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治者为什么那么害怕传教士?

清朝当然会害怕外国传教士啦。因为要想统治一个国家有两个方面。
一个是武力统治,也就是皇上以权力统治全国。
再一个就是以思想统治,也就是通过文化或者像中东那种,是种教派派

本文最后更新时间:  2023-02-28 22:57:23

历史上的中国封建王朝对外来宗教往往采取包融的态度,清朝统治者害怕传教士现象,那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

鸦片战争前,基督教曾三次大规模传入中国。第一次是唐朝太宗贞观9年(635年),基督教分支聂斯聂利派(景教)传入中国,唐武宗灭佛时受连带灭绝。 第二次是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中叶的元代,景教再次来到中国,时称“也里可温教”或“十字教”,随着元政权被赶回大漠,景教又一次在中国销声匿迹。

基督教第三次传入中国是16世纪未十七世纪的明清之际。当时的传教士将基督教义与中国“敬天”思想相结合,将基督教译作“天主教”,到18世纪初,中国基督教徒已达30万人,并出现了中国籍的神父,随着西方基督教不同教派大量涌入,一些传教士开始干涉中国教徒参加本民族的“敬礼”和“祭祖”仪式,由此出现了“中国礼仪之争”。从1700年开始,这个论争发展成了教皇与清帝的公开冲突,是年,康熙皇帝声明:敬孔祭祖乃中国习俗,不含宗教意义。

1704年,教皇坚持严禁中国教徒行中国礼仪。1715年,教皇发布《从这日起》通知,重申不准中国教徒行中国礼仪的前禁,违者与异端同罪。康熙帝认为这是干涉中国内政,遂拘捕传教士,禁止传教。1742年,教皇本笃十四世重申1715年禁令,令传教士设法使中国教徒服从教皇,清廷毫不相让,事件一直延续至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为止。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依仗不平等条约第四次大规模进入中国,这时的传教士多以胜利者、救世主的面貌在中国出现,造成冲突不断,最终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可见,鸦片战争前清统治者禁止传教士传教原因是罗马教皇干涉中国内政,鸦片战争后清廷是害怕传教士背后的西方国家的船坚炮利。

温馨提示:内容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