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闻丨淘宝等App上线算法关闭键开关藏在哪实测后发现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你的手机会“读心术”吗?
在生活中,许多人会有这种感受:刚说了某样东西不错,打开手机某APP就给你推送了信息;刚看了一个主题的视频,平台竟然渐渐全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23 23:13:56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孙远明

你的手机会“读心术”吗?

在生活中,许多人会有这种感受:刚说了某样东西不错,打开手机某APP就给你推送了信息;刚看了一个主题的视频,平台竟然渐渐全是这类视频……

这便是算法推荐在起作用。

长此以往,许多网友开始对这种情况感到不满,甚至恐惧。

有人说:如果能有个开关多好,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是否推荐。

如今,这个“开关”它来了!

淘宝微信抖音等APP上线算法关闭键

“开关”都藏在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百度、大众点评、微博、小红书等多款 App 均已上线算法关闭键,允许用户在后台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

不过,目前大部分 App 都把“个性化推荐”关闭键埋得比较深,一般会在隐私、广告相关的设置选项中找到。

值得一提的是,微信、大众点评等 App 列出了“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告诉消费者自己收集了哪些信息,以及如何使用这些信息。

这些让网友又爱又恨的算法推荐开关都在哪?

来看网友们总结的“全网超详细关闭教程”:

淘宝——我的——设置——隐私——推荐管理——关闭个性化推荐

微信——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个性化广告管理——关闭个性化广告

抖音——我——设置——通用设置——管理个性化内容推荐——关闭

微博——我——设置——隐私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关闭个性化内容推荐

小红书——隐私设置——个性化选项——关闭个性化推荐

可以发现,许多个性化推荐开关按钮,都藏在了多层菜单下,有的找起来并不太容易。

实测发现,关闭推荐≠关闭广告

有的重新下载后会默认打开

这个一键关闭“个性化推荐”的功能是否好用呢?翻看网友实测后的一些评论,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有的网友反响不错。

但有的网友表示,关闭个性化推荐,并不是关闭广告,广告数量不会减少。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尝试了多个APP后发现,确实存在这类情况。

还有网友表示,有的APP的个性化推荐关闭是有有效期的。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尝试了几款APP发现,有的确实也存在这种状况。

还有网友表示,有的APP会在软件更新后,再默认打开算法推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卸载某APP软件测试,发现在下载完成打开软件后,页面跳出《个人信息保护指引》。如果选择不同意,则又跳出温馨提示。提示内容简而言之便是: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指引》后方可使用APP,否则将无法使用。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选择了暂不使用后,被APP强制退出。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选择同意《个人信息保护指引》后,软件正常使用。随即,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找到个性化推荐设置处发现,呈现打开状态。

此外,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浏览某APP的隐私政策时还发现了一条针对“个人信息”的条款。其中提到,“但你撤回同意或授权的决定,不会影响我们此前基于你的授权而开展的个人信息处理。”

还有网友陷入了尴尬两难的境地:关上个性化推荐后,发现没有感兴趣的视频,又开了回来。

“难道个性化推荐不能默认关闭吗?”多个网友提出了疑问。

为何App悄悄给出了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选项?

为何各个常见的App悄悄给出了关闭个性化推荐的选项?

原因在于,经过多年发展,算法推荐成为数字时代的标配,应用于互联网的各个领域,不管是用户画像、个性化推荐之类的互联网公司获客、活跃用户、增强用户粘性的手段,还是用户网上购物、订外卖、看短视频、浏览新闻、听音乐等众多领域,都离不开算法推荐。

近年来,算法应用在给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算法不合理应用导致的问题,也在深刻地影响着正常的传播秩序、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给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社会公平公正和网民合法权益带来挑战。

北京大学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大安全感知报告(2021)》显示,受访者中,60%担心自己的信息在数字环境中有泄露风险,70%担心个人喜好、兴趣被算法“算计”,50%表示在算法束缚下想要逃离网络、远离手机。

甚至,在某平台上,还有网友为避免被算法捕捉信息组建的“反技术依赖小组”,目前已有成员超过两万人。他们成立的初衷之一,是反对过度依赖技术而造成自己某些能力的退化。

这意味着算法构建的不只是“信息茧房”,还可能是“信息囚笼”,用户明知不妥又挣不脱。再聪明的算法,都应该是在平台的利用下,为人的发展而服务。

新规出台,避免被算法所“困”

为让算法有制度的约束,日前,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规定》第十七条要求:

第十七条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向用户提供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

同时,针对群众普遍关心的用户权益保护问题,《规定》明确了对于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的用户权益保护要求。

一是算法知情权,要求告知用户其提供算法推荐服务的情况,并公示服务的基本原理、目的意图和主要运行机制等。

二是算法选择权,要求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向用户提供选择或者删除用于算法推荐服务的针对其个人特征的用户标签的功能。

三是针对向未成年人、老年人、劳动者、消费者等主体提供服务的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作出具体规范。如不得利用算法推荐服务诱导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应当便利老年人安全使用算法推荐服务,应当建立完善平台订单分配、报酬构成及支付、工作时间、奖惩等相关算法,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个人信息保护越来越严格

媒体评论:设置算法开关只是保障数字安全的第一步

自2021年以来,随着各类数据安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管理条例的推出,国内对于互联网企业及算法平台等机构组织的监管管控,正变得越来越为严格。

2021年 8月21日,《个人信息保护法》正式发布,同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而在此之前,《数据安全法》于2020年6月发布,随后在2021年9月1日正式施行。如今,在《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等上位法基础上,此次《规定》再度将算法监管纳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

对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联网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方禹在此前采访中指出,“《规定》的出台是深入推进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需要。这对于明确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主体责任,着力提升防范化解算法推荐安全风险的能力,进一步促进算法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指出,《规定》的出台有利于推动算法推荐服务公正公平、规范透明,促进算法推荐服务向上向善和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以及用户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有媒体指出,“算法需依法,交出‘钥匙’只是保障数字信息安全的第一步。”天府评论在文章中提到,规范算法,最直接受益者就是用户,算法推荐是一个综合性、全局性问题,还涉及平台治理、数据安全保护等多方面。首先要搞清楚,要从“生成合成类、个性化推送类、排序精选类、检索过滤类、调度决策类”这五类应用去规范算法的“黑箱”操作。再进一步要求相关企业,全面将开关放置在显要位置,相关部门不妨根据我国互联网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完善算法规范、法律。敦促互联网企业进一步明晰个人信息收集清单,并告知信息主要用途,做好信息保障服务,为用户喂下“定心丸”。

而经济日报则在评论中指出,“消费者的心思可以猜,但猜的企业要合法合规,被猜的用户得心甘情愿。”

部分内容来源: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天府评论、新浪微博等

齐鲁壹点内容中心出品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