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些名门望族为什么大都不愿意娶公主为妻?

唐代有 221 位公主,其中各种原因终身未嫁的有 82 个,所以公主能嫁出去,而且嫁得好,还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新唐书中曾记载:唐宪宗李纯时期,权德舆为宰相,他的女婿独孤郁是翰林学士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06 17:54:01

在唐朝,名门望族的确不愿意娶公主,每当皇帝要为公主选驸马的时候,士族子弟“皆辞疾不应”。宣宗时为万寿公主挑选驸马,白敏中推荐了相门之子、状元郑颢,但是郑颢“不乐国婚”,并因此对白敏中恨之入骨,多次在宣宗面前诋毁于他。

由此可见,唐朝士族是有多么不愿意“尚公主”,可在我们看来,能娶到公主那可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为什么会不愿意呢?其实这跟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关。

唐朝的大家族瞧不起皇族公主

是的,你没看错,唐朝时大家族的子弟却是瞧不起皇族。其实在宋以前,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而是非常正常的。东晋时候,有位皇帝曾问自己宠信的一位大臣,还希望得到什么赏赐,这位宠臣说自己的官已经做的够大了,希望能成为贵族。不料皇上听了连连摇头,说这件事我可办不到,你得去求那些名门望族才行。

到了唐朝,贵族的势力有所降低,皇族逐渐兴起,但还没有完全压倒贵族。在动辄上千年的大家族面前,李唐家族的兴起不过百年而已,而且还有胡夷血统,所以完全不够看。

唐太宗曾命人修撰《氏族志》,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皇族门第,力压崔氏等山东高门。这里要多说一句,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而是指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大概包括了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区。到了隋唐时期,山东世家以李、崔、卢、郑、王五家最强。当时朝廷六成以上的官员,都直接出自这几家。剩下的四成,多少也都和这几家有联系。

唐朝公主的名声实在太差

唐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也是一个开放的时代,因此唐朝妇女大多比较开放,尤其是唐朝的公主们,往往不修妇礼,其行事说话、生活作风在士族们看来,实属大逆不道。但皇族毕竟是掌握了最高的权力,公主也往往飞扬跋扈,与其娶回来受气,倒不如敬而远之,因此很多士族都抱着“惹不起难道还躲不起”的心态。

根据《新唐书》记载,唐朝至少有26位公主改嫁,其中安定公主、齐国公主更是三嫁。太宗纳弟弟李元吉的媳妇杨氏入后宫,高宗纳父亲的才人武媚娘为皇后,玄宗强占儿媳妇杨玉环,武则天面首成群,换了一拨又一拨……这些都极大地败坏了李唐门第的风气。

上梁不正下梁歪,唐朝公主不守妇道的事可就多了。高阳公主与僧人辩机私通,后来还与丈夫房遗爱谋反;安乐公主还没出嫁就搞大了肚子,结婚后又和母亲的情人武三思私通;太平公主面首无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莲花六郎张昌宗,经她试用满意后,献给了母亲武则天;同样给武则天献上男宠的,还有千金公主,武则天的第一个男宠冯小宝就是她试用满意后“上缴”的。此外,襄阳公主、长广公主、宪穆公主……都是不守妇道的代表,声名狼藉。

另外,唐朝的公主往往也不会孝敬公婆,善待家人。宣宗时,万寿公主的驸马郑颢的弟弟生病,宣宗派人去慰问,使者回来后,宣宗问可曾见到万寿公主。使者回答说,公主去慈恩寺看戏去了。玄宗大怒,马上派人把公主叫回来训斥了一顿,叹息道,“我怪士大夫不欲与我为亲,良有以也。”玄宗的叹息,也从侧面证明了唐朝公主的“不通世事”,极难相处。

一旦公主去世,驸马要为公主守丧三年

五服之中,以斩衰为最重,其次是齐衰。而唐朝的礼法规定,妻子死后,丈夫要为其服“齐衰杖周”之礼,即手拿哭丧棒,服丧一年。但如果是妻子是公主,那么丈夫就要为之服斩衰,期限为三年。

这其实并不是简单的一年还是三年的区别。古代普通家庭,丈夫的地位高,妻子的地位低,所以妻子死了丈夫,要为丈夫服丧三年,而如果是丈夫死了妻子,那么只需要服丧一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体现了双方的社会地位高低。

而唐朝规定,公主如果去世,驸马要为公主服丧三年,这极大地损害了驸马的自尊心,尤其是自尊心十分强烈的山东士族,更是极力反对,视为耻辱。

宪宗时,杜悰娶了岐阳公主为妻,有一次宪宗升了杜悰的官,却一直不见杜悰来谢恩,感到很奇怪,就问户部侍郎李珏,这才知道,杜悰还在为岐阳公主服丧,所以没来谢恩。宪宗感到非常吃惊。

综上所述,士族不愿意娶公主为妻,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看不起李唐皇室,在他们看来,所谓的皇族不过是暴发户而已,他们才是真正的贵族。皇族不过是掌握了权力,攫取了财富而已,在精神上士族们仍旧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藐视皇族,这种情况一直到五代之后,科举制充分执行,才得以改观。

客观上,唐朝公主不修妇礼,飞扬跋扈,骄横刁蛮,也让很多有意和皇族联姻的高门望而却步,生怕联姻不成,娶了个祖宗回家。再者,丈夫要为妻子服丧三年的规矩,也让不少高门子弟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从而千方百计的拒绝娶公主为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