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这种说法准确吗?

岭南人文历史为您作答。
有人说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代,参照中国历代人口迁徙历史,这句话还是有事实依据的,日本人的老祖宗就是中国人。
秦朝灭六国时,旧燕国和齐国民众为逃避战乱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3-16 02:56:33

关于中国人是不是日本人的祖先,说起来话可就长了。

在我国古代,每逢大灾大难,都有人往外逃。有从陆地上逃的,也有从海上逃的。受地理条件的限制,他们能逃的地方也就是我国周边的国家。例如说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商王室成员箕子带着三千族人迁居朝鲜。明末清初,南明小朝廷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力,带着差不多三十万的部属和百姓,逃到了缅甸。现在缅甸的果敢人就是他们的后代。

中日之间的交往,其实就是从逃难开始的。这也可以追溯到商朝末期。在商朝的时候,我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很不错了。商朝的货币是贝壳,说明了当时航海文化发达。商末的时候,有些老百姓,王公贵族就坐着船逃到海外去了。这些人逃到哪了呢?有些殊途同归的,和箕子他们一起逃到了朝鲜,也有些逃到了日本。商朝崇尚白色,以白为贵。你看看,现在日本和韩国的国旗,它们都是以白色为底的。日韩(包括朝鲜)的传统国服也都是以白色为最高级的。日本的国旗,中间是个太阳。这说明了日本是个鸟族,崇拜的图腾是鸟和太阳。日本的神社前都有鸟居。当然,这个鸟居你可别望文生义的理解为鸟窝,那是错误的。鸟居其实是祭祀场所、庙宇门前的横梁,就是我国古代宗庙、陵前的棂星门,也叫牌楼,阀阅。由此可见,商朝时,的确有中国人到了日本。

等到战国末期,秦末汉初,又有一批人跑到日本了。其中最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莫过于“徐福率三千童男女下东海”了。据考证,这三千童男女下东海到达的地方就是日本,据说,日本的神武天皇就是徐福。日本东京一个叫弥生町的地方,出土了很多文物。其中就有大量的中式铜剑、铜铎、铜镜,秦式匕首等。有些铜镜上面还刻有“天纪三十年”“天纪三十五年”的铭文。天纪是三国时期东吴末代皇帝孙皓的年号,他仅仅在位四年,就投降了晋朝。也就是说,天纪这个年号,只有四年的时间。但日本出土的铜镜上就刻的“天纪三十年”“天纪三十五年”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当时有一批东吴人为躲避战乱,逃到了日本。他们不知道或者说不承认东吴已经灭亡,仍奉东吴为正统,一直用它的年号记事。由此可见,很多日本人其实是我们中国人的后代。

这些逃到日本去的人,和当地人彼此融合,以中华文化为母体,创造了新的文化。日本文化是外来文明和本土文化结合的产物。在日本文化的骨子里,总有一种想回去皈依母体文明的寻根感念。

当然了,这些外逃的人要想回,就难了。你看看现在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其实,以色列国目前的所在地,还真是原来就是以色列的。但后来以色列国被灭亡后,它的子民流散世界各地,流浪了两千多年。等1948年他们回归故土重新建国时,对不起,那地方已经变成是阿拉伯巴勒斯坦人的了。巴勒斯坦人已经将那里视为家园了。巴以问题至今尚未解决,为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打了五次大规模的战争。话扯远了,回到中日的事来。这些逃离中国的人,想要回来,最好的路线就是越过对马海峡,取道朝鲜半岛,再回中原了。可由于岁月的更替,他们要回来,就必需要面对新局面——就如同前面说到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那样,原属同一片土地上的新旧主人就发生武装冲突了。当然,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来比喻当时的中日也不太恰当。毕竟犹太人灭国之后,尽管在世界各地流浪了两千多年,但还是个纯正的民族,没有被其他民族同化,融合,保留着自己的文明传统。可这些逃到日本的中国人,已经和当地人融合,创造出新的文明,建立了新的国家,形成了新的民族。经过漫长的岁月蹉跎,他们已经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外国人了。

中日之间第一场大战就发生在唐朝,地点在朝鲜的白江口。这场大战,日本在中朝联军的打击下,大败而归。日本是个岛国,民族性格容易走极端,从来不懂得平等待人。你看二战时,日本一开始牛B哄哄,目空一切,真的像《亮剑》李云龙说的那样:逢敌必亮剑!遇神杀神,遇佛轼佛,到41年底更是一口气向整个西方宣战。一开始打得顺风顺水,整个国家,整个国民都陷入“老子天下第一”的疯狂状态。后来随着战事的逆转,整个国家,整个国民又陷入绝望的疯狂状态。等到战争一结束,整个国家、国民都拜倒在美国的脚下。全盘学习美国,在国际事务上不问是非曲直,一律唯美国马首是瞻。

白江口之战日本大败之后,日本就向中国称臣,派遣了大量的使节,留学生到中国,全面学习中国的文化、技术、政治、经济等等。甚至把长安(现在的西安)的建筑样式及格局微缩起来,搬到了京都和奈良。日本现在的官名如文部、大藏、关防、厚生、知事等等都是我国古代的官名,现在我们都不用了,可日本还在用;都、道、府、县、市、町、村,都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区域划分,目前我们还在用的就只有县、市、村(台湾还有用町的)了。当时的日本几乎是全盘学习中国,连文字都懒得发明,全部用中文。日本文字的出现,是在近代以后。在此之前,两国人就算是语言不通,照样可以通过文字进行交流。白江口之战后的900年,日本不敢染指中国一步。在这段时间里,两国的交流是非常密切的,关系是非常好的。日本也以“小中华”自居。后来,宋朝被蒙古人所灭,有一部分中国人又逃到了日本,把日本当成反攻复国的根据地。而日本人也自认为,宋朝被灭,中国被异族(蒙古人)征服后,中华文明也就不存在了。因为宋元最后一战发生在崖山,故而日本人称“崖山之后无中国”,我们国内有些人也持这种观点。而由于蒙古人两次征日都被“神风”所阻,日本没有沦陷,所以日本人认为自己保存了最纯正的中华文明。我们国内有些人也持有这种观点,说“要了解真正的中华文明就只能去日本”。

既然日本自认为自己保存了最纯正的中华文明,而过去又一直以“小中华”自居,所以他就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入主中原”,重建中华文明。这可以看作是后来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的原始萌芽吧!后来尽管明朝建立,但日本人始终认为,这个重建后的中华文明是“不纯正的”。而且日本人还认为,既然蒙古人可以入主中原,建立元朝,成为亚洲共主,那我凭啥不可以呢?于是,在明朝中后期,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经过整军备武,就派兵越过对马海峡,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入侵中国。结果明朝派出军队,和朝鲜军队一起,在中朝将领陈璘、邓子龙、李舜臣在指挥下,在露梁(也称鸣梁)海战中大败日军,挫败了丰臣秀吉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完成一统的野心。后来明朝灭亡,满清入关,建立清朝。大量的明朝遗民逃亡日本,东南沿海抗清势力赴日本借兵借款十余次。当时的日本惧怕清军势盛,加上丰臣秀吉死后,日本陷入内乱,幕府的德川家康刚统一日本,颁布了禁海令,国力衰弱,不敢出兵。当时,大批的明朝儒生、学者跑到了日本。那些不服从清朝的明朝官吏、儒生、学者,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那些人,有的没跑,如大学者黄道周,做了南明小朝廷的国防部长(兵部尚书),后来被清军俘虏杀掉了。还有江浙抗清夏元淳没跑,扬州守将史可法等等民族英雄都没跑。但另外一批人跑了,跑到了日本,跟日本幕府将军特别是德川家康说,满族人可以统治中国,你们也可以统治。当时有个叫朱之瑜(号舜水)的明朝南京神武营总兵,后辞官向学,明亡后和郑成功抗清失败,辗转带了弟子到日本去。1665年他应幕府将军德川光圀邀请到水户藩讲授儒学、理学、心学思想,很快建立了水户学派。水户学派就是以东京为基础,结合日本当地原来传统的中国宋明理学,然后再结合一些佛教特别是日莲宗禅学的思想。1670年,朱舜水为日本学宫设计图纸,又造祭祀礼器,确定仪式,建议德川幕府设“彰考馆”,编纂主张“尊王一统”的《大日本史》。武士道就是从那时的水户学派中衍生出来的。水户学派引发了“尊王攘夷”论,抬高天皇的地位,压低幕府的地位,主张形成 日本天皇之下统一的国家和民族,以备今后有能力到中原一争高下。后来,日本的明治维新走的基本就是这路子。

明白了这段历史,你就明白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关系。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