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穿、住、行",人之必需,它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位的,它保证了人的能量供给和生存的营养需求,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的艺术也在不断
"吃、穿、住、行",人之必需,它是人类生存的四大基本要素。民以食为天,"吃"是第一位的,它保证了人的能量供给和生存的营养需求,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吃的艺术也在不断发扬光大。
说到吃,我首先想到的是猪肉,它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是荤菜中的首选,做法多样,"烹、炒、煎、炸、卤、熬、炖、溜……",它衍生出来的菜肴五花八门,难以穷尽。
想到儿时,在东辛农场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吃肉往往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和期待,平时的吃肉机会是不多的,过年过节才能真正享受到。
我的家住在东辛农场场部,东有东洋庄,西有西洋庄。到东洋庄近些,去西洋庄远些,大概2里路。场部是农场的行政中心,当时西洋是"商业中心",那有灌云县设置的供销社和食品站,春节来临前要去西洋购年货,当然,主要是买猪肉,还有海带和粉条。
去西洋购年货,都是跟着母亲步行去的,母亲挎着篮子,我跟着跑,叫"上西洋",就是"上街"。从家往南有大路,路两旁栽有柏树,行300米左右就到了"大门口",那是进出场部的大门,路两旁有高大的砖墩门柱,上方有高大的拱梁钢架,孤型的钢架上挂有醒目的大字"国营东辛农场"。
出了大门口向右拐,是一条宽大的马路直通西洋。马路有十几米宽,北半幅是铺石子的路,南半幅是土路,春风起,会扬尘,夏季来,很泥泞。路的北面是挖的护场河,河里长满了水草,岸边栽的大多数是洋槐树,树底下还有很窄的小道。
路的南面有一条小水沟,水沟过去每隔百多米就有垂直于马路的防风林,防风林之间是一望无际的农田,春季麦苗青青,夏季麦浪滚滚,秋季朵朵白色的棉花点缀,是一幅辽阔壮美的画卷。
供销社其实并不大,由三排红瓦的平房构成。东边的一排房子里是卖布匹及百货的,柜台上常年有大口瓶的散装雪花膏卖,论斤两算钱,还有"歪歪油",就是蛤蜊壳里装的擦手油。西面一排房子是卖锅碗瓢盆、煤球炉等杂货副食的。
南边的一排房是纵向的,专卖水果,冬天常见的有杮饼、苹果、梨、山楂和甘蔗。在我的印象中这些水果一般是生病人吃的或是送人的礼物。
供销社的西北角是食品站,是个大院子。前面是门市,后面是宰杀间和猪圈,既收购生猪,又宰杀卖猪肉。肉案后面有木架子,横担上的铁钩子上挂满了刚宰杀的猪肉,猪肉还冒着热气。
买肉要排队,排队时能听到屠宰间传来猪的嚎叫声,猪肉的价格是5角2分一斤,还可以买到便宜的猪"下水",但猪肝的价钱比较贵。每次买猪肉时,我总能听到母亲对卖猪肉的人说:"师傅请多给点肥肉啊",在她的意识中瘦猪肉比肥猪肉差多了。
回想一下,当年的猪肉真香,与现在吃的确实不一样,那时农户往往挑野菜喂猪,饲料没有添加剂,空气和水无污染,更为欣赏的是养猪人为人憨厚和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