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一些家长只教孩子普通话,不教方言,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如果孩子所处的学校以及其他常去的场合里的人群都讲普通话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家长刻意地去教,小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尤其越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学得便越快、越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6 08:22:15

如果孩子所处的学校以及其他常去的场合里的人群都讲普通话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家长刻意地去教,小孩子的接受能力非常强,尤其越是在轻松快乐的氛围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学得便越快、越扎实,这一点从成年人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可证明。 同时,我认为方言是生活中联络感情最无可替代的工具,如果你在家里和孩子使用方言,就会让孩子同时掌握两种口音,汪涵就是这种情况,和自己的妈妈用湖南话聊天,而和自己的爸爸则用江苏方言聊天,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是这种多语境情况,尤其是东北的朝鲜族和蒙古族同胞,他们都是在公共场合里说地道的东北话,而和同民族的熟人间则立刻会切换到朝鲜语、蒙古语,比如朝鲜族的金星、罗永浩就是这样,而白岩松也是,和家人能说出一口地道的蒙古语,两种跨度如此之大语言都是如此,何况方言?而且据研究表明,多语言、多口音的环境更有益于锻炼大脑。 相反,我在南方各地遇到很多不会说方言的孩子,但是他们说的却并不是真正标准的普通话,而是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普通话,和那些会方言的人相比,他们之间的普通话听起来并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反倒比他们丧失了一种语言功能,这确实很可惜,也由此可见,影响普通话标准与否并不绝对在于你会不会方言的本身,而在于家长、周边人的普通话水平;孩子即便与方言再绝缘,如果家长、老师的普通话带有口音,孩子也一样不可能标准,以前听过很多南方朋友说,感觉自己说话像新闻联播一样,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除非你是职业播音员、央视主持人出身,否则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普通话能达到这程度,就连被公认最接近普通话的哈尔滨话、承德话也能听出明显的东北味儿和京腔味儿。而如果你会方言的话,在外地时能联络感情的同时,也能保护自己的隐私,每次看到不会方言的孩子连自己的家乡话都听不懂,感觉这无异于是在自毁长城。

其次,如果你的孩子在外面也是方言环境的话,家中也是营造不出说普通话的氛围的,但随着孩子日后在社会中的成长,以及自身上的需要,普通话自然就会掌握。就拿我自己做个比方,我从小在大连长大,不论是在家中还是学校里,始终都被浓重的海蛎子味儿的口音包围,所以直到毕业,我都是始终操着一口地道的大连话,一句普通话也不会说,但后来随着工作越来越久,再加上后来受过专业的培训,现在已经没有任何人能在普通话里听出我是大连人了,但我和家人、熟人之间依然也能立马说出一口地道的大连话。

当你自己有朝一日去其他地方旅行、生活时,你会发现会一门方言真的会给自己以及其他人带来很多的乐趣,在国外,方言是地方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们非常重视方言的保护,重视程度跟保护古建没有区别,而我们则有很多人却意识不到这一点,我们过去因为一些人的愚昧、功利而经历了拆古建的荒诞悲剧,现在却在语言文化上也要重新上演。

也许直到有一天我们突然发现全国各地的语言都变得千篇一律,给本来就已经活得很乏味的人带来了严重的审美疲劳的同时,再也不能感受到通过方言才能感受到的乡情,再也不能跟家人表达只有方言才能表达出的情感心声同时又能在外人面前保护自己的隐私时,我们才会意识到方言的重要

顺便发几张以前在大连拍的照片,有机会欢迎到我们大连来玩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