒙到底是什么,甚至华为自己也没完全说清楚,这导致争议不断。我今天提出一个旧名词来解释鸿蒙生态的这一切:“边缘节点”。

华为在1.0版本提出,鸿蒙是一个万物互联的分布式物联网操作系统,然后各种官宣的,野生的媒体把这个概念彻底搞糊涂了。什么是万物互联?什么是分布式?什么是物联网?作为用户和媒体,其实没必要完全搞清楚这些细节,大家只要知道一个概念:在类似华为设计的这一生态里,每一台设备,都是处于边缘位置的计算节点,这些设备在最终设计模型里,地位都是对等的。一个物联网环境里,异构终端通过一个叫鸿蒙的系统连接在一起,对等通信,对等交换内容。那么,什么是边缘节点?我们只要了解一下边缘计算的基本概念就大致能明白华为到底想做什么。

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是相对Cloud数据中心计算的位置概念。大家现在能理解的一个链路是:业务——云数据中心——APP——用户。用户面对的并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通过承载APP的智能终端。这些智能终端,相对数据中心,就叫做边缘计算。边缘计算是目前云计算的核心业务,它致力于解决用户侧的业务能力。这张架构图可以看到,社会各行业万物互联的基本类型就是边缘节点,而边缘计算的典型场景恰好也是物联网。

所以,鸿蒙是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我归纳如下:

在异构硬件跨平台解决边缘节点的计算性能和互联互通问题,这是鸿蒙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华为长久以来一直主张的属于自己自研能力的核心部分。由于不同硬件体系的终端,包括不限于手机、X86架构计算机、黑白家电、存储服务器、物联网传感器、新概念的智能座舱、运动健康管理用的智能终端、社会各个层面需要的传感器、物联网服务设施,需要一种统一的标准连接起来,使得它们可以随意的互联互通,例如用智能手表操控汽车,这就是Openharmony的基础架构的作用所在。也就是在开源社区我们看到的这张架构图:

这相当于华为作为一个物联网城市的基础设施提供商,为边缘节点们做了接口、数据架构、基础子系统(通知、电话、多媒体等)、场景解决方案,作为第三方的终端厂商(我称之为边缘节点)只需要使用鸿蒙的基础架构能力,就可以和这个系统内所有的终端进行通讯,这无需华为自有品牌产品。例如如果某个手机厂商愿意部署Openharmony基础能力,那它就可以和华为的耳机,华为的智能座舱无缝衔接,它也并不需要直接部署手机版本的Harmony OS。而这个第三方品牌的手机,被我称之为一个典型的鸿蒙边缘计算节点。

今天发布的Harmony OS 3,其实就是这种边缘计算能力的集中体现,而且是优先体现了华为自有品牌产品的边缘计算能力,这其实很重要,也是一个核心能力。

Harmony OS 3智能手机版,是一个基于AOSP的发行版本,但是和其他再开发版本显著不同的是,它在边缘计算和异构设备连接上,属于华为自研的鸿蒙物联网体系。在用户侧的具体表现就是全新设计的万能卡片。Harmony OS 3虽然长得还是个安卓系统的样子,但它目前可以异构连接超过12种硬件终端,包括手机、耳机、音箱、X86计算机、大屏幕、智能座舱部署的车辆等等。华为把这些边缘节点起了个名字:超级终端。从本质上界定,实际上就是业务末端的计算节点而已。提高这些边缘节点的计算能力和用户体验,是所有云计算厂商和消费电子厂商的终极任务,华为很早就为这个做了统一规划,这就是我们看到的Harmony生态。

华为从现在开始,更强调用户任务的场景化和无感知切换体验。在Harmony OS 3中,推出了全场景边缘终端参与的场景触发功能。从原理上该功能不过只是一堆宏操作的集合,最近蔚来新版本的车机也有同样的功能。但是在Harmony OS 3上,这一堆宏操作不仅仅局限于手机,而是扩展到你绑定的所有的边缘终端,它们可能是手机,也可能是音箱,也可能是耳机,也可能是你的车。同样都是宏操作,绝大多数仅仅针对手头这台设备,而Harmony OS3的场景宏操作,针对的是你指定的所有边缘设备。

同样搭载Harmony OS 3的华为Watch 3 Pro New和Freebuds Pro 2,就是通过这种分布式的软总线连接到一起,无缝流转应用,这种真正从用户业务和场景出发,跨硬件架构,跨品牌的解决互联互通问题,才是Harmony OS的根本任务。有时候我想,我们花了太多精力去质疑Harmony OS是不是安卓的套皮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没什么意义。华为开发的是整个云端到边缘节点业务能力的架构,并不是拿AOSP魔改一下搞成一个手机操作系统就跳出来说自己全自研的。到目前为止,华为依旧不可能摆脱AOSP去研发手机的操作系统,但是华为依旧在AOSP之外,搭建了一套万物互联的边缘计算网络。

为消费者贡献一张强大的,异构的,跨终端的边缘计算网络,这才是鸿蒙系统的内核。消费者无需关心他的设备采用的是什么硬件体系,什么内核的操作系统,只要知道他手上的硬件都可以互联互通,增加工作和生活效率,这就足够了。那么基于这个逻辑,即便华为手机未来很多年一直基于AOSP那又如何呢?

鸿蒙3.0是安卓Android套壳吗,大家知道吗对此有什么看法?

大家认为这种做法并不是特别好,而且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欺骗,而且也不利于技术方面的创新。

华为鸿蒙(HarmonyOS)到底是不是安卓换的皮?

相信常常上网的朋友一定对这个标题不陌生,毕竟安卓已经驰名全球,是唯一与苹果的iOS系统分庭抗礼的手机系统,加上华为被制裁前手机也在使用的安卓系统,导致很多人认为华为开发的鸿蒙系统就是对安卓进行了修修补补。

是这样吗?

非也!

鸿蒙系统的开发可以追溯到十年前,2012华为公司便开始着手研发,只是彼时的目的并非特别为了手机,而是想实现打通所有设备实现万物互联。

鸿蒙系统的基本设计理念也和安卓完全不同,采用的微内核技术,而不像安卓一样使用宏内核,这样做的区别就是鸿蒙可以应用在微型设备上,如只能手表或者单片机,而安卓因为自身限制则无法使用。

从技术路线上来说,鸿蒙和安卓实际上是表兄弟,它们有个共同的父亲就是开源Linux,而iOS则是更古老的Unix的另一条分支。也正因为如此,鸿蒙天生具备兼容的安卓的便利。

也有人会不服气,问为什么华为手机的安卓系统更换成鸿蒙系统后,根本看不出来有变化,其实这里面有个误解,安卓本身是一些底层程序,用户并不能直接看到,就像装在车厢里的发动机,你不知道它是怎么工作或者哪部分在干什么,要想使用安卓的功能就要给发动机适配上方向盘,车档,刹车等等设备,这样你才能发挥发动机的作用,华为为安卓开发的的”方向盘,车档等“叫作EMUI,其实就是用户的操作界面。

鸿蒙替代安卓其实是做了个手术,将安卓发动机移除,换上了鸿蒙发动机,而整个手机或者平板的界面依然保留了EMUI,这样就减少了用户适应新界面麻烦。

也许还有人问,你说了这么多,为什么鸿蒙可以直接安装运行安卓的app应用?

其实原生的鸿蒙系统无法安装使用安卓应用,目前华为手机上的鸿蒙系统内置了编译器,在安装安卓原生程序时会进行二次编译,在保证程序使用的前提下,缩小程序占用的空间。

能运行安卓程序的系统也并不是只有鸿蒙一家,新出的windows11同样能跨界运行使用安卓应用,所以能否运行安卓程序并不能作为衡量系统是否抄袭的根据。

最后说一点眼前看似无关紧要,但必须注意的一点,安卓系统毕竟属于谷歌,iOS属于苹果,两家巨头都受到外力影响或者控制,过去能够制裁华为,未来同样也可以制裁其它厂家甚至普通用户,所以如果有特别重要的数据,最好作一个妥善的备份。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